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與歐盟達成投資協定談判 中國突破美國圍堵、歐盟換得更大商機
科技產業資訊室 (iKnow) - May 發佈於 2021年1月4日
圖、歐盟–中國進出口貿易
自2013年歷經長達七年的談判後,歐盟和中國共同於2020年12月31日最後一天宣布達成協定「全面投資協定」(Comprehensive Agreement on Investments,CAI)。由五大巨頭舉行重量級視訊會議主導歐中投資協定談判,分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德國總理梅克爾、法國總統馬克宏和歐盟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該協定簽署,還將需要經過歐洲議會(European Parliament)批准,預計最快在2022年初生效。
習近平指出,中歐雙方應該加強對話,增進互信,深化合作,妥處分歧,攜手育新機、開新局:一是協調抗疫行動。二是共促經濟復甦。三是對接發展戰略。四是加快綠色發展。五是推動多邊合作。這可說是中國在地緣政治上的重大勝利。
歐盟高峰會主席米契爾、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在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舉行視訊會議後發表聲明指出,「這項協定具有重要的經濟實質意義。中國已承諾將給予歐盟投資者空前水準的進入市場待遇,給予歐洲企業營運上的確定性與可預測性」。
根據歐洲統計局(Eurostat)資料,2019年歐盟對中國出口額約1980億歐元(約2420億美元),進口額約3620億歐元(約4450億美元),雙邊貿易價值達6500億美元。由此可見,未來,歐洲將加強對中國出口的力道。2019年中國為全球第二大外資投資國,僅次於美國。根據Rhodium Group的資料,2020年第四季,歐盟企業在中國新增加的外國直接投資項目,金額高達16億美元。
該貿易協定重點
中方對於歐盟在中國投資所做的讓步:
- 開放中國市場:擴大開放的產業包括空運服務業,不再規定電腦訂位系統需由雙方合資;並在新能源汽車、雲端服務、金融服務和醫療衛生等產業提供新的機會。
- 中國國有企業:承諾國有企業在購買服務時對歐洲在中國投資企業無差別待遇。
- 中國政府補貼:提高透明度,尤其是服務業。
- 禁止中國強迫歐洲投資企業轉移科技。
歐盟對中國承諾方面:
歐盟將保持對中國投資者開放,提供更多進入歐盟市場的機會,尤其是能源批發和零售市場(但不包括交易平台)以及可再生能源市場(歐盟國家標準的5%上限和互惠機制)。
對歐盟27個成員國而言,這項貿易協定擴大了汽車、電信等產業進入中國市場的機會。此外,該協定還解決了受到歐洲和美國所認為是扭曲市場的中國基本政策:產業補貼、國企強制合資、及強制技術轉移。
還有人權問題。該協定正式簽署,還將需要經過歐洲議會(European Parliament)批准,但中國過去被指控侵犯人權,也使議會中有些人對此表示反對。歐盟官員表示,該協定包括中國對勞工標準的承諾,包括聯合國支持的相關公約。
結語
長期以來,中國一直抵制歐盟企業在中國投資的限制,但隨著離拜登就任美國總統的日子越來越近,中國領導層的立場似乎也越來越靈活。許多人認為中國與歐盟貿易談判是中國領導人習近平的某些讓步而取得在經貿上的勝利。
中國及歐盟最高領導人一起選擇在2020年最後一天,宣布雙方達成協定,蘊含著深層的政治經貿戰略。對中國而言,歐中達成投資協定談判是繼簽署RCEP東協+5國之後,又另一項重要政治及經濟布局,預先回應美國拜登上台後的「聯合盟友」策略,暫時解除中國被美國圍剿的風險。這項貿易協定確立了中國地緣政治強權的角色,並解除了歐盟可能對中國在歐洲投資採取更強硬立場所帶來的風險。簽署貿易協定後,預計中國能進一步的與歐盟啟動自由貿易協定談判。換句話說,該協定將拜登企圖聯合歐洲盟友圍堵中國的戰略,尚未運作就提前破局。這也說明,習給歐盟的潛在利益使得歐盟成員國樂意選擇合作而非美國式的對抗。
而對於歐盟國家而言,打著開放中國市場及重視人權的旗幟,充滿著地緣政治和經濟利益的考量。在英脫歐及新冠疫情嚴重影響歐洲經濟下,歐盟尋求最大利益,就是簽署歐盟與中國投資貿易協定,也是中國習近平提前下手破局美國拜登的圍剿策略。尤其,英國脫歐後,歐盟的經濟體縮減,再加上新冠疫情拖累經濟,這才是歐盟成員國一致決定擴大和北京發展經濟合作的最關鍵原因。而且,歐盟與中國雙方選擇在拜登上台前增加談判籌碼,並且日後歐盟可從中國和美國之間爭取最大的利益。
對歐盟來說,這份貿易協定有可能激怒即將上任的拜登政府,拜登已經不斷提出希望能與歐洲就中國的經濟行為進行磋商。美國和歐盟如果不能形成共同立場,將為中國帶來優勢。然而,歐盟官員認為,該協定使歐盟能與美國平起平坐,更何況美國在與中國簽訂的第一階段貿易協定中也獲取了相同的利益。當川普政府在2020年1月與中國達成第一階段貿易協定,歐盟曾批評該協定是「設法經營貿易的成果」(managed-trade outcome),認為美國本身違反WTO規範並應受到法律挑戰。
在世界變局不斷演變之際,台灣也將面臨更沉重壓力。中國與東協達成RCEP多邊貿易協議,現在再與歐盟達成投資協定,標誌著世界局勢又迎來更大轉變,等待美國總統拜登元月20日就職後,美中歐三邊競合又將主導下一次經貿投資協定變局。未來,經貿將趨向歐洲、美國、中國及東協等四大市場集中,而東協較偏向民生及勞力密集產業、美國及歐洲較偏向技術及資金密集產業,而中國可能是較綜合型產業。反觀台灣、日韓、新加坡等四經濟體本質相似,未來勢必隨著科技大廠游牧於歐洲、美國、中國及東協等四大市場之中。不論RCEP及CAI協定,預計還須1至2年時間的簽署生效,我國廠商應該趕快調整策略以迎合變局。
進入2021年,美、歐、中都各有新盤算,藉由地緣政治及經貿策略的制訂,打造國與國間的合縱連橫新關係。(1787字;圖1)
[後續報導] 凍結歐盟與中國投資協定
2021.5.20--關於凍結歐盟與中國投資協定,歐洲議會議員們表決以599名議員支持、30名議員投反對票、58名議員棄權的壓倒性多數票數通過決議,也就是599票同意凍結歐盟與中國投資協定的審議與批准程序。 該投資協定一直是中國用來對抗美國政經圍堵的重要籌碼之一,現今在美國總統拜登上台後,歐盟將會先與美國開展策略結盟後,才會再與中國重新展開新投資協定談判。
參考資料:
EU, China give political nod to market-opening investment pact. Yahoo Finance, 2020/12/31.
EU-China investment deal done and dusted. DW, 2020/12/29.
相關文章:
1. 歐盟對中國提出10項具體行動以保歐洲繁榮
2. RCEP簽署對台灣可能產生衝擊
3. 中國加速「RCEP+」策略 首推中日韓、中歐
4. 美中科技戰 拜登採取「打群架」取代川普「單挑」
5. 美中貿易談判達成第一階段,中國採購美國農產品400億~500億美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