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全流程意涵
本文討論全流程(或稱為全域流程)的內涵與重要性。
周律師在書中第156頁討論了全流程(Total Access)的意義與重要性[1],包括:
- 所謂的全流程就是在研發設計產品時,同步做產業結構、專利和先前技術的分析,而不是分開、分階段進行。(頁156)
- 目前所有的智財系統大多無法最到全流程,所以不能做到「並行」與「同步」。要做到全流程同步並行,必須將智慧財產與生產系統連結…。(頁157)
- 智慧財產裡面大部分的動詞,例如申請、調查、分析、領證、繳維持費、授權、訴訟、鑑價、與做價投資等,這幾個關鍵動詞都可以拉近全流程中加以控制。(頁158)
此外,周律師在政治大學上課講義最後一頁也提到[2]:
知識經濟的競爭優勢之一,即是整合資訊、組織記憶、全域流程及營運模式的創新,才能賦予智慧財產生命與活力,才能以智慧財產參與全球虛擬實境經濟與行銷…。
換言之,整合資訊、創新資訊使用、組織記憶、全域流程與創新營運模式是知識經濟時代企業重要競爭能力,當然也是企業基本工。關於資訊整合與創新資訊可參考先前討論文章,包括【企業競爭情報監控體系(一)(二)(三)(四)】與【從可有可無資訊(nice to have)到深度情報(essential)之路】等;關於組織記憶可參考【利用Google Desktop進行組織記憶與進階檢索】;關於營運模式創新可參考【營業模式的組成與流動機制解構】與【商業模式與創新商業模式】等。本文進一補充全域流程概念。
由上述書中引論三點可以發現,全流程(total access)包括三個意涵,其一為「全域(total)」,其二為「流程(process)」,其三為「存取或取得(access)」。
全域可有三層意義,第一層意義為以智慧財產權為核心的全部過程,包括專利申請、領證、授權運用到訴訟使用等;第二層意義為以技術為核心的技術發展與運用單元,亦即技術(專利)商品化過程,包括專利其他技術資訊的取得與運用,因此概念上比第一層意義稍廣。第三層意義乃是指企業整體運作流程環節,也就是討論主軸為企業整體營運,因此包括傳統的十項營運機能,當然也包括技術開發與智慧財產權運用等。然而無論是三層中哪一觀點,重點都是需要有全域概念(overall picture)。
流程即是程序(procedure)與過程(process),指的是上述「全域」的整合概念,因此流程所指的是有順序:有先後順序關係(時間)及有空間順序關係,的整個程序。流程的重點不在於「全部」,而在於「順序與結構」,亦即程序的重點在於將全部不同的個體單元整合成一有系統有邏輯之關係。此外,因為有了程序(順序)的概念,也才有利用動詞,例如申請、調查、分析與領證等,將整合流程串起來的用語,換句話說程序整合的「界面」(上述動詞)是全流程能否妥當串起與運作的核心議題。
有了「全域」與「流程」概念後,若要能夠「並行」與「同步」的進行規劃,就需要建立一完整系統(資訊系統),如此才能進行即時(real time)與無障礙的存取(access)。換句話說,上述全流程的核心觀念即在於利用資訊系統整合企業運作流程的所有資訊,並且讓智慧財產所需,或是所生產的有智慧有價值資訊種類也能夠即時回饋到系統本身。如此智慧財產或是智慧資本的價值才能與有形企業運作建立關係,無形資產的價值也才能展現。
上述全域流程概念雖然簡單,但是落實與系統建立卻需要創新的整合(創新整合能力)。因為這個整合者,除了對企業不同運作方式與流程需要初步(只少要50分以上)瞭解外,對於智慧資本的整體結構與內涵也要能掌握,當然對於資訊系統的能力與限制也要了然於胸。換句話說,全域流程的建立與運作是一個不折不扣知易行難的工作。(1442 字)
參考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