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op

2004年我國及亞太生技醫藥產業現況

瀏覽次數:1820| 歡迎推文: facebook twitter wechat Linked

科技產業資訊室 (iKnow) - 張小玫 發表於 2004年11月9日
facebook twitter wechat twitter

  依Ernst & Young報告「Global Biotechnology Report 2004」指出,2003年全球有4,471家生技公司,員工人數為195,280人,共投入186.3億美元的研發經費創造出465.5億美元的營業額。

2003年全球生技廠商現況
項目
全球
美國
歐洲
2002
2003
2002

2003

2002
2003
上市公司資料
收入(百萬美元)
41,369
46,553
30,266
35,854
8,262
7,465
研發支出(百萬美元)
22,012
18,636
16,272
13,567
4,989
4,233
淨利(百萬美元)
-12,483
-4,548
-9,378
-3,244
-2,763
-548
從業人員總數(人)
193,753
195,820
142,990
146,100
33,304
32,470
生技公司家數
上市公司
613
611
318
314
102
96
非上市公司
3,749
3,860
1,148
1,159
1,776
1,756
所有公司總數
4,362
4,471
1,466
1,473
1,878
1,861
資料來源: Ernst & Young, 2004

2000-2013 年全球生技產業各領域市場預測與趨勢
(單位:億美元)
領域別
2000
2003
2008e
2013e
生技醫藥
324
444
688
1,155
生技化學
38
52
100
168
生技環保
32
44
87
147
生技食品
27
37
75
126
生技能源
11
15
37
63
生技農業
27
36
75
126

生技製程與 量測系統

81
111
188
315
總計
540
740
1,250
2,100
資料來源:OECD and Consulting Resources Corporation, 2003

美國上市生技公司家數約為歐洲的4倍,如果以總家數來比較(包括上市及未上市),歐洲略勝一籌。全球611家上市生技公司中,55%為美國上市生技公司,囊括全球77%的營收。實際上,亞太地區的生技產業展現了最強勁的復甦力道,增加了11%的生技公司家數,因此Ernst & Young大膽預測,未來美國生技產業的主要競爭對手會是亞太地區而不是歐洲地區。

2003年全球前十大生技醫藥公司
公司名稱
市值(10億美元)
已上市醫藥品數
總部位置
Amgen
81.1
11
美國
Genentech
58.8
10
美國
Biogen /IDEC
20.6
3/2
美國
Gilead Sciences
11.3
6
美國
Genzyme
11.3
7
美國
Serono
10.5
10
瑞士
Chiron
9.2
13
美國
Medimmune
5.9
6
美國
Millennium Pharmaceuticals
5.7
2
美國
Celegene
3.6
2
美國
註: 1.市值為 2004 年 3 月資料, 已上市藥品數目資料為 2003 年 6 月資料.
2."3/2"係兩家公司於合併前個別已上市的醫藥品數.
資料來源: Scandinavian Life Science Venture, 2004

2003年全球上市生技公司減少了1.3%,但是業營業額成長了17%,員工人數也成長了9.4%,同時大幅降低了約64.5%的淨損額。

◎ 中華民國

2003年我國生技產業總營業額約新台幣1,316億元。其中新興生技產業營業額約新台幣296億元,廠商約223家,平均每家營業額約新台幣1.33億元。製藥產業營業額約新台幣614億元,廠商約429家,平均每家營業額約新台幣1.43億元。另外比2002年增加28%的醫療器材產業,營業額約新台幣406億元,廠商397家,平均每家營業額約新台幣1.02億元。

從1997-2003年,我國生技公司依營業類別,國內屬於生技醫藥的公司最多,約占生技公司總數的27%;醫療/檢測類約占生技公司總數的21.6%。 其餘則為食品生技、生技/製藥支援服務業、農業生技、環保生技及特用化學生技等。

我國投入生技相關產業的投資金額自1997年起開始穩定成長,在2001年度創歷年紀錄,達到最高峰,投資額為新台幣215億元。2002年生物技術相關投資額約新台幣204億元,2003生技投資案計93件,投資金額總計約新台幣213億元。

我國上市上櫃公司中,五鼎生物技術(股)公司是國內第一家上櫃生化股的公司,懷特新藥則是國內第一家到證券市場發行的新藥研發型生技公司,迄今,我國生化科技上市上櫃公司已有20餘家。

根據經濟部ITIS計畫統計,今年(2004)前三季全球生技產業募集到145.4億美元資金,較前一年同期增加20.6%,同時也是近4年來表現最好的前三季。

雖然今年前三季募資表現不凡,第一季達64億美元,第二季逐漸減少為48億美元與第三季的33億美元,預估2004年總募資金額仍可望超過2003年的優異表現,達180億美元。

ITIS指出,就募資來源而言,2004年前三季募資仍以上市公司在私募市場的募資表現最為亮眼,總計60.9億美元,佔總募資金額的 41.9%;其次依序為私人公司在私募市場募資的43.2億美元,及上市公司在公開市場募資的41.3億美元。

