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ceX再向ITU要求頻譜,供低軌道上運行3萬顆Starlink衛星使用
科技產業資訊室 (iKnow) - May 發表於 2019年10月16日
圖、SpaceX再向ITU要求頻譜 供30,000顆Starlink衛星使用
SpaceX公司希望獲得批准,將其Starlink巨型星群轉變成低地球軌道上佈滿龐然大物。然而,其明確動機尚不清楚。
根據SpaceNews今天(2019.10.16)報導說,SpaceX正在尋求國際電信聯盟(ITU)的許可,為其Starlink網路之30,000顆衛星取得頻譜(spectrum)。該數目是SpaceX先前向國際電聯和聯邦通信委員會已批准的12,000顆衛星的額外增加的部分。這次30,000顆衛星總共分20次申報,每1,500顆衛星的高度分佈在204到360公里(miles)之間的不同低軌道上。
Starlink衛星陸續送入軌道
SpaceX曾於2019年5月將60顆Starlink衛星送入了軌道,並將於本月(10)再發射2-6批每次60顆,希望明年(2020)能進行24 次Starlink 衛星發射,即發射頻率達到每個月兩次。該公司設想將Starlink連結到網際網路,最終將達12,000顆衛星,並提供全球網際網路服務。SpaceX的雄心壯志受到了讚揚也引起了人們的關注。
但以SpaceX公司在發射60顆中丟失了三顆衛星,以5%的失效率來看,是否可能還會擴大?還有,Starlink衛星與ESA氣象衛星之間最近發生的一次未命中事件,引發了一場碰撞,這可能使地球的軌道對航天器產生更大的危害,甚至無法使用。
為什麼SpaceX申請更多衛星?
之前,SpaceX提出1.2萬顆衛星星群計畫是否合理,已面臨審查是否真的需要一個由成千上萬個衛星組成的巨型星群?其實,應該問需要這些衛星來做什麼?因每顆Starlink衛星都可經過優化,為一定數量的用戶提供服務,到目前為止,尚不清楚SpaceX到底星群需要多少個數字。
SpaceX曾經表示,目前世界各地仍有些偏遠或落後地區沒有網路,還有網際網路佈建成本過高及巨量數據傳輸量需求等議題,所以SpaceX正採取大規模擴展Starlink衛星與地面通信網路銜接,未來可滿足用戶預期需求的增長。通常來說,如果要提供覆蓋範圍廣且高頻寬服務,則擁有更多的衛星是有利的,讓更多的手機基站可覆蓋範圍更廣,更多的衛星可以將更多的用戶連接到網際網路。 由此可見,SpaceX大規模擴展Starlink星群衛星的目的,就是以太空低軌道衛星星群結合地面無線網路的模式,這也可以看出他企圖提早佈局未來6G或6.5G概念。
當SpaceX公司提交頻譜申請後,必須在七年時間內發射所要求頻率的衛星,並且必須運行至少90天。若,無法完成這些步驟的話,將須再次申請頻譜使用權。為確保足夠多的頻譜可能涉及曠日持久的合法申請的法律鬥爭,所以,具體取決於是否已為任何太空或地面上的服務準備妥當適當的頻率分配了。
尤其,目前國際電信組織正關心,增加更嚴格的審查頻譜使用及保留規定。所以,SpaceX為衛星申請頻譜,這可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一定表示他們實際打算做什麼。但,提前準備程序總是好的。
30,000顆衛星為何申請低軌道運行?
SpaceX新文件中提到的在低地球軌道上的高度是“太空最乾淨”的地方,也是傾向於飛行載人太空船的航行之地,包括國際太空站。另一方面,當衛星運行25年之後需要移出軌道時,也是較理想選擇,而且發生碰撞不會產生大量的太空拉圾或碎片(debris)。
另一方面,未來大量太空交通湧入低地球軌道,將對未來的人類太空飛行產生影響。若,國際太空站距離地球約125公里(miles)以內一直被認為是完全不可接受的,所以,SpaceX將必須清楚說明如何管理其衛星星群,對國際太空站或任何人類在太空活動所造成損害的風險可降至很小甚至沒有。(1055字;圖1)
參考資料:
SpaceX just filed a request to run 30,000 more Starlink satellites in orbit. MIT Technology Review, 2019/10/15.
SpaceX submits paperwork for 30,000 more Starlink satellites. Space News, 2019/10/15.
相關文章:
1.平流層太陽能無人機可成為衛星和地面站之間的中繼站、提供通信網路服務
2.SpaceX預計6個月內將Starship送入軌道
3.美國FCC批准SpaceX重新調整Starlink衛星間距,以加快衛星網路佈建
4.太空網路賽 提前開打
5.SpaceX發射Starlink太空網路第一批60顆衛星
--------------------------------------------------------------------------------------------------------------------------------------------
【聲明】
1.科技產業資訊室刊載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訊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2.著作權所有,非經本網站書面授權同意不得將本文以任何形式修改、複製、儲存、傳播或轉載,本中心保留一切法律追訴權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