︿
Top

《中國製造2025》行動方案--製造業的發展路徑圖

瀏覽次數:10484| 歡迎推文: facebook twitter wechat Linked

科技產業資訊室 (iKnow) - David 發表於 2015年5月20日
facebook twitter wechat twitter
2015年5月19日中國大陸國務院印發了《中國製造2025》方案全文,揭示未來中國大陸從製造大國往製造強國邁進之十年政策藍圖,也是代表中國製造業的發展路徑圖。《中國製造2025》也成為中國大陸第一個橫跨兩個五年計畫,包括十三五(2016年至2020年)與十四五(2021年至2025年)之製造業十年發展綱領。

2013年1月中國大陸工業與信息化部(簡稱工信部)委託中國工程院進行”製造強國戰略研究”重大諮詢案(見『中國大陸工程院”製造強國戰略研究”項目觀察』一文討論),並將成果納入政府政策方向。中國大陸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於2015 年兩會正式將《中國製造2025》納入2015年工作項目;3月25日中國大陸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中國製造2025》文稿;5月8日國務院提出修正文稿,最終於5月19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簽批與印發文檔。

『國務院關於印發《中國製造2025》的通知』之全文內容如附件。

沒有意外的,《中國製造2025》所揭示內容與先前我們的報導一致,見『再論《中國製造2025》對台灣產業的影響』、『台灣製造業注意”中國版工業4.0”來了』與『《中國製造2025》重點推動領域觀察』討論。《中國製造2025》可以綜整成『一本綠皮書、兩個階段實施、三步走戰略目標、四個堅持、五項重點工程、八個戰略支撐與保障、九大戰略任務、十大重點領域』。

一本綠皮書、兩個階段實施、三步走戰略目標、四個堅持、五項重點工程、九大戰略任務與十大重點領域等見『再論《中國製造2025》對台灣產業的影響』一文說明。

八個戰略支撐與保障包括:(1)深化體制機制改革、(2)營造公平競爭市場環境、(3)完善金融扶持政策、(4)加大財稅政策支持力度、(5)健全多層次人才培養體系、(6)完善中小微企業政策、(7)進一步擴大製造業對外開放、(8)健全組織實施機制。 

在《中國製造2025》行動方案中,最為關鍵者應為五項重點工程與十大重點領域,進一步說明如下。

表一、《中國製造2025》之五項重點工程
重點工程 內容
製造業創新中心(工業技術研究基地)建設工程
  • 圍繞重點行業轉型升級和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製造、增材製造、新材料、生物醫藥等領域創新發展的重大共性需求,形成一批製造業創新中心(工業技術研究基地),重點開展行業基礎和共性關鍵技術研發、成果產業化、人才培訓等工作。制定完善製造業創新中心遴選、考核、管理的標準和程序。
  • 到2020年,重點形成15家左右製造業創新中心(工業技術研究基地),
  • 力爭到2025年形成40家左右創業創新中心(工業技術研究基地)。
智能製造工程
  • 緊密圍繞重點製造領域關鍵環節,開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製造裝備融合的集成創新和工程應用。支持政產學研用聯合攻關,開發智能產品和自主可控的智能裝置並實現產業化。依托優勢企業,緊扣關鍵工序智能化、關鍵崗位機器人替代、生產過程智能優化控制、供應鏈優化,建設重點領域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在基礎條件好、需求迫切的重點地區、行業和企業中,分類實施流程製造、離散製造、智能裝備和產品、新業態新模式、智能化管理、智能化服務等試點示範及應用推廣。建立智能製造標準體系和信息安全保障系統,搭建智能製造網絡系統平臺。
  • 到2020年,製造業重點領域智能化水平顯著提升,試點示範項目運營成本降低30%,產品生產周期縮短30%,不良品率降低30%。
  • 到2025年,制造業重點領域全面實現智能化,試點示範項目運營成本降低50%,產品生產周期縮短50%,不良品率降低50%。
工業強基工程
  • 開展示範應用,建立獎勵和風險補償機制,支持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先進基礎工藝、關鍵基礎材料的首批次或跨領域應用。組織重點突破,針對重大工程和重點裝備的關鍵技術和產品急需,支持優勢企業開展政產學研用聯合攻關,突破關鍵基礎材料、核心基礎零部件的工程化、產業化瓶頸。強化平臺支撐,布局和組建一批"四基"研究中心,創建一批公共服務平臺,完善重點產業技術基礎體系。
  • 到2020年,40%的核心基礎零部件、關鍵基礎材料實現自主保障,受制於人的局面逐步緩解,航天裝備、通信裝備、發電與輸變電設備、工程機械、軌道交通裝備、家用電器等產業急需的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和關鍵基礎材料的先進製造工藝得到推廣應用。
  • 到2025年,70%的核心基礎零部件、關鍵基礎材料實現自主保障,80種標誌性先進工藝得到推廣應用,部分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建成較為完善的產業技術基礎服務體系,逐步形成整機牽引和基礎支撐協調互動的產業創新發展格局。
綠色製造工程

