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級勞力 產業突圍利器
張于紳、STPI科技政策研究組 發表於 2019年7月29日
圖、博士級勞力 產業突圍利器
面對國際競爭及AI物聯網發展不確定性,但可以確定經濟驅動將越來越仰賴持續的研發資金與具備專業知識的研究人力,美國、韓國與台灣的研究人力(大學以上學歷)都七成以上集中在產業界。然而,針對台灣各部門研究人力的學歷分布狀況來看,政府部門之整體研究人力約30%~35%具博士學歷、高教部門則約43%~51%,企業部門僅約5%~6%。整體而言,台灣企業研究人力仍以大學與碩士學歷為主(將近八成五)(科學統計要覽,2018)。受過完整學術專業訓練的博士人力對私人企業的確可帶來一定效益,他們是將大學最前沿的技術、知識移轉到企業的關鍵,因此,產業如何引入博士級人力,以推動科學成果轉譯並驅動技術創新及產業升級,是值得探討的問題。
至於各國博士人力分布占比,日本的博士人力任用部門結構與我國相似,博士級人力多數任職於高教部門,但是仍有約二成五的博士任職於產業界,台灣則偏低僅有9.6%,與歐美三到四成博士任職產業界,存有很大落差(表一)。
隨著經濟社會結構的迅速變化,博士研究人員逐漸超越傳統學術勞動力市場,轉而成為各部門的研發創新主力。根據科學統計要覽統計,近幾年,台灣企業部門的博士研究人員有逐漸增加,博士研究人員在企業部門的占比由16%提高到25% (圖二)。
為掌握我國整體產業博士員工分布概況,根據台灣經濟新報資料庫(Taiwan Economic Journal, 以下簡稱TEJ資料庫) 2015年至2017年的資料進行統計分析,從我國整體產業來看(TEJ資料庫中公開發行公司共分為32種產業別),僅十個產業有超過半數的廠商聘用博士人力,依序有:生技、農業科技、半導體業、化工、金融、通信網路、橡膠、光電、其他電子、塑膠(表三)。然而,即使在生技、農業科技、半導體業等較高度接受博士級員工的產業群中,博士員工占全體員工人數之比率,最高僅達8%,顯示我國仍有待強化博士高階人才與產業間的鏈結。另外,Garcia-Quevedo, Mas-Verdú & Polo-Otero(2012)提到,企業對博士人力需求主要有三個潛在的決定因素:企業和大學間的產學合作、企業的研發活動(研發支出、研發部門、科學資本)、企業的特性(如規模、領域、產值、公司成立年度)。觀察建材營造、觀光業、紡織纖維等產業,隨著公司規模增加,產業中聘僱博士員工的公司數也有隨之提高的趨勢。然而,在生醫產業中,小規模公司(199人以下)都有相當比率之公司會聘僱博士級員工(有將近八成的公司有博士級員工),且其聘用博士占員工之比率較高,顯示業務活動的特性也影響企業聘用博士的需求。由此可見,影響企業聘用博士人力絕非單一因素。
目前,博士進入產業界困難的因素很複雜,其一可能在於年輕人攻讀博士的意願本身低弱,其二,人文社會和理工的出路不一樣,而將博士訓練為高教教師或者為企業人才,是兩種不同的需求,也應該要有兩種不同的訓練模式,第三,企業主不認為專業可以為企業創造價值,覺得碩士學歷就夠了。半導體、電子、電機機械、電腦周邊是台灣在國際上具有競爭優勢的產業,而金融、電信網路、汽車、光電、電子商務則是具有未來市場商機的產業,化工、塑膠、橡膠、鋼鐵、食品等傳統產業若結合AI、物聯網等進行數位轉型,將可藉由提高技術精密度並符合多變的市場需求而創造出新經濟力,因此,這些產業若加入博士級高端人才,應該更可強化競爭的實力。因此,面對全球競爭與產業升級需求,如何促進學校與產業人才之晉用和流通、博士級高階研發人才發揮研究創新提高生產效益,是未來產官學界值得共同努力的方向。
(作者是國家實驗研究院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研究員)
(本文刊登於經濟日報2019/07/27)
--------------------------------------------------------------------------------------------------------------------------------------------
【聲明】
1.科技產業資訊室刊載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訊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2.著作權所有,非經本網站書面授權同意不得將本文以任何形式修改、複製、儲存、傳播或轉載,本中心保留一切法律追訴權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