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未來區域大戰略”一帶一路”政策觀察
科技產業資訊室 (iKnow) - David 發表於 2015年3月25日
2015年博鼇亞洲論壇將於本月(3月)26日至29日於中國大陸海南省博鼇召開,據報導,本年度主題將圍繞在”亞洲新未來:邁向命運共同體”,包含:宏觀經濟、區域合作、產業轉型、技術創新、政治安全和社會民生等六大議題。歷年主題如表一所示。
據報導,今年博鼇亞洲論壇將發佈”一帶一路”規劃實施方案,並評估造成的相關影響。關於一帶一路政策描述,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與政府工作報告中之重點彙整如圖一。
從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結論的定位來看,”一帶一路”是屬於”四、優化經濟發展空間格局”,並屬於「重點實施“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三大戰略」之一;且對應到經濟發展空間格局,包括:「要完善區域政策,促進各地區協調發展、協同發展、共同發展。西部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東部率先的區域發展總體戰略,要繼續實施。各地區要找準主體功能區定位和自身優勢,確定工作著力點。」
從方案內容來看,2015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把“一帶一路”建設與區域開發開放結合起來,加強新亞歐大陸橋、陸海口岸支點建設」。即,“一帶一路”與區域開發及開放結合,加強中國大陸與亞洲及歐洲之連結。
表一、歷年博鼇亞洲論壇主題
時間 |
主題 |
2002 |
新世紀、新挑戰、新亞洲亞洲經濟合作與發展 |
2003 |
亞洲尋求共贏:合作促進發展 |
2004 |
亞洲尋求共贏:一個向世界開放的亞洲 |
2005 |
亞洲尋求共贏:亞洲的新角色 |
2006 |
亞洲尋求共贏:亞洲的新機會 |
2007 |
亞洲尋求共贏:亞洲制勝全球經濟—創新和可持續發展 |
2008 |
綠色亞洲:在變革中實現共贏 |
2009 |
經濟危機與亞洲:挑戰與展望 |
2010 |
綠色復甦:亞洲可持續發展的現實選擇 |
2011 |
包容性發展:共同議程和全新挑戰 |
2012 |
變革世界中的亞洲:邁向健康與可持續發展 |
2013 |
革新、責任、合作:亞洲尋求共同發展 |
2014 |
亞洲的新未來:尋找和釋放新的發展動力 |
2015 |
亞洲新未來:邁向命運共同體 |
Source:David,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科技產業資訊室整理,2015/03 |
圖一、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與政府工作報告關於一帶一路政策描述
所謂的”一帶一路”即是:“絲綢之路經濟帶”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之戰略構想,從陸地及海上,國家結盟進行經濟開發。背景起始於2013年9月,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訪問哈薩克時首次提出構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設想。接著2013年10月,習近平出席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期間提出中國願同東盟國家加強海上合作,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倡議[2]。如圖二所示[3]:
圖二、一帶一路路線與範圍
根據台灣大學張登及教授分析,一帶一路戰略意圖包括[4]:
- 「一帶一路」係因應大陸新一輪改革與經濟轉型需要,也有助於反制美國華府在中東與中亞推動的「新絲路」戰略,並回應美方從東線、海線對北京的制衡。
- 「一帶一路」與「上海合作組織」、「西部大開發」兩個大陸內外「安全—經濟」布局相連結,形成「連結內外、向西傾斜、劍指歐亞大陸」的新格局。
- 「一帶一路」將是習李體制時期國際戰略與外交政策的重點和軸心,具有「旗艦工程」的指標意義,但落實過程仍將面對美、日等競爭對手反制,以及當地國內部質疑等阻力。
根據中國大陸國家發改委秘書長張燕生表示,一帶一路內涵包括[5]:
- “一帶一路”可以叫新35年(2014年-2049年),是改變中國和世界的大格局。
- “一帶一路”貫穿歐亞大陸,東邊連接亞太經濟圈,西邊進入歐洲經濟圈,截止到2014年底,這個合作倡議已得到沿線50多個國家的積極回應,開啟全新的國際合作。同時“一帶一路”也將構築我國新一輪對外開放的“一體兩翼”,在提升向東開放水準的同時加快向西開放步伐,助推內陸沿邊地區由對外開放的邊緣邁向前沿。
- “一帶一路”戰略構想,秉承開放包容的絲路精神,不限國別範圍,不是一個實體。這不僅是中國自身的戰略構想,更是沿線各國的共同事業—契合沿線國家的共同需求,互補互利互惠開啟新的機遇之窗。
- 作為“一帶一路”戰略的總體思路,規劃將側重頂層架構,不會出現一些市場期待的過細部署。此後,有關部門和地方會根據規劃的思想,進一步提出有關的配套落實措施。
- 規劃的公開版可能很快就會公佈,公佈之後說什麼都可以,公佈之前說什麼都不可以。公佈以前說對了是洩密,說錯了那就是誤導。不要關注規劃有沒有公開更重要的,應該是討論“一路一帶”這個大戰略應該“做什麼”。
“一帶一路”屬於中國大陸未來區域大戰略,推動及進展將影響台灣的經濟發展,值得各界進一步深化評估與研究。(1062字;圖2;表1)
參考資料:
4. 張登及,大陸地緣經濟戰略軸心-「一帶一路」,2014年9月。
本網站相關連結:
--------------------------------------------------------------------------------------------------------------------------------------------
【聲明】
1.科技產業資訊室刊載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訊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2.著作權所有,非經本網站書面授權同意不得將本文以任何形式修改、複製、儲存、傳播或轉載,本中心保留一切法律追訴權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