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op

再論”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關鍵字:戰略規劃
瀏覽次數:17354| 歡迎推文: facebook twitter wechat Linked

科技產業資訊室 (iKnow) - David 發表於 2015年10月7日
facebook twitter wechat twitter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出自於《論語.衛靈公》,是孔子的名言之一。「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是說,人如果沒有長遠的考慮,預防可能發生的事態變化,一定會出現眼前的憂患。也表示一個人看事與做事應該有遠大的眼光,周密的考慮。

在《企業的遠慮與近憂》一文中,我們也討論到身處在變動快速的現代化社會,「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的意識更顯重要。

遠慮的”遠”有三層含意,一是時間的遠近,也就是指對未來的規劃。二是指地理上空間的遠近,包括北京蝴蝶拍動的翅膀,可能會造成加勒比海上的颶風一般。第三是產業上的遠近,包括其他產業對於你所處產業的衝擊與影響。

遠慮的”慮” 是指考慮及打算,也是觀察與因應未來事件的處理方法。從戰略規劃的觀點(見《企業戰略性目標的內涵》討論),遠慮的”慮”須考量未來趨勢分析,特別是釐清未來戰場環境。

圖一為從戰略規劃架構看企業的遠慮,時間軸包括現在(現在至2015年年底)、短期三年(2016年至2018年)、中期五年(2019年至2021年)與長期十年(至2025年)。產業上的遠近包括從自己公司、3C分析與五力分析、產業鏈分析與大環境之PLEST分析,內容見《重新認識你的競爭者》討論。

圖一、從戰略規劃架構看企業的遠慮
analysis_11645a_20151007.gif

遠慮的”慮”,其實還包括針對考量的因素進行行動,不論是提升能量,或是掌握機會與避免威脅。

在先前文章中,我們多次討論平衡計分卡與策略地圖的重要性。其實平衡計分卡的重要精髓在於平衡,平衡短期與長期,平衡有形與無形,平衡規劃與執行。

平衡計分卡告訴我們,有些工作,需要長久的累積才會有成果,例如學習與成長構面(Learning and Growth Perspective)的人力資本、組織資本、結構資本、創新資本與關係資本。

以創新資本的研究與發展(R&D)來說,沒有現在的研發,就不會有未來的產品,更不會產生公司未來性成長。換言之,企業的遠慮還需要從布局未來的觀點設計現有相關策略行動,結構如圖二所示。

圖二、短中長期行動方案的發酵點
analysis_11645b_20151007.gif

舉例來說,在學習與成長構面中,有一個外部的資源叫做「關係資本」,關係資本的一個簡單例子就是「人脈」。所謂的「人脈」不是你認識誰,與你手頭有多少的名片,而是當你(或你公司)需要別人幫忙時,別人(或別的公司)願意挺身而出的無形資產。人脈是機會也是保護傘。人脈通常是長期培養的,如果不在現在就開始部署未來五年甚至十年所需要的人脈,那麼當五年後或十年後你需要別人幫忙時,別人也未必願意幫忙

從這個角度來看,「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指的是若一個人沒有在現在處理或累積未來所需要的資源,那麼未來就會遭受頻繁的風險。

換句話說,一個人或是企業經營者,除了每天忙於緊急的危機處理工作外,也需要花時間去建立未來十年所需要用到的能力與資源。而這也是需要戰略規劃與長期布局的道理。

同樣的,積極部署未來所需要資源的思維也與產業的遠近有關。企業要滲透或成長到其他產業,也需要在這個時間點開始部署進入其他產業的關係網路與資源,包括瞭解較遠產業的競爭態勢與運作模式。

不然,當某天那個較遠的產業滲透過來了,就會造成自己在本產業上的風險。

從上面討論可以歸納出,戰略規劃架構下「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相關啟示。

首先,企業應建立從未來看現在,從外部環境看自己公司的能力。並且透過情報幕僚的建置,時時掌握外在環境可能變化。

其次,企業領導者應有布局未來的思維,除了日常工作的處理與危機管理外,也應該在每週工作中,拿出部分時間進行未來的投資。不論是三年後所要推出的產品(開始進行研發計畫),或是五年後所要接班的人力培育(持續進行接班人培養與磨練),或是十年後所要開花結果的新事業(持續新事業的養成與組織建立)

最後,「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其實就是因果關係。當今天遭遇不幸結果時,不用去抱怨別人,先問問自己是不是過去沒有考慮完整,才會有今天的結果。讓我們開始以「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心態規劃新未來與下一步。(1422字;圖2)


本網站相關連結:
  1. 企業的遠慮與近憂
  2. 企業戰略性目標的內涵
  3. 重新認識你的競爭者
  4. 智慧型決策系統與情報理論
  5. 研發戰情室的功能與內涵


 
歡迎來粉絲團按讚!
--------------------------------------------------------------------------------------------------------------------------------------------
【聲明】
1.科技產業資訊室刊載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訊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2.著作權所有,非經本網站書面授權同意不得將本文以任何形式修改、複製、儲存、傳播或轉載,本中心保留一切法律追訴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