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成熟度曲線將新興技術的發展區分為五個階段,包括「科技誕生的促動期」(Technology Trigger)、「過高期望的膨脹期」(Peak of Inflated Expectations)、「泡沫化的底谷期」(Trough of Disillusionment)、「穩步爬升的光明期」(Slope of Enlightenment)、「實質生產的高峰期」(Plateau of Productivity)[1]。其中「過高期望的膨脹期」與「泡沫化的底谷期」為Gartner的創見與發明。
在「過高期望的膨脹期」階段,由於媒體的過度報導與宣傳,導致了許多的不理性宣傳,因此社會大眾對於新興技術產生了過高的期待。「泡沫化的底谷期」為回歸理性後的再次沈澱,包括社會大眾逐漸瞭解新興科技對於需求的滿足,也包括商業模式的重新釐清與趨向成熟。
Gartner的經驗告訴我們,回歸理性與重新找出商業模式後,新興技術的重新定位與穩定成長之路已經不遠。
技術成熟度曲線除了區別出技術所處的生命週期位置外,另一個維度為技術發展的速度,亦即該新興技術要達到成熟(亦即達到高峰期)的時間。
Gartner將時間分成五類,分別為A.小於2年(less than 2 years)、B. 2-5年(2 to 5 years)、C. 5-10年(5 to 10 years)、D. 10年以上(more than 10 years)、E.被淘汰(obsolete before plateau)。
以2014年技術成熟度曲線(Hype Circle for Emerging Technologies 2014)為例來說明,NFC處於「泡沫化的底谷期」,並且在2-5年內會達到成熟與高峰期;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 IoT)處於「過高期望的膨脹期」,技術要到高峰期需要5-10年;量子計算(Quantum Computing)處於「科技誕生的促動期」,技術的發展還需要10年以上,才能到達高峰期。
除了技術成熟度曲線外,Gartner另一個重要的矩陣評估工具稱為新興技術優先性矩陣(Emerging Technology Priority Matrix),如圖二所示。
新興技術優先性矩陣是一個 4X4矩陣,其橫軸為新興技術到高峰期的時間,包括A.小於2年(less than 2 years)、B. 2-5年(2 to 5 years)、C. 5-10年(5 to 10 years)、D. 10年以上(more than 10 years)。縱軸為新興技術之效益與預期影響,包括顛覆性的效益(Transformational)、高效益(High)、中效益(Moderate)與低效益(Low)。
對於新興技術優先性矩陣每個位置,Gartner也提出對應的因應策略,見圖二說明。
最後,上面介紹的Gartner技術成熟度曲線(Hype Curve)與新興技術優先性矩陣(Emerging Technology Priority Matrix)僅是Gartner對於技術評估的”一家之言”,不同企業應該在此基礎上,瞭解Gartner相關工具與報告的優缺點及所揭露之商機,並且考量內部的優劣勢與資源,擬定更進一步的技術發展策略。
當然,我們也多次提到,企業的技術發展策略,也要與產品策略、專利策略、商業模式與生產製造策略等緊密結合,以成為一完整的綜合性策略。(1570字;圖2)
圖二、新興技術優先性矩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