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op

2016年Gartner十大策略性技術趨勢觀察

瀏覽次數:16559| 歡迎推文: facebook twitter wechat Linked

科技產業資訊室 (iKnow) - David 發表於 2015年10月14日
facebook twitter wechat twitter
在【2015年Top 10策略科技趨勢】一文中,我們介紹了IT市調與顧問公司Gartner所發佈之年度十大策略性技術趨勢分析(Top 10 Strategic Technology Trends)[1-3]。

根據Gartner的定義,策略性技術趨勢(Strategic Technology Trends)指的是可能對企業或組織帶來重大影響的技術趨勢。重大影響因素涵蓋:(1)可能對業務、終端使用者或IT層面造成顛覆性效果;(2)需要大舉投入資金;(3)太晚採用相關技術便會導致風險。此外,策略性技術也將影響企業或組織的長期規劃、方案與行動方案。

近日(2015年10月4日)再次公布2016年十大策略性技術趨勢分析(Top 10 Strategic Technology Trends for 2016),共計三類十項策略性技術,如圖一所示, 2016年十大策略性技術趨勢分析共分為三類,包括數位網格(Digital Mesh)、智能設備(Smart Machines) 與新IT環境(New IT Reality),十項策略性技術進一步說明如下[1-3]。

圖一、Gartner 2016年十大策略性技術趨勢

1.裝置網格(Device Mesh)
裝置網格指的是為數越來越多、用來存取應用程式與資訊或與其他人、社群、政府及企業互動的端點裝置。裝置網格包含行動裝置、穿戴式產品、消費性與家用電子裝置、自動裝置與環境裝置──例如物聯網(IoT)當中的感測器。

雖然有越來越多裝置透過各種網路連結後端系統,但往往是各自獨立運作。隨著裝置網格逐漸演進,Gartner認為連網模式將會擴大,裝置之間的合作性互動也將更上一層樓。

2. 環境使用體驗 (Ambient User Experience)
裝置網格將為持續不斷的新形態環境使用體驗(Ambient User Experience)提供基礎。具備擴充實境與虛擬實境功能的沉浸式環境握有極大商機,但其實只是體驗的其中一個面向而已。

環境使用體驗能跨越裝置網格、時間與空間的界線而保有延續性。這樣的體驗可在各式各樣的裝置與互動管道之間無縫流動,當使用者移動時也能混合實體、虛擬以及電子環境。

3. 3D列印材料( 3D Printing Materials)
3D列印技術不斷提升,已經可以利用鎳合金、碳纖維、玻璃、導電油墨、電子、藥品與生物材料等各式各樣的材料。這些創新技術持續帶動使用者需求,同時3D印表機的實際用途也拓展到更多產業,包括航太、醫療、汽車、能源與軍事。

適用於3D列印的材料種類越來越多,Gartner預計2019年以前將帶動企業用3D印表機出貨量達成64.1%的年複合成長率。在這樣的進展之下,必須重新構思組裝與供應鏈流程,才能善加利用3D列印技術。

4. 萬物聯網資訊(Information of Everything)
數位網格裡面的所有物件都能製造、利用並傳輸資訊。這樣的資訊不限於文字、語音或影像格式,範圍涵蓋感測與情境資訊。萬物聯網資訊可解決這種策略與技術的匯入,連結來源各異的各種資訊。

資訊其實一直存在且來源五花八門,但往往僅為不具備智慧特質的不完整片段資訊,因此無法利用。Gartner預估圖學資料庫(Graph Database)等語意學工具不斷進步,再加上其他資料分類與資訊分析技術逐漸崛起,都將賦予看似雜亂的大批資訊更多意義。

5. 先進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
在先進機器學習方面,深度神經網路(Deep Neural Nets, DNNs)超越了典型運算與資訊管理技術,創造出能獨力自主學習如何理解各種事物的系統。資料來源爆炸加上資料日益複雜,讓手動分類與分析變得滯礙難行且不合經濟效益。深度神經網路能自動執行這些任務,如此一來要解決萬物聯網資訊趨勢所帶來的各項重大挑戰,也就不再遙不可及。

Gartner認為深度神經網路(是一種先進形式的機器學習,尤其適用於複雜的大型資料集)是讓智慧機器看起來「聰明」的關鍵所在。深度神經網路能讓硬體或軟體機器自行學習環境當中所有特徵,範圍小至枝微末節,最大則可掃描抽象類內容。相關領域持續快速演進,企業組織必須評估該如何應用相關技術以取得競爭優勢。

