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op

為何Dyson電動車夢碎?其失敗關鍵因素

關鍵字:Dyson電動車
瀏覽次數:27645| 歡迎推文: facebook twitter wechat Linked

科技產業資訊室 (iKnow) - May 發表於 2019年10月15日
facebook twitter wechat twitter

圖、Dyson電動車夢碎
 
Dyson在今年(2019) 10月10日宣布解散他們的電動車部門。Dyson創辦人James Dyson在一封公開信中指出,雖然他們已經製造出一輛理想的電動車原型,但在意識到電動車項目在商業上不可行之後,他決定放棄電動車計畫。而且他們也找不到買家來接手他們的電動車事業,因此只能做出這一個艱難的決定。
 
Dyson為電動車收購Sakti3
Dyson的電動車計劃是在2017年宣布將挹注超過25億英磅,預期在2020年將電動車上市。直到2018年,Dyson高層還陸續公布了他們即將在新加坡建造電動車工廠、在英國開闢試車道路等大規模的投資計劃。不料,在一連串大型投資計劃陸續公布後,Dyson最終還是終止了他們在電動車的事業。
 
當時,Dyson宣布要跨足開發電動車之舉,的確對市場投入震撼彈。以專注於家電用品的Dyson要如何跨足到汽車產業呢?其實,2015年Dyson買下電池新創公司Sakti3,便可說明Dyson跨足電動車產業的意圖。Sakti3是一間研發固態鋰電池的新創企業,在Dyson買下Sakti3時,Sakti3便宣稱他們的固態鋰電池比液態鋰電池高出一倍的電容量,同時僅需液態鋰電池一半甚至三分之一的成本。另一方面,固態鋰電池因為沒有電解液、不易產生晶枝(dendrites)等特性,因此在安全性上也勝過液態鋰電池。
 
Dyson電動汽車陷入困境
傳統汽車公司開發電動汽車是為生存而別無選擇。特斯拉(Tesla)等新創公司,因獲得風險投資基金金援而進入該行業,完全就是符合矽谷投資就是沉浸在高風險高回報的文化中。而James Dyson雖已經擁有一家成功的公司,看中電動汽車的潛力,但無法將真空吸塵器銷售的收入押注於高度燒錢的電動汽車。
 
戴森失去了競爭優勢
其實,從1993年以來,Dyson企圖將他引以為傲的氣旋式廢氣淨化器技術導入汽車行業,但卻遭到汽車大廠的拒絕。於是,他決定親自點燃了大火,去追求一個被外界認為注定要失敗的“虛榮計畫”。如今,Dyson宣布退出電動車研發,這也說明創建一家新創汽車公司的確是一件多麼困難的事,需要高資金高技術門檻。儘管Dyson為電動汽車項目預留了約25億英鎊,但與大眾汽車斥資500億英鎊用於生產自己的電動汽車的計劃相比,這是相形見拙。
 
選擇新加坡作為電動汽車的製造基地
Dyson電動汽車先在英國進行設計,但選擇了新加坡(該公司也將總部遷至新加坡)製造車輛。外界對於Dyson選擇新加坡作為其電動汽車的製造基地,相當存疑。由於,新加坡的工資高並非廉價的製造地,或許馬來西亞或中國是較好的選擇。電動汽車的成本與售價也是決定市場成功的關鍵,必須在製造前期降低成本,否則難與Tesla及中國電動車業者競爭。
 
結語
其實,汽車行業是一個高度整合的產業。一輛電動汽車平均有11,000個零組件,其中的許多零組件可由戴森自己製造,但其他組件則依賴於第三方供應商,所以必須說服第三方供應商為Dyson保持開放的生產能力。況且,Dyson開發電動車技術是最高機密,不可能公開的。但這又很難以挑戰傳統汽車大廠的供應鏈。
 
不過,從現今Dyson放棄電動車事業的結果來看,固態電池技術還未能達到取代液態電池供電動車使用的水平。James Dyson在公開信表示,Dyson在解散電動車部門後,仍會將固態電池列為Dyson的首要任務之一,也預期固態電池會為Dyson帶來許多發展機會。(1067字;圖1)


參考資料:
Dyson scraps £2.5 billion electric car project. deezn, 2019/10/11.
Dyson ends its electric car project. Engadget, 2019/10/10.
Inside the collapse of Dyson's electric car dream. WIRED, 2019/10/14


相關文章:
1.Dyson預計2020年推出純電動車採用固態電池技術
2.戴森企圖從吸塵器跨入電動汽車
3.戴姆勒未來戰略:棄內燃引擎,全力衝電動車
4.電動車正在改變汽車產業原貌
5.特斯拉併購Maxwell,期望以乾電極改變電動車市場

 
歡迎來粉絲團按讚!
--------------------------------------------------------------------------------------------------------------------------------------------
【聲明】
1.科技產業資訊室刊載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訊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2.著作權所有,非經本網站書面授權同意不得將本文以任何形式修改、複製、儲存、傳播或轉載,本中心保留一切法律追訴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