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op

標章認證 打造安心農業

瀏覽次數:2072| 歡迎推文: facebook twitter wechat Linked

林品華、國家實驗研究院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 發表於 2021年1月4日
facebook twitter wechat twitter

圖、 標章認證 打造安心農業

 
根據國研院科政中心(2018)針對我國民眾關注的社會課題所做的調查研究顯示,「食品造假與標示不實」、「污染或農藥殘留」以及「標章認證制度」等都受到相當高的關注,顯示現今消費者對於飲食的訴求,已從過去的科學、加工、工業化、改良與安全,逐漸轉向為有機、天然、在地化、健康與安心。而農業生產者對於糧食生產的要求,理論上也應從過去追求「量」的成長,轉型為強調「質」的提升。諸如農藥殘留、肥料濫用、田間衛生管理不當、農產品栽培、採收過程與貯存不當等,均可能危及農產品的安全性;儘管,適當且合理的使用農藥,確實得以保護作物順利生長,保障農民收益與糧食安全,故各國多訂有農藥殘留的安全容許量,而此數值也會因各地的氣候條件與管理方式有所差異,但不應有超量及違規使用等問題。因此我國政府近年來推行如「有機農作與友善耕作」、「學校午餐使用三章一Q在地食材」等政策,均是對農產安全與品質確保的積極回應。
 
所謂的有機生產與友善耕作,旨在遵循自然資源循環永續利用,不依賴合成化學農藥,除可生產安全、優質的農產品供應消費者外,亦可降低農業生產對環境造成之衝擊。這種由慣行農法轉向友善耕作的趨勢正擴散全球,然而,相較於國際上較為強調友善耕作,衡量無法避免之意外汙染源而設定容許值,抑或僅規範農作生產方式,我國對於有機生產的要求相較國際更為嚴格,不得施用合成化學農藥及肥料,也不得使用動物用藥品或其他合成化學品,就是為了打造有機新農業。
 
根據瑞士有機農業研究所(FiBL)最新之世界統計數據,全球有機農產市場正快速成長,2018年全球有機零售業營業額約為96,682百萬歐元(約為330百億新台幣),全球有機耕作面積大幅增加,有機生產者數與有機零售額也持續增長,均達到歷史新高。若依農糧署(2020)的統計,我國有機農業面積約10,713公頃,其中米、蔬菜約各占三成,另外還有茶、果樹及雜糧等作物,整體來看,有機農業面積只占全國農作面積的1%。目前有機農產主要以內銷為主,通路以學校團膳、營養午餐、軍隊、政府機關及農民市集外,未有透過實體店鋪或網路通路的銷售統計,但依據英國Organic Monitor報告,估計台灣2013年有機食品產值約46.8億元,國內有機市場其實存在龐大商機。
 
無論是避免農藥殘留或是確保有機農產的流通上,「標章」與「溯源」是兩項重要工具。國際上對於農產品的管制主要有兩種作法,一是良好農業規範的實施及驗證,二則是建立履歷追溯體系。前者在降低生產過程及產品之風險,後者在賦予產銷流程中所有參與者明確責任,而目前我國的產銷履歷即是在此精神下推行的制度。
 
現階段學校午餐使用的三章一Q,包括:CAS台灣有機產品標章、CAS台灣優良農產品標章、產銷履歷認證標章,以及具有「台灣農產品生產追溯(QR code)」之農產品,為目前消費者在辨識安心農產品的參考資訊。而過去的吉園圃安全蔬果標章已於109年6月退場,主要是在落實標章整合下升級為產銷履歷,強調產銷流程資訊公開、具可追溯性及第三方驗證。就在政府的標章與溯源等相關規範儼然就緒時,仍需生產者與整個產銷結構的相互配合,先前曾經傳出貼有標章的農產品卻仍被驗出農藥超標等情事,有一論點主張提高抽檢頻率,但,檢驗存在機率問題,如果農業生產者無法配合標章要求,讓民眾喪失信任,連串的損失才是生產者所不樂見的,因此,密集抽檢只是治標之舉,回歸農業生產者本身的自主管理才是治本之道。或許可以從新興科技的社會責任著手,思考從科技應用端來提供回應食安需求的解方,如區塊鏈技術具有不可竄改的特性,能輔助溯源工作,讓食安把關再升級。
 
正因食品安全的問題不僅橫跨從農場到餐桌的各個階段,又需同時考量法規、技術、管理及利害關係人等各面向間的相互配合,方能降低食安的風險進而提升食安的品質。完善的標章與溯源機制,在消費端能讓消費者清楚明瞭農產品從農場到餐桌的完整資訊,在生產端也能協助農民系統性管理農場,先站穩內需市場,再進一步接軌國際驗證規範,方能拓展我國農產品國際市場。


(作者是國家實驗研究院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研究員)
 

(本文刊登於經濟日報2021/01/03)

 
歡迎來粉絲團按讚!
--------------------------------------------------------------------------------------------------------------------------------------------
【聲明】
1.科技產業資訊室刊載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訊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2.著作權所有,非經本網站書面授權同意不得將本文以任何形式修改、複製、儲存、傳播或轉載,本中心保留一切法律追訴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