6. 自動代理與智慧物件(Autonomous Agents & Things)
機器學習提供了實現智慧機器自主(或至少半自主)運行的光譜,包含機器人、自駕車、虛擬個人助理以及智慧顧問。隨著實體智慧機器的進步,像是機器人得到極大的關注,以軟體為基礎的智慧機器有了更短期並更廣泛的影響,虛擬個人助理像是微軟的Cortana或蘋果的Siri都變得更為智慧,可以說是自動代理(Autonomous Agents)的前身。

助理的新興概念讓自動代理成為主要使用介面的環境使用體驗,使用者直接對著應用程式說話,而非與智慧型手機上的主選單、表單與按鍵互動,實際上就是智慧代理。

7. 適應性資安架構(Adaptive Security Architecture)
數位經濟及運算經濟的複雜性與新興的「駭客產業(Hacker Industry)」結合,顯著的提升組織的威脅面。仰賴網路外圍防禦及規則基礎的資安已不適當,特別是當組織採用了更多以雲端為基礎的服務,以及為了整合系統而開放API給客戶或合作夥伴。

IT領導者需專注於偵測並回應威脅,同時以更多傳統阻擋與其他方法防範攻擊。程式自我保護、使用者與實體行為分析都會協助實現適應性資安架構。

8. 進階系統架構(Advanced Systems Architecture )
數位網格與智慧機器需要精密的運算架構才能實現,而高能量、超高效率的神經型態架構(Neuromorphic Architecture)才能符合這種需求。以現場可程式化閘陣列(FPGA)驅動的架構是神經型態架構的重點技術,這樣的技術有顯著的好處,例如能夠在比每秒1兆次浮點運算(Teraflop)更高速的高能量效率下運行。

9. 網格應用程式與服務架構(Mesh App & Service Architecture )
整體的線性應用設計(例如三層架構,Three-tier Architecture)提供更鬆散的連接方式,即為應用程式和服務架構。這種透過軟體定義應用服務(Software Defined Application Services, SDAS)啟動的新管道促成網路規模的性能、彈性和敏捷性。微型服務結構不論對內部或者雲端來說,都是支援應用程式靈活地傳輸和規模性布建的新興模式。

容器(Container)技術竄起成為關鍵技術,讓結構發展與微型服務更靈活。引領手機與物聯網相關要件的應用程式與服務結構,創造了後台雲端計算的規模性與前端裝置的網格體驗的全面性解決方式。應用程式的開發小組必須創造新的現代架構,以提供靈活、有彈性、能夠變動的以雲端為基礎的應用程式與使用者體驗。

10. 物聯網架構與平台(IoT Architecture & Platform )
物聯網平台補充了網格應用程式和服務結構。管理、安全、與其他科技的整合,以及物聯網平台的標準,是建構、管理與保障物聯網的最基礎要素。從建築和技術的角度來看,物聯網平台構築IT的幕後工作,使物聯網成為現實。物聯網是數位網格的組成部份,環境使用體驗和新興而活躍的物聯網平台則是實現物聯網的主要元素。 (1500字;圖1)

 

參考資料:

  1. Gartner Identifies the Top 10 Strategic Technology Trends for 2016, http://www.gartner.com/newsroom/id/3143521
  2. The Top 10 Strategic Technology Trends for 2016, http://asia.pcmag.com/opinion/6660/the-top-10-strategic-technology-trends-for-2016
  3. Gartner預測2016年十大策略科技趨勢, http://www.eettaiwan.com/ART_8800716365_480102_NT_bc7a069d.HTM

本站相關文章:

  1. 未來20年科技大趨勢
  2. 企業策略規劃標準流程與步驟
  3. 2016年ICT三大關鍵字「無人」、「無分界」、「無霸主」
  4. 淺談”工業4.0”對台灣產業的影響
  5. 2015產業願景計畫十年展望:六大領域與29個關鍵技術

 


 
歡迎來粉絲團按讚!
--------------------------------------------------------------------------------------------------------------------------------------------
【聲明】
1.科技產業資訊室刊載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訊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2.著作權所有,非經本網站書面授權同意不得將本文以任何形式修改、複製、儲存、傳播或轉載,本中心保留一切法律追訴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