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op

Gartner:2018 五大新興科技趨勢,人類與機器界線趨模糊

關鍵字:新興科技科技趨勢AI
瀏覽次數:15215| 歡迎推文: facebook twitter wechat Linked

科技產業資訊室 (iKnow) - May 發表於 2018年8月28日
facebook twitter wechat twitter

圖、Gartner:2018年新興技術發展趨勢,2018/8
 
國際調研機構Gartner公布2018年新興技術發展週期報告( Hype Cycle for Emerging Technologies, 2018),經從35種必須關注的技術中發現,未來人類與機器之間界線將更趨模糊的五大新興科技趨勢,其中,AI將扮演關鍵角色,協助企業能夠無所不在、隨時提供服務並連結商業生態系統,才能在未來市場繼續生存。
 
Gartner新興技術發展週期報告,係從2,000多種技術中篩選出35種新興技術的趨勢分析,該些技術有望在未來五到十年內展現高度的競爭優勢(見圖)。
 
Gartner公布的五大新興科技趨勢
 
一、AI大眾化
未來10年,人工智能技術無處不在。這些早期採用AI技術者能夠適應新議題並解決以前未曾遇到過的問題,但AI技術將逐漸普及為大眾所用。雲計算、創客社群及開源(open source)等趨勢,最終將推動AI進入人類的生活之中。
 
藉由AI將實現以下技術趨勢:人工智能平台即服務(PaaS),人工智能通用,自動駕駛(4級和5級),自主移動機器人,會話人工智能平台,深度神經網絡,飛行自動駕駛汽車,智能機器人,和虛擬助手。
 
代表相關技術及期程:
深度神經網絡和虛擬助手:將在未來兩到五年內達到主流應用。
智能機器人或AI PaaS:正在快速成熟
 
二、數位化生態系統
新興技術需要徹底改變相關基礎環境,藉由提供所需的大量數據、先進的演算能力到無處不在的生態系統。從分群技術基礎架構轉向支持生態系統平台的轉變,就為了達成人與技術之間橋樑的全新商業模式奠定基礎。
 
藉由”數位化生態系統”將實現以下技術趨勢:區塊鏈,數據安全區塊鏈,數位雙胞胎,物聯網平台和知識圖譜。
 
代表相關技術及期程:
區塊鍊和物聯網平台:已經跨越了高峰期,將在未來五到十年內達到成熟。
數位雙胞胎和知識圖譜:緊隨其後。
 
三、DIY生物駭客
接下來十年中,人類將開始“超人類”(transhuman)的生物黑客時代(Biohacking),也就是人類藉由生物學技術來破解,可依據個人生活方式、興趣和健康需求。Biohacking分為四類:技術增強、營養基因組學、實驗生物學和研磨生物黑客。然而,社會是否準備接受這些改變及應用,可能將面對更多新產生的道德問題。
 
藉由” Biohacking”將實現以下技術趨勢:生物芯片,生物技術 - 培養或人工組織,腦機介面,增強現實,混合現實和智能織物。
 
代表相關技術及期程:
混合實境正在走向幻滅之谷,擴增實境幾乎觸底。
生物芯片:剛剛達到頂峰,並將在5到10年內進入高原期。
 
四、透明沉浸式體驗
科技將會持續以人為本,甚至連人、企業、物件之間的關係都會透明化。這些技術延伸而實現智慧生活、工作和其它空間場域。
 
藉由” 透明沉浸式體驗”將實現以下技術趨勢:4D列印、連網家庭、邊緣AI、自我修復系統科技、矽陽極電池、智慧微塵、智慧辦公室和3D立體顯示。
 
代表相關技術及期程:
代表透明沉浸式體驗的新興技術大部分都在走向高峰,矽陽極電池silicon anode batteries保證一定是。
智能工作空間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並且即將在不久的將來達到高峰。
 
五、無所不在的基礎架構
基礎架構平台已不再是組織達成目標的障礙,反而將隨著雲端運算及其眾多相關技術的出現和大規模普及,成為一種永不斷線、方便取得且沒有限制的基礎架構運算環境。
 
藉由” 無所不在的基礎架構”將實現以下技術趨勢:5G、奈米碳管、深度神經網路ASICs、神經型態硬體和量子運算。
 
代表相關技術及期程:
支持無處不在的基礎設施的技術有望達到峰值並沿著Hype Cycle快速移動。
5G和深度神經網絡ASIC預計將在未來兩到五年內達到穩定水平。

(1252字;圖1) 
 
參考資料:
Gartner Identifies Five Emerging Technology Trends That Will Blur the Lines Between Human and Machine. Gartner Press Release, 2018/8/20.
 

 
歡迎來粉絲團按讚!
--------------------------------------------------------------------------------------------------------------------------------------------
【聲明】
1.科技產業資訊室刊載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訊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2.著作權所有,非經本網站書面授權同意不得將本文以任何形式修改、複製、儲存、傳播或轉載,本中心保留一切法律追訴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