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科技成為新創投資新熱門 成長率比AI快3倍
科技產業資訊室 (iKnow) - Lisa 發表於 2020年9月30日
圖、氣候技術風險投資分析(2013-2019)
普華永道 (PwC) 的最新研究發現,氣候技術 (climate tech)是2020年代風險投資的新領域。雖然就整體創投市場而言,氣候科技還處於早期階段(約占2019年總投資的6%),但對該領域的投資正在快速增長:從2013年的4.18億美元成長到2019年的163億美元,是同期創投對人工智慧投資增長速度的3倍,整體創投平均的5倍;且該期間創投和企業對氣候科技的初期投資達到600億美元。
快速成長的原因可歸功於市場經濟。推廣相關技術的效率逐漸提高,碳平衡 (carbon neutral) 甚至負碳排放的解決方案的成本,將比碳排放解決方案還要低。
在過去七年中,對氣候技術的全部風險投資中,近一半(總計600億美元)流向了美國和加拿大市場(290億美元),中國獲得了200億美元。然而,自2013年以來,歐洲僅獲得了其中的70億美元。美國和中國的投資重點於移動和交通解決方案。
例如,舊金山 Bay area的氣候科技新創公司,獲得投資金額為117億美元,比競爭對手上海的75億美元高出56%。歐洲的投資則以可再生能源發電(主要為太陽能電池)和電池為主。
分析指出,氣候科技是2020年代創新投資的新領域。相關的技術和解決方案已經得到證實並需要能夠快速商業化,創投資本是其中的關鍵。創投不需向新創企業投資數萬億來改變現狀。但對於比較棘手的技術和市場,它將需要提供針對性的包括來自政府的支持,使新創能夠順利完成研發工作,進入下個階段。
根據報告,氣候科技市場成長的最大驅動力為移動和運輸、重工業以及溫室氣體捕獲和儲存;其次是食品、農業、土地利用、建築環境、能源和氣候。
近年來爆發的電動滑板車和電動自行車大戰也顯示在報告結果之中。這些微移動 (micromobility) 新創公司得到投資大幅增長,複合年增長率高達151%,並在過去7年中占所有氣候技術資金的63% (374億美元)。
PWC表示,氣候科技市場正在走向成熟。有越來越多的新創公司成立,也有更多資金注入。但分析顯示,氣候科技的生態系統仍處於萌芽狀態,新創可獲得的資金深度存在差距,擴展業務規模時仍需要克服棘手的結構性障礙。
投資的來源廣泛,包含傳統創投公司和專門從事永續發展的風險基金,包括能源企業、消費品公司和科技公司等的企業投資、政府支持的投資公司和私募股權公司。
報告發現,企業創投 (CVC) 在氣候科技市場中佔有很大的比重,特別是針對高成本、目標進入如能源、重工業和運輸業等壁壘較高的產業的新創公司。在移動和運輸領域,30%的氣候科技交易中包含了CVC資金,而在能源領域,32%的資本來自於CVC。總體來說,近四分之一的氣候科技交易(24%)包括企業投資者。
PWC表示,企業的參與將是氣候科技成功的關鍵,無論是從推動淨零排放的新解決方案需求,還是投資創新的商業化。企業帶來的不僅僅是資本,還有商業和產業的知識,幫助新創企業領悟如何快速部署並將創新成果推廣到市場中。
美國和中國以外,氣候科技新創企業投資的前十大城市包含了柏林、倫敦、法國 Labege和印度班加羅爾,吸引了13億美元的資金,技術涉及能源、食品和農業以及土地利用。
氣候科技市場中,技術風險、產品風險和市場風險等過去常見的問題都在一一被解決。紅杉、GV、Kosler、Horizons、YC、USV等知名創投都有相關投資。
儘管全球近300家國際企業已經承諾在2050年前實現淨零排放,但只有10年時間將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一半和全球溫度上升控制在攝氏1.5度內,時間,氣候科技需要快速得到資金、人才和公私部門的支援,以實現其潛力,建立和加速更快、更大膽的創新。(786字;圖1)
參考資料:
New report finds VC investment into climate tech growing five times faster than overall VC. Tech Crunch, 2020/9/24.
Investment into climate tech is growing at five times the market rate. Sifted, 2020/9/24.
相關文章:
1. 氣候變遷未來五年將造成至少1兆美元成本損失
2. CES 2020:氣候變遷創新競賽六家得獎新創
3. 可再生能源比碳捕獲更適合解決氣候變遷
4. 科技新創公司走向全球化,矽谷不再獨享優勢
5. 即使誇大其詞,AI新創仍是創投最愛
--------------------------------------------------------------------------------------------------------------------------------------------
【聲明】
1.科技產業資訊室刊載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訊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2.著作權所有,非經本網站書面授權同意不得將本文以任何形式修改、複製、儲存、傳播或轉載,本中心保留一切法律追訴權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