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不對稱
自有商業競爭以來,情報的取得、分析與策略判斷即是競爭致勝的重要環節,而企業情報重要性的理論基礎即在於資訊不對稱(Asymmetric Information)理論。所謂資訊不對稱即是處於市場交易之雙方,有一方知道一些對手所不知道的資訊,因此造成處於弱勢的一方想取得這些額外的資訊,需要付出一定代價,處於資訊優勢一方則藉此獲取交易好處。
基於此,如何建立資訊與情報系統就扮演一個重要角色(對個人、企業、國家皆然),特別是網際網路如此便利的今天。
資訊的分類系統
為了將情報的取得與運用最進一步的討論,我們針對情報初步範圍進行定義。圖一為筆者初步建立的資料、資訊與情報的分類系統,其中資料(Data)為最原始的文字、聲音或是影像內容;資訊(Information)為經過結構化的資料集合,所謂的結構化包括經由個人的分類,或是經由電腦程式將相關資料建立資料庫;情報(Intelligence)為將資訊內容萃取分析後的結果,根據筆者的定義至少需要經過腦力的加值,其結果可以當成為代表某一事件(通常具有廣泛性)即將帶來的一般性影響;有了情報,最後還是要落實於企業決策布局,而決策布局的目的其實就是在尋找機會與避免威脅。換句話說,從情報到個別企業的策略布局需要加入個別企業的SWOT(Strength、Weakness、Opportunity與Threat)分析,亦即經由一般性的情報內容,加入個別企業本身的強項與弱項,便可初步找出某一事件所帶來的影響。
舉例來說,例如在鴻海股東會上,郭台銘董事長發表對於公司今年營運狀態,與對於今年第三季全球產業未來的觀察。以圖一的分類系統來看,現場記者或是股東對於整體股東會相關聲音與影像的內容即是初始資料,這些資料的初始狀態可能都是一些未經過結構化的影音資料。在場記者會針對相關整體環境,照相、錄影與錄音現場實況,並針對即時狀況做出新聞稿,產業分析師也會針對郭董事長所發表的看法,做出報導與分析,因此將相關資訊結構化之後的新聞稿全文,或是針對不同看法或是問題所回應的內容,將之整理與收集成某種電子化格式或是檔案,即是我們所討論的資訊。
若進一步彙整相關結構化資訊,並綜合現有全球產業現況與彙整不同資料來源,例如包括先前所介紹的專利資料庫,產業資訊資料庫與技術揭露資料庫等,而做出對此事件訊息一般化的評論即時我們所稱的情報。基本上,情報已經包括部分智力的加值,但是我們將其狹義限制在一般事件的瞭解或是資訊的揭露,原則上相關情報無法應用到個別企業的決策判斷,例如我們在文【在鴻海股東會上,你聽到了什麼?】中,我們曾針對相關媒體報導鴻海股東會的資訊做出加值情報,當然有主觀看法就有誤差,因此相關事件發展能否成真,還有待後續事件的發展。
因此,如果希望當成其他企業(包括上游供應商、下游買家或是主要競爭公司)的策略參考,還需要考慮個別企業的優勢與劣勢,才能將相關資訊轉換成對於企業有用的機會與威脅。原則上,要轉化成企業競爭的策略決策,需要進一步的考量個別企業的狀態才可,當然若以資訊的價值來看,企業競爭策略資訊的價值是最高的。
最後,如果我們引用Lisa Krizan在文「Intelligence Essentials for Everyone」(http://www.scip.org/ci/krizan/IntelligenceEssentialsFull.pdf)所討論的情報收集流程來看,如圖二所示,其實情報收集與轉化需要進一步建立不同評估系統,與使用者的回饋,換句話說,情報收集的使用與評估需要不斷的Iteration(收斂動作)才能獲取使用者真正所需的資訊並轉化企業經營所需的策略依據。 (1372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