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op

特斯拉如何成為晶片危機中的大贏家?

瀏覽次數:9358| 歡迎推文: facebook twitter wechat Linked

科技產業資訊室 (iKnow) - May 發表於 2022年1月3日
facebook twitter wechat twitter

圖、特斯拉如何成為晶片危機中的大贏家?
 
隨著塞港、供應鏈瓶頸、車用晶片荒等問題困擾著全球汽車產業1年多時間,晶圓代工廠的產能預料要等到2022年下半年才會陸續開出,這也使得各家汽車廠商學著如何與晶片缺貨相處,並找到可正常運作的模式,其中,又以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表現最優異。
 
特斯拉2021年全年交車93萬輛 帶動全球電動車投資

特斯拉2020年帶動全球電動車投資熱潮,並在當年創下近50萬輛交車紀錄。2021年第三季財報顯示,營收137.6億美元、年增57%,獲利來到16.2億美元、年增389%,2021年全年交車數更是達到90萬輛。2020年美國消費者購買的電動車之中,特斯拉市佔高達79%。
 
特斯拉擁有自己的晶片團隊能快速修改晶片的韌體及軟體即時更新

車用晶片短缺問題,主要是瑞薩(Renesas)與德國汽車零件供應商博世(Robert Bosch GmbH)供應出問題。馬斯克曾於2021年8月在推特指出,特斯拉透過特定標準車用晶片供應鏈,在極端狀況下運作,也就是利用特斯拉自己的工程師團隊能快速修改晶片的韌體,來應付晶片嚴重缺貨的現況。所以,特斯拉優勢就在於從零開始組裝汽車,而非如傳統汽車商一樣耗費數年時間增加零組件,這讓特斯拉擁有更強的能力整合系統。例如,特斯拉2019年Model 3車型只需要1塊單晶片系統就可以實現揚聲器控制、語音和手勢識別等多項功能,而其他傳統車廠卻要採購更多的晶片來分別組裝電動車。
 
特斯拉與半導體公司在危機爆發前就建立穩定的供應關係

一台電動車要使用多少IC呢?以前傳統汽車一台要用掉40、50顆IC晶片,現在約150顆,未來全自動駕駛車對IC需求還會更多。而全世界有IC產業的國家不多,台灣及韓國是少數從IC設計到製造完整產業鏈的國家。基於電動車新創更專注在科技領域,這也讓這些汽車廠商更願意接受新資訊,面對問題也較能及時掌握原因。而傳統車廠一般採用IDM模式,馬斯克卻更喜歡在內部生產汽車零組件,並與半導體公司在危機爆發前就建立穩定的供應關係,例如特斯拉設計一種電腦系統,讓其駕駛員能迅速更新輔助技術於新型車款。
 
不過,特斯拉還是受到晶片缺貨衝擊,2021年2月也傳出因為缺料導致關閉於加州的工廠,迫使馬斯克要求工人們先生產車款而不安裝缺料零組件,等用料齊備後再補安裝,由於特斯拉是消費者電動車首選,就算這些車輛少了幾個設備,客戶也願意接受。而原定於2021年投產特斯拉電動皮卡和半掛式卡車,也分別推遲到2022年和2023年。
 
特斯拉建立GigaFactory海外生產基地分攤風險 也掌握鋰電池來源

特斯拉除在美國本土內華達州建立GigaFactory超級工廠,鋰離子電池和電動載具配件工廠,也在中國上海建立GigaFactory超級工廠已供應兩大地區消費市場所需。同時在德國正在建新GigaFactory超級工廠,接著,也宣布美國德州擴廠計畫。特斯拉建立海外生產基地以分攤供應鏈中斷風險。
 
模仿特斯拉 其他汽車製造大廠50%也建立晶片自主

報導指出,汽車製造大廠現在學到缺晶片教訓後,包括福特與通用汽車都與半導體廠商簽約,直到2025年,將有50%以上都會採用自己設計的部分晶片。隨著電動車市場陸續推出,導體廠商已經成為各汽車業者競逐合作的對象。(1040字;圖1)
 
 
參考資料:
特斯拉如何成為晶片危機中的大贏家?The Wall Street Journal, 2022/1/3。

特斯拉市佔高達79% 如何提升其他品牌將是電動車成長關鍵。科技產業資訊室(iKnow),2021/11/1。 



相關文章:
1. 特斯拉近期面臨新挑戰 值得台灣供應鏈廠商關注
2. 晶片短缺讓汽車產業損失2100億美元,工人短缺與成本上升加劇惡化情況 
3. 車用晶片短缺六大主因 迫使汽車製造商減產或停工
4. 汽車廠商對晶片需求更重視,但須學習與晶圓代工簽訂長期供應合約
5. 全球車用半導體版圖競爭與台廠發展契機
6. 前十大汽車製造商到2025年有一半將設計自己晶片,走入垂直整合

 
歡迎來粉絲團按讚!
--------------------------------------------------------------------------------------------------------------------------------------------
【聲明】
1.科技產業資訊室刊載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訊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2.著作權所有,非經本網站書面授權同意不得將本文以任何形式修改、複製、儲存、傳播或轉載,本中心保留一切法律追訴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