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op

國際品牌建立的第四條路

瀏覽次數:1134| 歡迎推文: facebook twitter wechat Linked

科技產業資訊室 (iKnow) - Amber 發表於 2005年7月27日
facebook twitter wechat twitter


圖、國際品牌建立的第四條路 

新聞:(2005年7月26日工商時報 - 大陸供應商扮演美國Huffy救援金主)華爾街日報週一報導,中國企業扮演救援金主,透過挹注資金或以債作股等方式護持他國企業或買主繼續營運,這類情事已經愈來愈普遍,幾天前中國南京汽車集團公司宣布買下英國路華汽車,以及一群中國供應商結合在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之下然後取得美國自行車及娛樂器材大廠Huffy的三成股權,率皆如此。

評析:

台灣品牌路

台灣品牌之父宏碁董事長施振榮先生去年退休了,但是退休後的生活顯然還是忙碌的,忙碌著當起「品牌傳教士」,帶著他的新書《全球品牌大戰略》,為著他理想中台灣品牌(Taiwan Brand)的建立而積極努力。

在《全球品牌大戰略》中,施董事長說台灣應該建立發展或嘗試不同的品牌建立模式,Acer模式是一種(純品牌),BenQ或是Giant模式是另一種(由代工走向品牌,並讓代工與品牌並存)。施董事長也在書末提出三種模式(《全球品牌大戰略》第263頁)分別為一、從大公司分出來;二、OEM與OBM並存;三、某個產業或是某種產品的ODM公司,共同支持一家專業行銷公司來打品牌。從戰略思考角度來看品牌發展,我們認為多建立或嘗試不同模式較符合台灣的現況。本文根據上述新聞提供第四條路。

Huffy事件的媒體報導

該事件的主角Huffy(美國自行車及娛樂器材大廠),基本資料見網站如下:

事件主因為在2004年10月Huffy聲請破產保護。因為該公司積欠其中國供應商不少未付款項,因此負責處理該公司破產相關法律問題的Coudert Brothers 律師事務所(http:// www.coudert.com)便提出一種創新規劃案,將這群中國的供應商,結合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之下,在拿下Huffy之30%的股權後,進一步取得重組後董事會七席董事當中的四席董事。

根據媒體報導(工商時報),這項重組計畫仍有待破產法庭的批准。但是雙方均有盤算,Huffy希望公司能夠藉此重整東山再起,而中國供應商並不希望擁有Huffy,只希望在幾年後,Huffy的股權可以具有價值,並期待最終能拿回損失。

藉由國際併購建立品牌與通路

如果以微笑曲線來看台灣廠商在全球產業的分工,台灣所佔據的是微笑曲線中間生產製造與右邊的研發,其中中間生產製造當然是靠著台灣中小企業的彈性、速度與中國大陸製造能量,基本上台灣已經穩居中間區塊的佔有。對於多數高科技產品而言,台灣其實並未佔據微笑曲線的最右端,也就是前瞻技術開發(Advance R&D)上,台灣廠商因為規模小並且不願意進行長程投資上,所以不若歐美先進國家。然而,在較短程的企業研發(Corporate R&D)與事業部研發(Business R&D)上,台灣由於具備高素質優秀工程師,並且在這些研發人員日夜努力之下,與先進國家比較起來不遑多讓。因此,台灣最需要的人才便是具有國際經營與國際品牌行銷的人才,並藉由經驗的累積打造屬於台灣的國際品牌。

施董事長所提,品牌發展之路第三點「某個產業或是某種產品的ODM公司,共同支持一家專業行銷公司來打品牌」,其實非常適合台灣以製造和研發為主的企業運作。因為一來,原本獨立或是策略聯盟的公司,可以藉由繼續OEM與ODM獲取穩定的利潤,並且掌握產品的品質。而合資成立的純品牌公司(Pure Brand)可以經由國際行銷通路與品牌經營能量,在最有效與最少資金的狀況下,將品牌行銷到全世界。成立新品牌當然是一個不錯的點子,但是若是收購現有營運不佳的品牌(例如本新聞中的Huffy),那麼這些品牌現有的知名度與通路也都能完整接收,因此我們鼓勵台灣廠商積極物色可能收購國際品牌,多多嘗試第四條路。

品牌經營的困難

品牌經營當然是具需要時間且具挑戰性的,但是品牌卻也兼具保值於延遲效果(delay effect),也就是說品牌一旦建立,要等該品牌效力完全失效也需要一段較長的時間。這點可以從美國《商業週刊》的「全球IT科技一百大」與「全球品牌一百大」的消看出,同樣是百名內廠商,「全球IT科技一百大」的淘汰率遠高於「全球品牌一百大」。換句話說,製造代工是賺短線賺現金,品牌形象建立是長期投資是賺未來錢。正當政府積極鼓勵台灣企業往微笑曲線兩端前進之時(其實政府鼓勵向右走大於向左走,難看看台灣對於國際研發中心的成立與研發補助即可看出),我們期待台灣廠商更加積極走出自己的路,看看自己所在的國際產業環節,積極擴展台灣國際品牌之路,明基併購西門子的勇氣,應該可以台灣人更多的信心。最後,我們認為若是遇到新聞中Huffy的狀況,絕不能僅是希望並將損失取回,而是應該更積極利用此機會往品牌之路前進。當然人才難尋,台灣需要更多國際品牌經營人才,一同為台灣品牌經營努力。

(1773字)

 


 
歡迎來粉絲團按讚!
--------------------------------------------------------------------------------------------------------------------------------------------
【聲明】
1.科技產業資訊室刊載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訊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2.著作權所有,非經本網站書面授權同意不得將本文以任何形式修改、複製、儲存、傳播或轉載,本中心保留一切法律追訴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