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op

Google宣布以125億收購摩托羅拉移動之觀察

瀏覽次數:2026| 歡迎推文: facebook twitter wechat Linked

科技產業資訊室 (iKnow) - May 發表於 2011年8月16日
facebook twitter wechat twitter
 

2011年8月15日Google宣布以125億美元現金(每股40美元,溢價63%)收購摩托羅拉移動公司(Motorola Mobility),為Android陣營注入了強心針,希望該收購案能夠協助Android陣營對抗競爭對手的專利戰攻擊。

據Google官網,首席執行長佩奇(Larry Page)發表聲明重點:(1) 這筆交易將不會改變我們的承諾,Android將繼續作為開放式平台運營,為整個 Android 生態系統帶來生機,造福使用者、生產商及軟體開發者;(2) Motorola Mobility仍然會繼續獨立運作。

自2007年Google以開放式創新概念推出Android手機平台以來,就註定全球手機市場以OS作業系統導向呈現出三國鼎立態勢,以蘋果、Google Android、微軟的作業系統為主。在今年(2011)2月15日 諾基亞宣布與微軟結盟,現在 Google買下Motorola Mobility之後,整個智慧型手機市場版圖也隨之驟變,尤其對手機製造商衝擊最大,昔日呼風喚雨的諾基亞與摩托羅拉都被收編了,RIM的市場在萎縮,Android陣營大廠三星及HTC遭到蘋果以專利戰攻擊。接下來,被收編者又是誰?也要有紮實的智財戰鬥力才能坐上談判桌。以下是比較2010年與2011年智慧型手機廠商的競合關係:

pclass_11_A197a.gif  pclass_11_A197b.gif

Motorola Mobility是Motorola公司手機製造部門,在通訊技術領域已有80多年的歷史,以創新驅動行動運算的技術革命,30年前推出了全世界首款的行動電話,並且StarTAC推出全世界最小與最輕的一款電話。擁有許多重要相關智慧財產權,截至2011年1月摩托羅拉移動專利獲證14,600項,申請中專利6700項,這也是被Google相中而花大錢收購的主因。況且,Motorola Mobility為證明自己專利的攻擊力,連環出招砲打微軟,也打蘋果與RIM,摩托羅拉與手機大廠互控侵權始末,請見本網站前期報導,如下:

【Windows Phone推出在即,微軟控告摩托羅拉試圖拉攏加入Windows陣營】
【摩托羅拉與微軟再度互相指控侵權,戰火擴大至電腦及遊戲產業】
摩托羅拉與微軟互控侵權再添一樁,炮火指向遊戲產品

另外原因,Motorola一向與Google關係良好。2007年Motorola是開放手機聯盟(Open Handset Alliance)的創始會員,致力於讓Android成為一個真正開放而具競爭力的一個行動裝置平台。2008年Motorola採用Android系統成為其智慧型手機裝置的唯一作業系統。

雖然,Google買下Motorola Mobility也順利取得專利智財資產,但是從目前Google擁有智財專利數量來看,競爭對手微軟與蘋果似乎高出Google更多。

表一、Google擁有智財專利數量

公司 自行研發(US核准) 自行研發(US申請中)
Google 785 723
Motorola Mobility 14600 6700
Microsoft 18655 21713
Apple 4276 2461
Nortel 7185 1199

Source: 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科技產業資訊室整理,2011/08

表二、2011年第二季全球手機廠商出貨量排行
單位:千支

Vendor 2Q11 Units 2Q11 Market Share (%) 2Q10 Units 2Q10 Market Share (%)
Nokia 97,869.3 22.8 111,473.7 30.3
Samsung 69,827.6 16.3 65,328.2 17.8
LG 24,420.8 5.7 29,366.7 8.0
Apple 19,628.8 4.6 8,743.0 2.4
ZTE 13,070.2 3.0 6,730.6 1.8
Research In Motion 12,652.3 3.0 11,628.8 3.2
HTC 11,016.1 2.6 5,908.8 1.6
Motorola 10,221.4 2.4 9,109.4 2.5
Huawei Device 9,026.1 2.1 5,276.4 1.4
Sony Ericsson 7,266.5 1.7 11,008.5 3.0
Others 153,662.1 35.8 103,412.6 28.1
Total 428,661.2 100.0 367,986.7 100.0

