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op

福特BlueCruise自駕系統爆致命事故 美國交通部展開深入調查

瀏覽次數:833| 歡迎推文: facebook twitter wechat Linked

科技產業資訊室(iKnow) - 黃松勳 發表於 2025年1月22日
facebook twitter wechat twitter
圖、福特BlueCruise自駕系統爆致命事故,美國交通部展開深入調查

近期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宣布,將對福特汽車的BlueCruise自動駕駛輔助系統展開深入的工程分析調查。這項決定源於兩起涉及Mustang Mach-E車型的致命車禍事故,事故中配備BlueCruise系統的車輛撞上靜止車輛,引發了各界對自動駕駛系統安全性的高度關注。

目前受調查影響的車輛數量達129,222輛配備BlueCruise系統的Mustang Mach-E。NHTSA初步調查發現,該系統在某些特定條件下存在明顯的技術限制,特別是在車速達到或超過時速62英里(約時速100公里)時,系統可能會出現對遠距離靜止物體的誤判情況,而夜間照明不足的情況下,系統性能也會受到顯著影響。

福特於2021年首次在F-150皮卡車輛和部分Mustang Mach-E車型上推出BlueCruise系統。這套系統整合了自適應巡航控制、車道居中和速度辨識等功能,透過攝影鏡頭、雷達感應器和軟體的組合來實現無需手扶方向盤的駕駛體驗。值得注意的是,系統配備了車內監控攝影鏡頭,確保駕駛人的視線始終保持在道路上。

在兩起致命事故中,事發車輛都是在夜間以超過70英里的時速行駛,並啟動了BlueCruise系統。事故數據分析顯示,在碰撞發生前,駕駛者既沒有踩煞車,也沒有採取轉向避讓動作,系統本身也未能及時啟動減速機制。這凸顯出目前自動駕駛技術在應對複雜道路情況時的不足。

相較於特斯拉的Autopilot系統要求駕駛員保持手部在方向盤上,BlueCruise和通用汽車的Super Cruise系統都允許駕駛者在特定條件下解放雙手。然而,BlueCruise的使用範圍被限制在預先測繪的高速公路上,這種設計初衷是為了確保系統運作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NHTSA的調查還發現,福特在系統設計時刻意做出了一些取捨。為了避免系統在高速行駛時對遠處靜止物體產生誤判,將自適應巡航控制功能設定為在車速達到或超過時速62英里時,不對靜止物體做出反應。這種設計權衡引發了對系統安全性的討論。

值得關注的是,在費城發生的一起致命事故中,駕駛員處於酒後駕駛狀態。而在聖安東尼奧的另一起事故中,肇事的Mach-E撞上了一輛停在中間車道且未開啟車燈的本田CR-V。這些案例凸顯出自動駕駛系統在應對非常規道路情況時的局限性。

除了兩起致命事故外,NHTSA的初步調查還發現了四起類似的前方碰撞事件,涉及福特車輛(包括兩輛Mach-E)撞上停止或慢速行駛的物體。這些事件進一步強化了對系統安全性的疑慮,也為後續的工程分析調查提供了重要參考。

NHTSA此次升級調查的重點將包括對BlueCruise系統進行深入的車輛評估、技術資訊審查,以及對相關事故和非事故報告的詳細分析。這項調查的結果不僅關係到福特公司和現有用戶的權益,更可能對整個汽車行業的駕駛輔助功能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福特公司表示正在配合NHTSA的調查工作。然而,這次事件也引發了業界對自動駕駛技術發展速度與安全性平衡的討論。隨著自動駕駛技術的不斷演進,如何在推動創新的同時也確保用戶安全,成為各大車廠面臨的共同挑戰。

這次調查的結果可能導致召回行動,也可能促使整個產業重新審視自駕輔助系統的設計標準。無論結果如何,這都將成為推動自動駕駛技術更安全、更可靠發展的重要轉捩點。對於消費者而言,這也提醒我們在享受科技便利的同時,需要清楚理解系統的限制,並在必要時保持警惕和介入。

此次NHTSA對BlueCruise系統的調查升級,不僅關係到福特公司的聲譽和產品安全,更凸顯了自動駕駛技術在實際應用中面臨的挑戰。隨著調查的深入,未來將會看到更嚴格的安全標準公布,也將推動整個產業在技術發展與安全性之間尋求更好的平衡。(1322字;圖1)


參考資料:
US safety regulators expand Ford hands-free driving tech investigation. Tech Crunch. 2025/01/20.
Feds expand probe into Ford automated driving tech involved in two fatal crashes. The Detroit News. 2025/01/21.


 

 
歡迎來粉絲團按讚!
--------------------------------------------------------------------------------------------------------------------------------------------
【聲明】
1.科技產業資訊室刊載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訊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2.著作權所有,非經本網站書面授權同意不得將本文以任何形式修改、複製、儲存、傳播或轉載,本中心保留一切法律追訴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