  • 組織實施傳統製造業能效提升、清潔生產、節水治汙、循環利用等專項技術改造。開展重大節能環保、資源綜合利用、再制造、低碳技術產業化示範。實施重點區域、流域、行業清潔生產水平提升計劃,紮實推進大氣、水、土壤汙染源頭防治專項。制定綠色產品、綠色工廠、綠色園區、綠色企業標準體系,開展綠色評價。
  • 到2020年,建成千家綠色示範工廠和百家綠色示範園區,部分重化工行業能源資源消耗出現拐點,重點行業主要汙染物排放強度下降20%。
  • 到2025年,製造業綠色發展和主要產品單耗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綠色製造體系基本建立。

高端裝備創新工程

  • 組織實施大型飛機、航空發動機及燃氣輪機、民用航天、智能綠色列車、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智能電網成套裝備、高檔數控機床、核電裝備、高端診療設備等壹批創新和產業化專項、重大工程。開發一批標誌性、帶動性強的重點產品和重大裝備,提升自主設計水平和系統集成能力,突破共性關鍵技術與工程化、產業化瓶頸,組織開展應用試點和示範,提高創新發展能力和國際競爭力,搶占競爭制高點。
  • 到2020年,上述領域實現自主研制及應用。
  • 到2025年,自主知識產權高端裝備市場占有率大幅提升,核心技術對外依存度明顯下降,基礎配套能力顯著增強,重要領域裝備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上述五項重點工程均有進一步之推動方案。以智能製造工程為例,我們在『中國大陸工信部2015智能製造試點示範行動方案之觀察』已經介紹《2015年智能製造試點示範專項行動實施方案》,其內容即是智能製造之年度目標,而《中國製造2025》所定義的是五年目標(2020年)與十年目標(2025年)。

關於五項重點工程,我們後續再深入討論。

表二為 《中國製造2025》之十大重點領域,以高階工具幾(中國大陸稱高檔數控機床)與機器人為例,除了工具機及機器人之系統整合與各種運用外,關鍵零組件的自主化也是重點,包括高階數控系統、伺服電機、軸承、光柵、減速器、驅動器、伺服電機、感測器等。

