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op

車載新時代,智慧汽車與物聯網技術之應用

瀏覽次數:7737| 歡迎推文: facebook twitter wechat Linked

樊晉源、專利佈局情報分析團隊 發表於 2016年8月1日
facebook twitter wechat twitter

圖一、車輛相關之運用V2X 情境分析圖
 
近年來,智慧汽車或車聯網已漸成為至為重要之新世代物聯網待開發的產品,對此議題重點投資已逐漸由傳統汽車大廠,更吸引互聯網、資通訊及晶片廠商等加入戰局,例如:Google、Apple、微軟、百度、阿里、騰訊等網通服務廠商,NXP、高通等晶片廠。如何在即將來臨的新世代中,掌握重點發展方向並進一步成為市場發展主流,相信這不但是傳統車廠所積極必須面對的問題,更是現階段積極投入此一市場之新世代物聯網廠商所更積極思考之問題。
 
有鑑於此,勢必需要針對智慧汽車與車聯網之技術發展趨勢及廠商特性,進一步分析台灣廠商在這波趨勢中,積極針對產業所面臨之變化,從中找出其適當之發展方向。
 
現階段智慧汽車所包含之技術範圍甚廣,但是嚴格說來,真正汽車要做到智慧化,也就是要做到完全自動化並且可以感知周遭一切,這部分並不能僅僅單獨依靠車輛本身之運作,還必須跟整體外在環境,包含人、事、物進行完整之關聯,才有可能做到完全「智慧」的狀況。因此,勢必將進一步結合更多樣化之技術,才有可能使得「智慧」這個詞,有效加諸在車輛上,進而找出是否有技術可以包含車輛之間互相資訊傳遞與溝通、車輛與交通環境(外在狀況)、車輛與必要交通設備及公共設施之資訊傳遞與溝通,甚至包含車輛與使用者之目的及行為等等之資訊溝通之傳遞與預測。以上這些皆是現階段車廠在面臨智慧車狀況時,最需要重視之議題。
 
有鑑於此,現階段網路技術似乎可以解決這部分問題,理論上透過網路連結,也就是物聯網之幫助,將可以有效實現這一系列情境。也就是說,車輛不再僅是單純車輛,將進一步成為資料集中與發散平台,此一平台將可以進一步針對各類型生活狀況及交通狀況進行連結,甚至進行預測,協助車輛進一步有效與人類生活相結合,也就是所謂V2X(Vehicle TO Everything),包含之領域,主要包括(V2V、V2P、V2I、V2C、V2H)五個領域,其中V2V是車輛對車輛間之資訊交流、V2P是車輛對行人之交流、V2I是車輛對道路設備之資訊交流、V2C是車輛對雲端也就是大數據資料中心之交流,至於V2H則是車輛與家庭相關之交流,如圖一所示。

完成情境分析之前,仍有許多工作要做,畢竟物聯網技術與車輛技術仍有很大的差異。物聯網技術主要目的在於有效連結產品及活動,因此物聯網技術對於數據的管理及偵測,主要著重於資料傳輸的穩定度及產品更新的連結;但是車聯網主要戴具是車輛,車輛產品除了資料傳輸穩定度之外,更重要的是車輛的使用週期及生命壽命遠大於消費型商品,因此這部分也有更為嚴格之標準進行規範。
 
現階段投入車聯網廠商,除了傳統的汽車大廠之外,更有許多晶片廠商及眾多互聯網廠商均積極投入此一市場。其主要技術部分,基本上分為自行開發或與廠商合作為主,在自行開發部分多半是針對Car to X ,也就是車輛對所有相關系統部分進行開發,這部分包含BMW、Daimler、Volkswagen等傳統汽車廠均已有自行推出相對應產品連結至高階車款上,不過不同於網路廠商,基本上車廠之自動駕駛系統多半是用較為成熟之應用,而這部分應用多半仍奠基於ADAS出發,也就是從車輛本身安全系統進行統整及相關開發,並運用3G及GSM之傳輸系統搭配DSRC(短距網路)進行運用,而搭配的相關廠商多半皆是長久配合的相關車廠,因此DENSO、BOSCH、Savari等廠商均是其主要客戶。
 
至於上游晶片廠商部分,NXP(恩智浦)、ST(意法半導體)、Infineon(英飛凌)、Renesas(瑞薩電子) Qualcomm(高通)、NVIDIA等廠商,主要是以開發各類型感測器及車體完整溝通環境之晶片設計。其主要發展方向其實與傳統車廠是屬於互補性合作關係,除了搭配傳統車廠針對次系統進行晶片開發之外,更進一步針對車聯網市場開發相對應晶片,而這類型晶片之目的即在於期望有效搭配各類型不同之汽車,甚至不同之廠商進行搭配,因此通用性與符合現階段市場標準是其最高指導原則。
 
總結以上獲知,現階段推行智慧車不同於其他物聯網技術,最重要的部分仍在於行駛安全性議題,與標準規範制定、法規政策息息相關。至於台灣廠商可以發揮的強項在哪?初步針對各國智慧車領域之發展方向來看,現階段技術方向已逐漸由車用技術轉為互聯網及通訊市場,這代表未來資訊相關的資安問題將是下一個必須重視的重點。
 
(作者是國家實驗研究院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 副研究員)
(本文刊登於經濟日報2016/07/31)

 
歡迎來粉絲團按讚!
--------------------------------------------------------------------------------------------------------------------------------------------
【聲明】
1.科技產業資訊室刊載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訊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2.著作權所有,非經本網站書面授權同意不得將本文以任何形式修改、複製、儲存、傳播或轉載,本中心保留一切法律追訴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