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op

Lucid同意合併CCIV借殼上市 可能挑戰特斯拉?

瀏覽次數:10183| 歡迎推文: facebook twitter wechat Linked

科技產業資訊室 (iKnow) - May 發表於 2021年2月24日
facebook twitter wechat twitter

圖、Lucid同意合併CCIV借殼上市 可能挑戰特斯拉?
 
電動車新創公司Lucid Motors於2021年2月22日採取借殼上市模式,同意與Churchill Capital IV Corp(CCIV;是一家空白支票公司)合併,藉此進入公開市場。Lucid預計今年(2021)下半推出首款「Air」新車,售價16.9萬美元的超級豪華全電動汽車。
 
至今尚未生產汽車的Lucid Motors,一直被創投視為對抗特斯拉(Tesla)的對手。由CCIV與其他投資者共同注資Lucid共44億美元,使合併股權價值達117.5億美元,預估股權價值達240億美元。
 
看準電動汽車的未來商機,目前,新創公司採取借殼上市模式,吸引電動車與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AC;或稱空白支票公司)合併的策略,成為一種抄捷徑的快速公開上市的路徑。之前,透過SPAC募資的電動車新創公司,包括:Nikola (NKLA)、Lordstown Motors (RIDE)、Hyliion (HYLN)、Fisker (FSR) 、Rivian及 Canoo (GOEV)等。
 
Lucid由汽車業老將、前特斯拉工程主管Peter Rawlinson領軍,他在2013年加入Lucid擔任技術長,2019年4月升任執行長。Lucid曾在募資上面臨困難,直到2018年9月獲得沙烏地阿拉伯主權財富基金注資10億美元。該車廠目前擁有近2,000名員工,預計2022年底前在美國再增聘3,000人。
 
領頭羊特斯拉(Tesla)面臨挑戰
 
特斯拉(Tesla)一直被視為電動車領頭羊,但最近汽車產業分析機構LMC Automotive預測,2025年福斯(Volkswegan)將取代特斯拉成為最大電動車商。隨著德國大廠福斯在電動化方面投資成果浮現,以及近期歐洲電動車銷售業績上升,到2025年福斯就將超越特斯拉,成為電動車龍頭,而特斯拉市占率將由去年(2020)的20%下降到2025年的10%;而福斯將從不到10%提升至15%以上,傳統車商的市佔率也會上升,例如:福特(Ford)、通用(GM)、豐田等。到2025年車款也會由去年140款提升到接近450款。
 
例如福斯推出掀背電動小車ID.3頗受好評,據ATO Dynamics統計,不到半年就售出5.4萬輛,僅次於9.9萬輛法國老牌車廠雷諾(Renault)的Zoe且賣贏過特斯拉。小車在市區狹窄的歐洲大都是很受歡迎。特斯拉CEO馬斯克也形容自產汽車在歐洲市區停車是場災難。2020年西歐電動車銷量達72.7萬輛,相較2019年多出1倍。還有,全球各國家陸續推出新能源車政策,並加緊拓展電池、充電基礎設施的布建。(723字;圖1)

[註解] 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ecial Purpose Acquisition Company,SPAC)一種新金錢投資遊戲,它是一個沒有實際業務的「空殼」,先上市、募資後,再拿投資人的錢去購併有潛力的未上市公司 (大部分是新創公司),也讓這些標的不必循傳統IPO程序,快速上市,就像常見的借殼上市。換句話說,SPAC 是一種讓私人企業能夠「借殼上市」的公司。截至2021年2月,美國已有189個循此模式上市的公司,募資約592億8千萬美元,超越去年(2020)全年循此模式上市企業總募資金額的7成。一般來說,SPAC新股進入市場前的定價是每股10美元,原始股東和投資人出資分別占20%和80%,而根據規定,創始團隊必須在兩年內找到標的完成購併,否則就要返還募得資金。SPAC從找到目標企業到購併,過程最快只要3個月,和需時1年至2年的傳統上市流程相比快速許多,被認為是美國資本市場上市的一種捷徑。


參考資料:
Lucid Motors is going public in a major SPAC merger. The Verge, 2021/2/22. 


相關文章:
1. 
一場電動車新電池大賽正在上演,由電動車主導時代已經不遠
2. 蘋果汽車花落誰家? 科技公司和汽車廠商的聯盟策略
3. 特斯拉於2020年電動車市場佔率18%,預定達標50萬輛
4. 特斯拉將自産EV「電池芯」、預計2023年推出2.5萬美元純電動汽車
5. 特斯拉市值超越臉書,電動車成為未來產業之星

 
歡迎來粉絲團按讚!
--------------------------------------------------------------------------------------------------------------------------------------------
【聲明】
1.科技產業資訊室刊載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訊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2.著作權所有,非經本網站書面授權同意不得將本文以任何形式修改、複製、儲存、傳播或轉載,本中心保留一切法律追訴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