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爾高價併購Mobileye 自駕車布局重要一步棋
科技產業資訊室 (iKnow) - May 發表於 2017年3月15日
圖、英特爾高價併購Mobileye 『空降』自駕車ADAS市場
晶片大廠英特爾(Intel)於2017年3月13日宣布將以153億美元高價收購以色列Mobileye公司,並將英特爾的汽車團隊遷往以色列,深度軟硬融合以快速布局自駕車ADAS市場。這是英特爾產業布局的重要一步,從PC處理器產業的巨頭切入汽車產業,的確須有砸重金的霸氣,這也將帶給智慧汽車產業版圖帶來巨大影響。
英特爾收購Mobileye目的,主要在『借力』快速搶進車用電子市場,結合Mobileye的自駕車ADAS技術與英特爾在電腦運算與聯網晶片的實力,提供自動駕駛雲到車的完整解決方案。同時,以『BMW + Intel + Mobileye結盟』三強聯手,也就是汽車大廠結合晶片大廠及自駕車ADAS技術,企圖搶攻2021年自動駕駛市場發展的首波銷售潮。三方計劃在今年(2017)下半年將進行40輛自動駕駛車隊的測試,為2021年推向市場做準備。
因依據歐美日國家通過自動駕駛車輛相關法規的規畫,時程約在2020年前後,屆時搭載Mobileye的自動駕駛EyeQ 5晶片的BMW汽車正好趕搭上自動駕駛市場熱潮。由於2016年BMW銷售數量逾210萬輛,而Tesla的總銷售量僅約7.6萬輛加上預售50萬輛,仍遠不及BMW。
過去10年,Mobileye 一直是駕駛輔助技術的明星廠商,EyeQ系列晶片委由意法半導體公司(STMicroelectronics) 代工生產,再將駕駛員輔助系統銷售給全球許多頂級汽車製造商。目前,Mobileye的ADAS自動駕駛車輔助和防撞系統市場佔有全球近70%市占率,共有27家客戶,汽車廠有:BMW、FCA、GM、Ford、Volvo及裕隆等整車廠,還有Autoliv、Delphi等一線零組件供應商皆為Mobileye的客戶。電動車大廠Tesla也曾經是Mobileye的客戶,後來因幾起Tesla死亡車禍及火燒車事件而決定改用NVIDIA開發DRIVE PX2解決方案。
英特爾長期以來一直是PC行業的領導廠商,過去10年錯失了移動裝置商機。未來,它將汽車視為“車輪數據中心”,每天產生多達4TB的數據,這將是英特爾的計算機處理及運算可施展之處。
從技術面來看,英特爾買下Mobileye可結合Mobileye在ADAS產品上所累積的圖像辨識與運算、機器視覺、深度學習、資料分析與高精度圖資等技術深度;並將聯合英特爾旗下Altera的FPGA產品線厚植在車用晶片市場的技術實力,且透過Mobileye累積的汽車廠客戶關係,也可免去冗長的車廠驗證時間,快速搭上自動駕駛汽車需求爆發的商機。
從市場面來看,自動駕駛驅動晶片市場四大廠:Qualcomm、Altera(被英特爾收購)、Mobileye及NVIDIA。Qualcomm去年10月宣布470億美元收購汽車晶片大廠恩智浦(NXP),對進軍的其他廠商形成競爭壓力,如今,英特爾收購Mobileye強強聯手,首當其衝就是NVIDIA及Qualcomm。所幸NVIDIA有Tesla、Audi等汽車廠撐腰。
當然,莫忘記還有其他科技大廠以鴨子划水之姿,也想切入自駕車ADAS市場,例如:Alphabet的自動駕駛公司Waymo早就在自己的汽車上測試自動駕駛功能,同時也表明願意提供自動駕駛技術與汽車製造商合作。還有,中國互聯網廠商百度、騰訊及阿里巴巴也與晶片廠及汽車廠合作,企圖切入自駕車市場。
Mobileye於1999年在以色列成立,約600名員工,2016年淨收入1.73億美元。其使命是減少人類因車禍而受傷或死亡。在2007年從高盛獲得了1.3億美元的投資後,在2014年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市值約106億美元。英特爾已在以色列聘用10,000名員工,未來將汽車團隊遷往以色列。
結語
汽車產業是個很複雜又高價位的戰場,產業鏈壁壘分明,且汽車安全要求嚴苛,往往須冗長的汽車驗證程序。為快速搭上新商機,英特爾採取三強聯手策略,企圖推出安全可靠又低成本的智慧駕駛系統,才有機會搶佔2020年後的自動駕駛汽車商機。此併購案,也將引爆Qualcomm、Intel、NVIDIA三者之間大拚場,未來自駕車ADAS或LiDAR車用電子市場版圖競爭正在上演。(1005字;圖1)
參考資料:
Why Intel is paying $15 billion for Mobileye. recode, 2017/3/13
本站相關文章:
- BMW、英特爾與Mobileye聯合自動駕駛領域
- 英特爾認為汽車是未來的智慧型手機
- 駕駛輔助系統攝影機專利戰:TRW與Magna分別請求ITC調查對方產品侵權
- 2035年全球自動駕駛車可達2100萬輛
- 全球30家公司投入無人駕駛車研發
--------------------------------------------------------------------------------------------------------------------------------------------
【聲明】
1.科技產業資訊室刊載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訊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2.著作權所有,非經本網站書面授權同意不得將本文以任何形式修改、複製、儲存、傳播或轉載,本中心保留一切法律追訴權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