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op

新興技術評估與炒作曲線

瀏覽次數:14234| 歡迎推文: facebook twitter wechat Linked

科技產業資訊室 (iKnow) - David 發表於 2014年9月25日
facebook twitter wechat twitter
新興技術(Emerging Technology)的評估是一件重要且困難的事。重要的地方在於新興技術許多是屬於破壞性創新(Disruptive Innovation)範疇,一旦忽略了此破壞性技術(或破壞性產品與破壞性商業模式),可能置企業發展於高度風險之中。
 
從企業整體發展角度(CEO層級),或是從技術長層級(CTO)來看,建立新興技術評估模式是年度策略規劃一環,同時也是日常技術掃瞄的重要工作。
 
技術評估或新興技術評估屬於企業整體策略評估的一環,其背後的核心思維均為矩陣思考法。先前介紹過的BCG產品策略矩陣、GE-McKinsey策略矩陣、大前研一PPM事業矩陣等均屬於其運用。在技術評估領域,源於SRI International的技術組合規劃(Technology Portfolio Planning, TPP)也是重要運用方法論。其他不同矩陣評估法,請讀者參考本網站先前文章。
 
技術成熟度曲線(Hype Curve)[1]是國際研究與顧問公司Gartner於1995年所提出之新興技術評估模型。Gartner每年所出版的《新興技術發展週期報告》(Hype Cycle for Emerging Technologies)[2]也是科技產業經營主管每年要看的重點報告之一。
 
技術成熟度曲線也稱為技術循環曲線,光環曲線或炒作周期[1]。以2014年之技術成熟度曲線為例,如圖一所示。
 
圖一、技術成熟度曲線
 
pat_10137_20140925a.gif
 
技術成熟度曲線將新興技術的發展區分為五個階段,包括「科技誕生的促動期」(Technology Trigger)、「過高期望的膨脹期」(Peak of Inflated Expectations)、「泡沫化的底谷期」(Trough of Disillusionment)、「穩步爬升的光明期」(Slope of Enlightenment)、「實質生產的高峰期」(Plateau of Productivity)[1]。其中「過高期望的膨脹期」與「泡沫化的底谷期」為Gartner的創見與發明。
 
在「過高期望的膨脹期」階段,由於媒體的過度報導與宣傳,導致了許多的不理性宣傳,因此社會大眾對於新興技術產生了過高的期待。「泡沫化的底谷期」為回歸理性後的再次沈澱,包括社會大眾逐漸瞭解新興科技對於需求的滿足,也包括商業模式的重新釐清與趨向成熟。
 
Gartner的經驗告訴我們,回歸理性與重新找出商業模式後,新興技術的重新定位與穩定成長之路已經不遠。
 
技術成熟度曲線除了區別出技術所處的生命週期位置外,另一個維度為技術發展的速度,亦即該新興技術要達到成熟(亦即達到高峰期)的時間。
 
Gartner將時間分成五類,分別為A.小於2年(less than 2 years)、B. 2-5年(2 to 5 years)、C. 5-10年(5 to 10 years)、D. 10年以上(more than 10 years)、E.被淘汰(obsolete before plateau)。
 
以2014年技術成熟度曲線(Hype Circle for Emerging Technologies 2014)為例來說明,NFC處於「泡沫化的底谷期」,並且在2-5年內會達到成熟與高峰期;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 IoT)處於「過高期望的膨脹期」,技術要到高峰期需要5-10年;量子計算(Quantum Computing)處於「科技誕生的促動期」,技術的發展還需要10年以上,才能到達高峰期。
 
除了技術成熟度曲線外,Gartner另一個重要的矩陣評估工具稱為新興技術優先性矩陣(Emerging Technology Priority Matrix),如圖二所示。
 
新興技術優先性矩陣是一個 4X4矩陣,其橫軸為新興技術到高峰期的時間,包括A.小於2年(less than 2 years)、B. 2-5年(2 to 5 years)、C. 5-10年(5 to 10 years)、D. 10年以上(more than 10 years)。縱軸為新興技術之效益與預期影響,包括顛覆性的效益(Transformational)、高效益(High)、中效益(Moderate)與低效益(Low)。
 
對於新興技術優先性矩陣每個位置,Gartner也提出對應的因應策略,見圖二說明。
 
最後,上面介紹的Gartner技術成熟度曲線(Hype Curve)與新興技術優先性矩陣(Emerging Technology Priority Matrix)僅是Gartner對於技術評估的”一家之言”,不同企業應該在此基礎上,瞭解Gartner相關工具與報告的優缺點及所揭露之商機,並且考量內部的優劣勢與資源,擬定更進一步的技術發展策略。
 
當然,我們也多次提到,企業的技術發展策略,也要與產品策略、專利策略、商業模式與生產製造策略等緊密結合,以成為一完整的綜合性策略。(1570字;圖2)
 
圖二、新興技術優先性矩陣
 
pat_10137_20150925b.gif
 
參考資料:
  1. 維基百科:技術成熟度曲線。網址:https://zh.wikipedia.org/zh-tw/%E6%8A%80%E6%9C%AF%E6%88%90%E7%86%9F%E5%BA%A6%E6%9B%B2%E7%BA%BF
  2. Gartner's 2014 Hype Cycle for Emerging Technologies Maps the Journey to Digital Business. Gartner, 2014/8/11. at http://www.gartner.com/newsroom/id/2819918

 
歡迎來粉絲團按讚!
--------------------------------------------------------------------------------------------------------------------------------------------
【聲明】
1.科技產業資訊室刊載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訊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2.著作權所有,非經本網站書面授權同意不得將本文以任何形式修改、複製、儲存、傳播或轉載,本中心保留一切法律追訴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