Source : Gartner,2011年8月

表三、2011年第二季全球智慧型手機作業系統單位出貨量排行
單位:千

Operating
System
2Q11 Units 2Q11 Market
Share (%)
2Q10 Units 2Q10 Market
Share (%)
Android 46,775.9 43.4 10,652.7 17.2
Symbian 23,853.2 22.1 8,743.0 40.9
iOS 19,628.8 18.2 8,743.0 14.1
Research In Motion 12,652.3 11.7 11,628.8 18.7
Bada 2,055.8 1.9 577.0 0.9
Microsoft 1,723.8 1.6 3,058.8 4.9
Others 1,050.6 1.0 2,010.9 3.2
Total 107,740.4 100.0 62,058.1 100.0

Source :Gartner,2011年8月

對Android陣營的手機廠商而言,雖然,Google收購摩托羅拉移動為Android陣營補強專利智財不足的窘境,卻也為Android平台帶來相互競爭命運。至少,Motorola Mobility已坐上直升機往手機銷售前5大排名邁進,可能挑戰宏達電的地位。還有,既然摩托羅拉已成為Google家族一員,在Android平台上佔穩優勢地位的機會。未來,Google與Android平台廠商合作關係如何,也可能牽動轉台到微軟的Windows手機操作系統提供機會。有一點可以確定的事,對中國市場內需手機市場,因中國的山寨機盛行之下,這件併購案對中國市場不會產生任何衝擊。最後,到底Google收購Motorola Mobility帶來的實質效益與衝擊,仍有待觀察。(855字;表1)

後續追蹤報導:

Google併購摩托羅拉 中國大陸有條件批准
2012年5月19日 中國商務部有條件核准Google併購摩托羅拉案。據中國大陸商務部核准的附帶條件是,Google不得利用競爭優勢,影響到大陸通訊廠商的權益,或有任何歧視待遇,同時,Google為智慧手機和平板電腦等行動裝置提供的Android軟體,須維持免費的5年開放期限。

中國商務部要求Google應當每6個月就其遵守上述義務的情況向商務部和監督受託人報告。5年期滿後,商務部可以繼續評估中國移動智能終端操作系統市場的狀況,並根據評估狀況依法作出決定。商務部有權通過監督受託人或者自行監督檢查Google履行上述義務的情況。

從中國商務部對Google的要求具體且有別於其他國家的批准來看,站在中國廠商的立場及未來市場發展的考量,充分發揮政府的保護力量。


中國仍未批准Google併購摩托羅拉移動案

2012年3月22日彭博報導,谷歌收購摩托羅拉移動一案,現在還卡在中國商務部反壟斷局待批准,成為這項併購交易的最後一關。

摩托羅拉表示希望能在今年(2012)上半年完成。

根據中國大陸法律,外企在大陸營運且年度營收達到100億人民幣(15億5000萬美元),必須獲得政府批准才能收購其他企業。2010年Google指控大陸駭客入侵其伺服器,結果將搜尋業務遷往香港,但其他業務仍留在大陸。

大陸媒體報導,2010年諾基亞西門子公司收購摩托羅拉無線部門,因侵犯陸企華為專利技術,而遲遲未獲商務部批准,使交易無法完成,直到華為與摩托羅拉和解,大陸商務部才在2011年批准收購交易案。


Google併購摩托羅拉移動 歐美批准

Google斥資125億美元收購摩托羅拉移動一案,2012年2月13日已先後得到美國司法部和歐盟競爭委員會的批准。目前,仍待大陸、台灣和以色列的主管機關批准,就能正式接管摩托羅拉移動,跨足生產手機、平板電腦和其他消費性電子產品業務。

Google併購摩托羅拉後將取得逾1萬7000項專利,以及7500項申請中專利。

但是,該兩大監理機構仍擔心摩托羅拉移動的專利是否影響市場公平競爭。因此均強調,將會密切監督Google與其他同業是否違反Anti-Trust條款及遵守通信標準專利FRAND規範,或是利用購入的專利提高競爭對手的成本,因而影響市場的公平競爭。

未來觀察Google藉併購取得摩托羅拉的智財專利之後,Google如何去運作手中的專利武器?待觀察幾項重點:(1) 是否將繼續免費開放Android平台營運?(2) 對於非Android業者,基於FRAND原則如何合理授權與收費標準?(3) 以上決定,將影響Android陣營業者轉台至微軟Windows之比重。

(科技產業資訊室-- May撰稿,2012/02/14)

 


 
歡迎來粉絲團按讚!
--------------------------------------------------------------------------------------------------------------------------------------------
【聲明】
1.科技產業資訊室刊載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訊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2.著作權所有,非經本網站書面授權同意不得將本文以任何形式修改、複製、儲存、傳播或轉載,本中心保留一切法律追訴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