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op

前瞻技術脈動:運輸科技(202301)

瀏覽次數:1892| 歡迎推文: facebook twitter wechat Linked

科技產業資訊室 - 技術發展藍圖研析團隊 發表於 2023年6月2日
facebook twitter wechat twitter

圖、前瞻技術脈動:運輸科技(202301)
 
研究將採用電動車與減少空污和改善健康聯繫起來
在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期刊上報導,南加大學凱克醫學院研究人員開始在研究中記錄採用電動車的實際影響,該研究使用實際的數據將電動車、空氣污染和健康聯繫起來。隨著加州零排放電動車(ZEV:純電動、插電式混合動力、氫燃料電池車)的採用率增加,當地空氣污染程度和急診就診量也下降的趨勢。研究中顯示,每1,000人中增加20輛ZEV,與哮喘相關的急診就診率就會下降3.2%,二氧化氮濃度也會略有下降。同時,也發現在低收入社區比富裕地區面臨更嚴重的污染和相關的呼吸系統問題。如果ZEV取代能取代傳統的汽油車,將可能改變這些問題。
參考資料:Study links adoption of electric vehicles with less air pollution and improved health. Science Daily, 2023/02/02.
 
鋰空氣電池的新設計可提供更長的續航里程
伊利諾大學與美國能源部阿貢國家實驗室(Argonne National Laboratory)合作開發新型的鋰空氣電池,採用陶瓷化合物奈米材料的固態電解質進行電化學反應,利用空氣中的氧氣發電,而不需使用氧氣罐,氧化鋰反應涉及四個電子,意味著能量密度可能較鋰電池提高四倍(預計可達1.2 kWh/kg的能量密度),全球首創可在室溫下實現反應,並通過1000次循環測試,將可維持更長程的行駛動力。該研究發表於Science期刊。
參考資料:New design for lithium-air battery could offer much longer driving range compared with the lithium-ion battery. Science Daily, 2023/02/22.
 
自駕車可能導致全球碳排放增加
麻省理工學院研究人員針對自駕車被廣泛採用後的潛在能源消耗和相關碳排放進行研究,發現自駕車的運算需求可能會導致全球碳排放量大幅增加,進而危害到環境永續。因為自駕車使用大量的運算功能,包含影像辨識。研究發現當全球未來有10 億輛自駕車時,如果每台車配備功耗 840 瓦的行車電腦,每天行駛 1 小時,這些自駕車將會與全球所有數據中心目前每日運轉產生相同的碳排放量。這份研究結果可能促使未來自駕車將碳排放和碳效率視為設計中需要考慮的重要指標,如此不僅可以延長汽車電池壽命,也能同步達成環境永續。
參考資料:Computers that power self-driving cars could become a driver of global carbon emissions. NSF, 2023/03/01.
 
最大限度地減少電動車對電網的影響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的研究人員發現,可在不需要進行高科技設備和即時通訊的情況下,減少或消除電動車充電站的佈署和電力系統的峰值負載的問題。研究顯示,在工作場所安裝充電站尤其有益,可支持電動車的採用,並支持電力網的運作。此外,延遲家庭充電也可以在避免不便的時間中滿足司機的充電需求。研究人員表示,透過應用程式採取延遲充電,就可以大大減少電動車數量提升而引起的電力系統需求峰值,並更充分地利用日間太陽能裝置的輸出。此研究成果發表於Cell Reports Physical Science期刊上。(932個字;圖1)
參考資料:Minimizing electric vehicles' impact on the grid. Science Daily, 2023/03/15.
 

相關文章:
1. 
新創公司的推動下,人形機器人的時代即將到來
2. 中國超越日本成為汽車出口大國,未來電動車出口將成為推動力
3. 福特充電採取「與敵人特斯拉共舞」戰略,是福還是禍?
4. IDC:2022年全球電動車市場達到近1,100 萬輛
5. 前瞻技術脈動:AI與機器人技術(202302)
6. 美國和中國的敵對狀態,對美國發展電池和電動車不一定有利

 
歡迎來粉絲團按讚!
--------------------------------------------------------------------------------------------------------------------------------------------
【聲明】
1.科技產業資訊室刊載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訊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2.著作權所有,非經本網站書面授權同意不得將本文以任何形式修改、複製、儲存、傳播或轉載,本中心保留一切法律追訴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