國際生技產業表現超乎預期,台灣今年前三季生技醫藥產業的投資相較去年同期卻未見成長;據統計,累計至2004年第三季止,台灣投資於生技與醫藥產業的件數達61件,累計投資額達新台幣 150億元,略低於去年同期的172億元,預估今年投資額應可達200億元以上。

投資項目中,以新藥開發投資42.4億元最高,佔總投資額的28.1%;其次為製藥40.5億元、醫療器材 30.6億元、農業生技10.5億元、保健食品10.2億元。

製藥產值方面,估計至2004年第三季止,台灣西藥產值(包括原料藥與製劑)約 340.3億元,較去年同期微幅衰退。

ITIS表示,台灣藥廠以生產學名藥為主,西藥產值中製劑佔82.4%,與去年同期相較為負成長 3%;而原料藥產值則佔17.6%,且衰退幅度較大,約10%左右;在中草藥方面,今年第三季止估計產值約33.4億元,亦較去年同期衰退約12%左右。

ITIS指出,面對健保「自主管理」政策的衝擊,醫院門診量降低,成藥市場勢將引起一波本土與外商藥廠的爭奪戰;永信、中化裕民、生達等三大本土藥廠已準備和兩大外商龍頭藥廠GSK與Wyeth對抗,力求以新產品搶攻藥妝連鎖店等成藥市場。

此外,在中藥市場朝向科學化、現代化的趨勢引導下,傳統藥廠在明年3月必須全數符合GMP規範,未符合者不能再從事藥品生產,因此今年第四季將有一些傳統中藥廠在不願投資建造符合 GMP規範的情況下面臨轉型,將對台灣中藥產業造成小幅產業重整。

為扶植生技製藥產業並帶動專業代工風氣,在今年年中,財團法人生物技術中心在經濟部技術處預算支持下籌建的 500公升規模CGMP藥物先導工廠,目前已接受賽德醫藥公司的委託製藥,另外神隆、保博生技公司也在密切接洽中,技術處表示,蛋白藥物先導工廠可望帶動生技產業專業代工風氣。

2002-2003年我國生技產業市場分析 (單位:億元NT)
 
2002
2003
 
產業別
新興生技產業
製藥工業
醫療器材產業
合計
新興生技產業
製藥工業
醫療器材產業
合計
年成長率
營業額 (億)
250
541
318
1,109
296
614
406
1,316
18.67%
廠商家數(家)
165家
425家
380家
970家
223家
429家
397家
1049家
8.14%
平均每家廠營業額 (億)
1.52
1.27
1.19
  
1.33
1.43
1.02
 
 
從業人員(人)
6,610
13,000
10,350
29,960
7,200
14,224 
14,186
35,610
 
出口值(億)
80
20
220
320
 113
45
288
446 
 
進口值(億)
120
301
410
831
120 
339
425
884 
 
國內市場需求(億)
290
822
508
1,620
303 
 908
 543
1754 
 
資料來源:2004生技產業白皮書,經濟部工業局

 

我國1997-2003年成立生技公司的類別
資料來源:生技中心ITIS計畫,2003年

◎南韓

南韓自一九九四年制訂出「BIO 2000」的長程規劃,並且由南韓大統領擔任 南韓的「政策委員會」召集人,對生技產業發展抱持相當大的企圖心,包括二○一○年創造一千兩百家生技公司,市場規模達到一百二十億美元,以及全球市佔率達到一○%,並在二○一二年成為全世界第七大生技產業國。

在優惠措施的獎勵上,南韓為了獎勵外商生技製藥到當地投資專區,提供免租金優惠;至於對本國中小企業的研發補助方面,南韓政府對新創公司則提供八○%至九○%的補助;相較於台灣,對於新公司補助最高的SBIR,補助比重僅在五○%,而且最高不可超過新台幣一千萬元。

南韓對生技產業投資所展現的格局,從政府到民間企業都看到其雄心壯志,為了引進美國生技技術,南韓直接在美國聖地牙哥附近設立生技谷,專門進行技術移轉、創業投資,以及人才培育的工作;在產業作為方面,由於南韓產業主要由大集團來帶動,各財團在生技投資上當仁不讓,例如三星集團的三星化學公司,其研究項目由短期的生物晶片、中期的生物資訊,到長期的基因體研究面面俱到,樂金(LG)集團的樂金生命科學,也是以基因體發展來研究抗癌藥物。

 

◎新加坡

據新加坡Biomedical Sciences industry 統計,2003年新加坡生技醫藥產值達113億美金,較前一年成長15.9%,其中製藥產業佔84%達95億美金,預計2010年達成200億美金的目標。

新加坡以減免生物科技公司稅收成功促進境內生技產業之發展 ,此稅收政策不但有效地吸引世界級生技公司,同時也使新加坡生技園區生技產業漸漸聚落,價值鏈漸漸成型,此一趨勢使新加坡生技科學園成為世界級生技研發環境,生技公司在此不但可以減少研發經費,也同時加速研發時程,而這正是新加坡提出此政策與建立生技科學園所希望為協助廠商解決的。