關於十大重點領域,我們後續再深入討論與比較。

表二、《中國製造2025》之十大重點領域
重點領域 內容
1.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
  • 集成電路及專用裝備。著力提升集成電路設計水平,不斷豐富知識產權(IP)核和設計工具,突破關係國家信息與網絡安全及電子整機產業發展的核心通用芯片,提升國產芯片的應用適配能力。掌握高密度封裝及三維(3D)微組裝技術,提升封裝產業和測試的自主發展能力。形成關鍵制造裝備供貨能力。
  • 信息通信設備。掌握新型計算、高速互聯、先進存儲、體系化安全保障等核心技術,全面突破第五代移動通信(5G)技術、核心路由交換技術、超高速大容量智能光傳輸技術、“未來網絡”核心技術和體系架構,積極推動量子計算、神經網絡等發展。研發高端服務器、大容量存儲、新型路由交換、新型智能終端、新一代基站、網絡安全等設備,推動核心信息通信設備體系化發展與規模化應用。
  • 操作系統及工業軟件。開發安全領域操作系統等工業基礎軟件。突破智能設計與仿真及其工具、製造物聯與服務、工業大數據處理等高端工業軟件核心技術,開發自主可控的高端工業平臺軟件和重點領域應用軟件,建立完善工業軟件集成標準與安全測評體系。推進自主工業軟件體系化發展和產業化應用。
2.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
  • 高檔數控機床。開發一批精密、高速、高效、柔性數控機床與基礎制造裝備及集成製造系統。加快高檔數控機床、增材製造等前沿技術和裝備的研發。以提升可靠性、精度保持性為重點,開發高檔數控系統、伺服電機、軸承、光柵等主要功能部件及關鍵應用軟件,加快實現產業化。加強用戶工藝驗證能力建設。
  • 機器人。圍繞汽車、機械、電子、危險品製造、國防軍工、化工、輕工等工業機器人、特種機器人,以及醫療健康、家庭服務、教育娛樂等服務機器人應用需求,積極研發新產品,促進機器人標準化、模塊化發展,擴大市場應用。突破機器人本體、減速器、伺服電機、控制器、傳感器與驅動器等關鍵零部件及系統集成設計製造等技術瓶頸。
3.航空航天裝備
  • 航空裝備。加快大型飛機研制,適時啟動寬體客機研製,鼓勵國際合作研製重型直升機;推進幹支線飛機、直升機、無人機和通用飛機產業化。突破高推重比、先進渦槳(軸)發動機及大涵道比渦扇發動機技術,建立發動機自主發展工業體系。開發先進機載設備及系統,形成自主完整的航空產業鏈。
  • 航天裝備。發展新一代運載火箭、重型運載器,提升進入空間能力。加快推進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建設,發展新型衛星等空間平臺與有效載荷、空天地寬帶互聯網系統,形成長期持續穩定的衛星遙感、通信、導航等空間信息服務能力。推動載人航天、月球探測工程,適度發展深空探測。推進航天技術轉化與空間技術應用。
4.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
  • 大力發展深海探測、資源開發利用、海上作業保障裝備及其關鍵系統和專用設備。推動深海空間站、大型浮式結構物的開發和工程化。形成海洋工程裝備綜合試驗、檢測與鑒定能力,提高海洋開發利用水平。突破豪華郵輪設計建造技術,全面提升液化天然氣船等高技術船舶國際競爭力,掌握重點配套設備集成化、智能化、模塊化設計製造核心技術。
5.先進軌道交通裝備
  • 加快新材料、新技術和新工藝的應用,重點突破體系化安全保障、節能環保、數字化智能化網絡化技術,研製先進可靠適用的產品和輕量化、模塊化、譜系化產品。研發新一代綠色智能、高速重載軌道交通裝備系統,圍繞系統全壽命周期,向用戶提供整體解決方案,建立世界領先的現代軌道交通產業體系。
6.節能與新能源汽車
  • 繼續支持電動汽車、燃料電池汽車發展,掌握汽車低碳化、信息化、智能化核心技術,提升動力電池、驅動電機、高效內燃機、先進變速器、輕量化材料、智能控制等核心技術的工程化和產業化能力,形成從關鍵零部件到整車的完整工業體系和創新體系,推動自主品牌節能與新能源汽車同國際先進水平接軌。
7.電力裝備
  • 推動大型高效超凈排放煤電機組產業化和示範應 用,進一步提高超大容量水電機組、核電機組、重型燃氣輪機制造水平。推進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裝備、先進儲能裝置、智能電網用輸變電及用戶端設備發展。突破大功率電力電子器件、高溫超導材料等關鍵元器件和材料的製造及應用技術,形成產業化能力。
8.農機裝備
  • 重點發展糧、棉、油、糖等大宗糧食和戰略性經濟作物育、耕、種、管、收、運、貯等主要生產過程使用的先進農機裝備,加快發展大型拖拉機及其復式作業機具、大型高效聯合收割機等高端農業裝備及關鍵核心零部件。提高農機裝備信息收集、智能決策和精準作業能力,推進形成面向農業生產的信息化整體解決方案。
9.新材料
  • 以特種金屬功能材料、高性能結構材料、功能性高分子材料、特種無機非金屬材料和先進複合合材料為發展重點,加快研發先進熔煉、凝固成型、氣相沈積、型材加工、高效合成等新材料製備關鍵技術和裝備,加強基礎研究和體系建設,突破產業化制備瓶頸。
  • 積極發展軍民共用特種新材料,加快技術雙向轉移轉化,促進新材料產業軍民融合發展。高度關注顛覆性新材料對傳統材料的影響,做好超導材料、納米材料、石墨烯、生物基材料等戰略前沿材料提前布局和研制。加快基礎材料升級換代。
10.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
  • 發展針對重大疾病的化學藥、中藥、生物技術藥物新產品,重點包括新機制和新靶點化學藥、抗體藥物、抗體偶聯藥物、全新結構蛋白及多肽藥物、新型疫苗、臨床優勢突出的創新中藥及個性化治療藥物。
  • 提高醫療器械的創新能力和產業化水平,重點發展影像設備、醫用機器人等高性能診療設備,全降解血管支架等高值醫用耗材,可穿戴、遠程診療等移動醫療產品。實現生物3D打印、誘導多能幹細胞等新技術的突破和應用。

表三、2020年和2025年製造業主要指標
類別 指  標 2013年 2015年 2020年 2025年
創新能力 規模以上製造業研發經費內部支出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 0.88 0.95 1.26 1.68
規模以上製造業每億元主營業務收入有效發明專利數1(件) 0.36 0.44 0.70 1.10
品質效益 製造業品質競爭力指數2 83.1 83.5 84.5 85.5
製造業增加值率提高 - - 比2015年提高2個百分點 比2015年提高4個百分點
製造業全員勞動生產率增速(%) - - 7.5左右(“十三五”期間年均增速) 6.5左右(“十四五”期間年均增速)
兩化融合 寬頻普及率3(%) 37 50 70 82
數位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4(%) 52 58 72 84
關鍵工序數控化率5(%) 27 33 50 64
綠色發展 規模以上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下降幅度 - - 比2015年下降18% 比2015年下降34%
單位工業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幅度 - - 比2015年下降22% 比2015年下降40%
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下降幅度 - - 比2015年下降23% 比2015年下降41%
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 62 65 73 79

《中國製造2025》行動方案提供了發展路徑圖,未來是否能夠按照路徑圖所設立的目標實現,也有待觀察。不過有路徑圖總比沒有路徑圖好。(1200字;表3)


圖一、《中國製造2025》正式推出企業投資重點方向
policy_11131_20150520.gif





 
歡迎來粉絲團按讚!
--------------------------------------------------------------------------------------------------------------------------------------------
【聲明】
1.科技產業資訊室刊載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訊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2.著作權所有,非經本網站書面授權同意不得將本文以任何形式修改、複製、儲存、傳播或轉載,本中心保留一切法律追訴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