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op

推動生產力4.0 翻轉台灣產業的順風車

瀏覽次數:6084| 歡迎推文: facebook twitter wechat Linked

科技產業資訊室 (iKnow) - May 發表於 2015年6月4日
facebook twitter wechat twitter
行政院於今2015年6月4~5日召開兩天「生產力4.0科技發展策略會議」,預期目標,台灣2024年製造業人均產值達到1,000萬元,較目前水準提升60%。

迎合全球工業革命4.0、人口危機及「紅色供應鏈」衝擊,政院今、明兩天將邀集海內外產學研專家,催生九年期的「生產力4.0科技發展方案」。將推動智慧機械、工業大數據、產業價值鏈互聯網,成為未來20年引領台灣產業發展的三大科技支柱,讓產業翻轉。

粗估,未來九年各部會所需用來發展生產力4.0的科技發展經費約450億元,初步設定目標是,2024年時製造業人均產值要提升至1,000萬元,較2014年的611萬元提升60%;商業人均產值目標是230萬元,較去年提升40%;農業人均產值200萬元,較去年提升40%。

行政院將催生二個四年期「生產力4.0科技發展方案」行動計畫,再加上明年1年前置期,生產力4.0的科技發展方案共執行9年,自106年起調整自動化預算資源,將全面啟動生產力4.0計畫,7月提報行政院科技會報核定,9月方案報院核定施行。

表一、生產力4.0科技發展方案
期程 2016~2024
2016年前置期
2017~2020年第一個四年期「生產力4.0科技發展方案」行動計畫
2021~2024年第二個四年期「生產力4.0科技發展方案」行動計畫
預期目標 台灣2024年達到:
製造業人均產值達到1,000萬元,較目前水準提升60%。
商業人均產值目標是230萬元,較去年提升40%;
農業人均產值200萬元,較去年提升40%。
七大應用領域 七大應用領域,包括:工具機、金屬加工、3C、食品、物流、農業、批發零售等,作為「擴散」的起點,協助更多中堅企業晉升4.0企業。
三大科技方向 智慧機械、工業大數據、產業價值鏈互聯網

第一天會議2015年6月4日
行政院副院長張善政表示,生產力4.0是結合資通訊的新趨勢,提升台灣製造業智慧化及加值空間,擺脫薄利的困境,變成「下一代的製造業」:
  • 臺灣下階段要邁入生產力4.0階段,則必須思考如何透過臺灣擅長的資通訊ICT技術,突破現階段生產製造瓶頸,重新創造臺灣製造業新價值。
  • 製造業須結合大資料分析、物聯網感測技術和雲端服務等,為傳統的生產製造帶來智慧化的進展。甚至,向消費者端的行動通訊及未來社交媒體的應用在內。
  • 用生產力4.0取代工業4.0,作為臺灣下一階段科技發展的主軸,是因為要連服務業和農業都一起邁向新階段。
  • 所謂的生產力從1.0到4.0,就是臺灣產業發展進化的過程,從最早的1.0,指的是生產製造程式化;到2.0就是生產製造整線電腦化;臺灣目前處於生產力3.0的模式,除了生產製造電子化外,也包含導入企業資源規畫系統(ERP)及製造系統數位化。但若要進化到生產力4.0,則需要納入現在所有資通訊科技,以及智慧化彈性(客製)生產系統在內,才能夠達到生產力數位化以及機器聯網化(M2M)。
  • 也向各部會傳達三指示,一是要重視國際鏈結,平衡技術底層與上層應用發展;二是要重視開發商業模式;三是台版4.0方案,不只是應用在製造業,也要擴及服務業、農業等各領域,讓國民受惠。
行政院副院長張善政對臺灣落實生產力4.0之三個提問:
1.底層的技術發展和上層的應用,該如何做到平衡並具有國際競爭力?
  • 生產力4.0核心研發的策略,必須依賴底層技術加上上層應用才能成就,但如果臺灣的底層技術還不能掌握時,或者是,技術發展還有很久時間才能成熟,臺灣可以等多久?可以接受使用外國的技術嗎?
2.技術發展時必須同時考量商業模式是否可行,政府是否可以在政策在沒成熟時,先行介入呢?
  • 過去臺灣過度強調技術而忽略商業模型,其中牽涉到兩個層面,其一是,技術成本到什麼程度,業者才願意採用,技術投資成本在多久年限回收才算合理?
  • 在商業模型還沒成熟時,政府應該扮演何種角色?
3.如何將製造業的經驗擴展到其他領域的應用,創造更多的價值呢?

圖一、推動生產力4.0 翻轉台灣產業
anaiysis_11194_20150604.gif

參考資料:
  1. 林安妮(2015),生產力4.0/ 將帶動民間千億投資。聯合報,2015/06/05。網址:http://udn.com/news/story/7238/946963
  2. 高詩琴(2015),生產力4.0/商業、農業 也要智慧升級。聯合報,2015/06/05網址:http://udn.com/news/story/7238/946952-生產力4.0/商業、農業-也要智慧升級

本網站相關連結:

 
歡迎來粉絲團按讚!
--------------------------------------------------------------------------------------------------------------------------------------------
【聲明】
1.科技產業資訊室刊載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訊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2.著作權所有,非經本網站書面授權同意不得將本文以任何形式修改、複製、儲存、傳播或轉載,本中心保留一切法律追訴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