新加坡生技科學園區The Tuas Biomedical Park 持續進駐世界領導級廠商,在2003年,生物科技工業輸出極度成長15.9%到113億美元。同年在新加坡Merck公司設立第二工廠生產抗膽固醇藥片;CIBA Vision公司宣佈將建立生產隱形眼鏡工廠;Schering-Plough公司成立第三座生產多產量混合物原料工廠;Applied Biosystems公司也宣佈將發展與生產生命科技儀器於新加坡。The Tuas Biomedical Park 目前早已成為Merck, Pfizer, Wyeth and CIBA Vision等公司的主要生產與研發據點。

 

◎ 中國大陸

目前,中國大陸在生物技術產業方面,新生物技術相關的企業約500家,從業人員超過5萬人,其中在生技醫藥領域的企業即多達300家,涉及農業生物技術的200多家,每年預計增加近100家新生技公司。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地已建立了20多個生物技術園區。

中國大陸在十五高技術產業發展規劃中,提出了十五期間實施現代生物技術產業的具體方案和產業發展目標,針對醫藥、農業和西部大開發的需要,發展小麥、玉米、大豆等重要農作物優質、抗逆新品種種子、優良林木種苗、家畜胚胎工程、獸用疫苗、生物防治製劑與微生物農藥、生物肥料、生物飼料的產業化,積極發展抗體工程、重組疫苗、基因治療與細胞治療、組織工程、基因藥物,推進環保生產技術、海洋生物技術、生物反應器的產業化,促進採用現代生物技術在發酵、製藥、食品、輕工業等傳統產業的應用。目標是使大陸生產的新生物技術產品銷售額,從2000年的200億元,增加到2005年的2,000-3,000億元人民幣。

在資金方面,大陸希望能吸引境內外企業資金、民間資金參與生物技術發展創業投資基金。但是陸在整體R&D投入偏低,科技投入僅占GDP的0.8%左右,且企業對研發投入之重視度不高。在創投方面,缺乏退出機制且資金來源少,資本結構單一(政府出資占絕大多數),創投的運作機制與生技產業結構缺乏結合,其創投資金投注在生技及醫藥產業的比例僅1%左右(如下圖)。大陸目前生技公司之資金大部分都用於購買國外的儀器和試劑,高額的工資支出又不能夠計入成本充抵增值稅,財務規則也不利於企業實現盈利,這些問題使本來已不太瞭解生物技術產業的資本市場產生了更大的怯步,阻礙了資本在生物技術領域的流動。

2003年各國創投投資於生技及醫藥產業金額
資料來源:2004台灣創業投資年鑑,生技中心ITIS計畫整理

2004-8-3日在北京召開的第10屆美國華人生物科學家協會國際研討會上,諾華公司主管認為,中國在全球生物技術外包方面的地位,應該不輸於印度在生技業的地位,但語言,設備,知識產權方面目前仍是關鍵性的障礙。目前中國許多生物技術創業公司喜歡研發新藥而不屑於接受外包業務,這是導致中國落後於印度的原因所在。另外,語言也是一個問題,雖然中國在學術上面能力很強,但他們欠缺交流和溝通技巧。不過對於大多數跨國公司來說,之所以不把外包業務給中國的主要原因還是中國公司的技術和設備水平低,而且可能還會侵犯知識產權。中國政府和高校投資的生技公司不願專注於某一領域的研究,而是全都要配備全套的設施,造成資源浪費。目前國際大藥廠正處於後期成熟階段,所以逐漸將委外工作移向成本較為低廉的東歐及亞太地區,而亞太各國中以中國大陸的市場最具潛力。但中國大陸新藥送審期冗長、藥審機關的透明度不夠,則是吸引全球各中心臨床試驗的最大瓶頸,而一般民眾對智財權的輕忽,更使美歐等國對於臨床試驗的委託裹足不前。


◎ 印度

印度是全球第五大藥品生產國,與生技製藥產業相關的公司約有800家,其中50家致力於先進的生技開發和應用,產品包括疫苗、檢驗試劑、酵素和生物殺蟲劑等。目前生技產業年產值約39億美元,預計2010年產值將達到67億美元。

儘管現階段印度的生技製藥產業仍由學名藥廠主導,但近年來印度已積極將其生產學名藥的優勢應用於生技產業。許多公司通過國際合作和技術授權,強化了生技產品的開發和製造能力。現在跨國公司活躍於印度的生技市場並主導印度大部分的生技製藥產業。印度的生技產業正逐漸朝著成為國際委外研究和製造中心的目標發展。


 
歡迎來粉絲團按讚!
--------------------------------------------------------------------------------------------------------------------------------------------
【聲明】
1.科技產業資訊室刊載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訊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2.著作權所有,非經本網站書面授權同意不得將本文以任何形式修改、複製、儲存、傳播或轉載,本中心保留一切法律追訴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