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op

美國最高法院確立專利被授權人提起確認之訴的舉證責任歸屬

瀏覽次數:2320| 歡迎推文: facebook twitter wechat Linked

科技產業資訊室 (iKnow) - 李森堙 發表於 2014年4月25日
facebook twitter wechat twitter


在2007年1月的MedImmune案判決中,美國最高法院(the Supreme Court of the United States)認定,專利被授權人並不需要以違反或終止專利授權契約(例如停止繳納授權金等)為前提、方能向聯邦法院提起確認之訴、請求法院宣告授權契約所涉專利為無效、權利無法行使或未受侵權。[註1]前述判決見解讓專利被授權人在授權契約存續期間,若面臨情事變更之情況,例如對授權範圍、授權標的等與專利權人間發生爭議時,可以無須終止契約而向法院提起確認之訴。

Medtronic案便是這樣的一個例子:Mirowski Family Venture, LLC(下稱Mirowski)透過Eli Lilly & Co.(其相關權益後來轉讓給Guidant Corp.)將其所擁有之專利權利再授權給Medtronic, Inc.,而在授權契約中約定,若Mirowski通知Medtronic、主張後者不在當初授權範圍內的新產品有侵害被授權專利權利之可能,則Medtronic可以選擇就新產品支付權利金、或支付權利金至一第三方帳戶(escrow account)並提起確認之訴來挑戰Mirowski之前述主張(勝訴方可獲得支付於第三方帳戶中的權利金)、或完全忽略前述主張且不支付權利金而讓Mirowski終止契約並提起專利侵權告訴;而在2007年,雙方當事人便陷入前述新產品是否侵權的爭議中,而Medtronic選擇向德拉瓦州聯邦地院(the U.S. District Court for the District of Delaware)提起確認之訴,請求法院宣告其產品未侵權以及所涉專利為無效。[註2]

只是,若Medtronic案僅是如此,則其不過是個確認專利無效與未受侵權之訴的案例,似乎沒有需要美國最高法院介入釐清的必要;然而在Medtronic案中卻有個必須由美國最高法院來予以確認的爭點議題,亦即是專利被授權人在授權契約存續期間,以原告身分提起確認專利未受侵權之訴時,有關侵權事實之舉證責任是否應由其負擔的問題。

美國聯邦巡迴上訴法院(the U.S. Court of Appeals for the Federal Circuit,CAFC)在2012年9月18日就Medtronic案做出二審判決,認定在如同該案一般的特定事實情境中,即在專利權人面對專利被授權人於授權契約存續期間提起確認專利未受侵權與無效之訴、但其因為受到契約效力存續之限制而無法提起專利侵權之反訴時,在該確認之訴中便應由專利被授權人來負擔相關事實之舉證責任。[註3]

CAFC在其二審判決中肯認,專利權人在提起專利侵權告訴或反訴時須就侵權事實負舉證責任是已確立之原則[註4],且即使是被控侵權人提起確認專利無效或未受侵權之訴、而專利權人在其中提起侵權反訴,亦僅是專利侵權訴訟的一種形式倒轉(an inverted form of an infringement action)[註5]而不會產生舉證責任之轉換。[註6]不過,在Medtronic案的事實情境中,CAFC認為是專利被授權人在授權契約有效且因而不會被控侵權的情況下向法院請求救濟,而專利權人所請求的不過是免於爭訟而可以持續基於契約收取授權金,此時要求法院改變現狀、讓其不用支付其認為不該支付之權利金的人是專利被授權人,所以其應舉證證明其應得到前述救濟。[註7]

然而,美國最高法院在2014年1月22日做出判決推翻前述CAFC的見解,確立當專利被授權人以專利權人為被告提起確認之訴、請求法院宣告所涉專利權利未受侵權時,證明侵權事實之舉證責任仍由專利權人來負擔。[註8]美國最高法院的論理分成法理面與實務面:從法理面分析,其認為專利權人須舉證證明侵權事實是已確立之原則,而提起確認之訴僅是訴訟程序、並不影響實質權利內容,且舉證責任為一訴訟主張中的實質議題而非程序議題,所以專利被授權人提起確認之訴並不會產生舉證責任轉換的效果;[註9]而從實務面分析,其認為若依據訴訟形式來轉換舉證責任會造成訴訟後專利權利範圍的不確定(例如就同一專利,在不同訴訟中分別由專利權人舉證證明侵權事實、以及由被授權人舉證證明專利未受侵權,則若雙方在各該訴訟中均未能證明侵權成立或未構成侵權,系爭專利權利範圍將難以確定),[註10]增加被授權人在理解專利權人所主張侵權理論上的不必要困難,[註11]以及製造被授權人透過提起確認之訴之程序確認專利權利範圍的不利益等。[註12]

美國最高法院亦指出,雖然維持穩定作用的專利制度是公共利益之所在,但是讓專利排他權利維持在其合法合理之範圍內亦是公共利益所追求,而從公共利益面向來考量,其並不支持改變由專利權人負證明侵權事實之舉證責任的通常原則。[註13](1700字)

 

[註1] MedImmune, Inc. v. Genentech, Inc., 549 U.S. 118, 137 (2007).

[註2]Medtronic, Inc. v. Mirowski Family Ventures, LLC, 571 U.S.___, 134 S.Ct. 843, 846-847 (2014).

[註3]Medtronic, Inc. v. Boston Scientific Corp., 695 F.3d 1266, 1274 (Fed. Cir. 2012).

[註4]Agawam Co. v. Jordan, 74 U.S. 853, 609 (1869); Under Sea Industries, Inc. v. Dacor Corp., 833 F.2d 1551, 1557 (Fed. Cir. 1987); Technology Licensing Corp. v. Videotek, Inc., 545 F.3d 1316, 1327 (Fed. Cir. 2008).

[註5]In re Technology Licensing Corp., 425 F.3d 1286, 1289 (Fed. Cir. 2005).

[註6]Medtronic, 695 F.3d at 1272.

[註7] Id. at 1273.

[註8] Medtronic, 134 S.Ct. at 846.

[註9] Id. at 849.

[註10]Id. at 849-850.

[註11] Id. at 850.

[註12] Id. at 850-851.

[註13] Id. at 851-852.


 
歡迎來粉絲團按讚!
--------------------------------------------------------------------------------------------------------------------------------------------
【聲明】
1.科技產業資訊室刊載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訊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2.著作權所有,非經本網站書面授權同意不得將本文以任何形式修改、複製、儲存、傳播或轉載,本中心保留一切法律追訴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