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op

由中庸觀點看時間與空間距離感

瀏覽次數:1328| 歡迎推文: facebook twitter wechat Linked

科技產業資訊室 (iKnow) - Amber 發表於 2006年8月24日
facebook twitter wechat twitter


圖、由中庸觀點看時間與空間距離感​

蘇元良上月(七月)於電子時報(http://www.digitimes.com.tw)「科技人省思科技事」專欄中[1]點出他所體會的『距離』感覺,內容多有啟示,值得討論。

…距離決定觀點,拉不開距離,你可能只看得到樹葉的翠綠,連樹的樣子都看不出來,非得退後幾步才看得出樹的挺拔。
…有格局的人看的不該是一朝一夕,然而缺少距離的觀點,又能奈何?唯有距離才容得下從容,間不容髮的結局只有緊張,只有短兵相接的衝突!
…有距離才有品味和尊重,這是感性的一面,從理性的一面看,有距離才能思考。
…距離的遠近,決定你思考的深度。


Wikipedia定義距離(distance)為[2]:

Distance is a numerical description of how far apart things lie. In physics or everyday discussion, distance may refer to a physical length, a period of time, or an estimation based on other criteria (e.g. “two counties over”). In mathematics, distance must meet more rigorous criteria.

不論是物理上或是數學上的定義,距離指的是空間或是時間上兩點的長度。時間上所指的距離即是一個事件的起始點(start)與終止點(end)的時間差,例如一專案的完成需要10工作天;或是一個產品的生命週期,從開始推出到市場上,到最後販售結束,壽命約為3年等;或是歐美工業化之路,由蒸氣機開始至今已有二、三百年。

空間上所指距離當然是一物體A與另一物體B的空間位置差,通常這個距離是與所行走的路徑相關,因此有所謂的最短距離或是一般行走距離等。如果以一觀測角度論,物體A可為觀測者,物體B可為被觀測者,那麼觀距離通常為直線之最短距離。如果被觀測只是一具有空間與時間大小的物體或事件,那麼這時候距離至少有兩種意義,其一為被觀測者的尺度大小(亦是一種距離概念),另一為該物體與觀測者的距離。

蘇元良文中所提到的距離感即是上述兩種觀點的交互描述,如何從表演者「間不容髮」的戰局中跳脫,以「若人有眼大如天」的格局觀看萬事萬物變化,成為洞察局勢變化的核心能量。

「間不容髮」是客觀事實,這個客觀事實來自於全球化、資訊網路化、產品生命週期縮短與跨國界的超激烈競爭等。速度、距離與細節等成為能否在此激烈競爭下生存的重要因素。「若人有眼大如天」是修練,如何在「間不容髮」的產業競爭中跳脫現況,以適當的距離觀看變化,是企業競爭者的挑戰。

「距離的遠近,決定你思考的深度」沒錯,「距離決定觀點…非得退後幾步才看得出樹的挺拔」也沒錯,「有距離才有品味和尊重」更是事實,然而這些論述下,如果保持「適當距離」、「動態調整距離」或是「中庸距離」方是此問題的答案。

「中庸距離」不是種固定距離,而是一種動態調整的距離,有時候近,有時候遠,該近的時候近,該遠的時候遠。近的時候看細節、看界面與看流程,以瞭解事物的微觀運作為主軸(執行力);遠的時候看定位、看策略與看願景,以瞭解事整體變化方向與依歸(策略力)。上述中庸距離對於企業與對於個人皆然,對於時間與空間,對於事物事件的本身與觀看者亦是,換言之,適當距離方為省思現在與未來,自己與群體的關鍵。(1137字)

參考資料:
1. http://www.digitimes.com.tw/ext/ext.asp?BigExtID=392
2. http://en.wikipedia.org/wiki/Distance


 
歡迎來粉絲團按讚!
--------------------------------------------------------------------------------------------------------------------------------------------
【聲明】
1.科技產業資訊室刊載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訊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2.著作權所有,非經本網站書面授權同意不得將本文以任何形式修改、複製、儲存、傳播或轉載,本中心保留一切法律追訴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