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op

諾基亞再次於美國 ITC 控告蘋果公司專利侵權

瀏覽次數:1574| 歡迎推文: facebook twitter wechat Linked

科技產業資訊室 (iKnow) - May 發表於 2011年4月6日
facebook twitter wechat twitter

2011 年 3 月 28 日諾基亞再次於美國 ITC 控告蘋果 (Apple Inc) 公司專利侵權,要求 ITC 337 調查。本案再提出 7 件專利 US7,209,911 、 US6,212,529 、 US6,141,664 、 US7,558,696 、 US6,445,932 、 US5,898,740 、 US7,319,874 ,有關於某些電子裝置,包括手機、行動平板、 MP3 與電腦 (Regarding Certain Electronic Devices, Including Mobile Phones, Mobile Tablets, Portable Music Players, And Computers) 。

同一天,諾基亞也在美國Delaware地方法院控告蘋果專利侵權,提出 6 件專利 US7,209,911 、 US6,212,529 、 US6,141,664 、US6,445,932 、 US5,898,740 、 US7,319,874。本案另一原告Intellisync公司是諾基亞的全資子公司。

本案是繼 2011 年 3 月 25 日美國 ITC 行政法官James Gildea 針對諾基亞控告蘋果案 (337-TA-701) 做出最後判決 (Final ID) ,諾基亞控告蘋果五項專利侵權不成立 (US6,518,957 、 US6,714,091 、 US6,834,181 、 US6,895,256 、 US6,924,789) 。另外,還有兩項專利諾基亞早已撤回 (US6,073,036 與 US6,262,735) 。 同時,ITC行政法官還確認789專利在美國國內存在相關的關連產業,其他四項專利則無。諾基亞對於這判決,除了明確表明失望外,更積極在短短三天立即提出另外 7 件專利再告蘋果,而且選擇在 ITC 提告。由此可見,諾基亞有備而來咬住蘋果的決心。

諾基亞與蘋果互控事件起始於 2009 年 10 月,可參考本網站前期報導:

自從諾基亞於2011年2月11日宣布與微軟達成廣泛戰略合作關係,並取得10億美金金援基金。未來,諾基亞將採用Windows Phone 7作業系統於未來智慧型手機與行動裝置,並參與該系統的相關開發工作。諾基亞與微軟結盟所產生的綜效效益如何,能否真正如IDC預測Windows Phone7作業系統市佔率將從2011年5.5%神速飆到2015年的20.9%,拭目以待。(365 字;表 1)

表一、專利訴訟案件基本資料:諾基亞控告蘋果

訴訟名稱 Nokia Corporation v. Apple Inc. Nokia Corporation v. Apple Inc.
提告日期 2011 年 3 月 28 日 2011 年 3 月 28 日
原告 Nokia Corporation Nokia Corporation
Intellisync Corporation
被告 Apple, inc. Apple, inc.
案號 337-TA- 1:11-cv-00259
訴訟法院 US ITC the District of Delaware
系爭專利 US7,209,911 、 US6,212,529 、 US6,141,664 、 US7,558,696 、 US6,445,932 、 US5,898,740 、 US7,319,874 US7,209,911 、 US6,212,529 、 US6,141,664 、 US6,445,932 、 US5,898,740 、 US7,319,874
專利內容 Regarding Certain Electronic Devices, Including Mobile Phones, Mobile Tablets, Portable Music Players, And Computers Regarding Certain Electronic Devices, Including Mobile Phones, Mobile Tablets, Portable Music Players, And Computers
訴狀下載 download.gif download.gif

Source: 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 — 科技產業資訊室整理, 2011/04

 

表二、Apple Inc與Nokia互控侵權事件

 

日期 原告 被告 法院 事件 判決結果
2009年10月22日 Nokia Apple Inc Delaware Nokia向美國Delware聯邦法院控告Apple Inc侵害10項專利,要求對已售出的3370萬支iPhone收取權利金  
2009年12月21日 Apple Inc Nokia Delaware Apple Inc控告Nokia侵犯13項專利權,並涉及反競爭行為  
2009年12月29日 Nokia Apple Inc Delaware Nokia向ITC控告Apple Inc7項專利權,產品涉及iPhone、iPod與麥金塔個人電腦系列,要求禁止侵權產品輸入至美國  
2009年12月29日 Nokia Apple Inc 美國ITC Nokia向ITC控告Apple Inc7項專利權,產品涉及iPhone、iPod與麥金塔個人電腦系列,要求禁止侵權產品輸入至美國 (2011.3.25) 行政法官發出Final ID未違反ITC 337調查之情事
2010年1月15日 Apple Inc Nokia 美國ITC Apple Inc向ITC控訴Nokia侵害了用於手機裝置的軟體OS系統、繪圖處理、硬體介面及電源管理技術專利,要求相關產品禁止輸入美國  
2010年5月7日 Nokia Apple Inc 威斯康辛州西部法院 天線設計、定位裝置和語音傳輸  
2011年1月6日 Nokia Apple Inc Delaware 將案件由威斯康辛州西部法院移轉至Delaware法院  
2011 年 3 月 28 日 Nokia Apple Inc Delaware 電子裝置,包括手機、行動平板、 MP3 與電腦  
2011 年 3 月 28 日 Nokia Apple Inc 美國ITC 電子裝置,包括手機、行動平板、 MP4 與電腦  

Source: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科技產業資訊室整理,2010/04。

 

表三、Nokia與Apple互控所涉及的系爭專利

pclass_11_A095.gif

 

後續追蹤報導:

2011年4月27日行政法官 Gildea 發出正式版本的初步裁決( ID),做出諾基亞控告蘋果專利侵權案(337-TA-701)不成立,發現蘋果未違反ITC 337調查之情事,也就是未侵犯諾基亞專利(US6,518,957、 US6,714,091 、US6,834,181 、US6,895,256 、US6,924,789),且發現091、181與256專利尚無相關產業存在 。本案有關於某些電子設備,包括移動電話,便攜式音樂播放器,電腦等產品。


 

Nokia 與 Apple 專利大戰,握手言和

2011 年 6 月 14 日全球兩大手機大廠 Nokia 與 Apple 的專利大戰,握手言和,宣布撤銷所有相關之侵權訴案 ( 包括 ITC 及美國歐洲各地法院 ) ,蘋果將支付一次性費用給諾基亞,以及後續之專利授權金,但未披露財務細節。

據投資機構 MKM Partners 估計,蘋果支付這次一次性費用至少高達 5 億歐元規模,至於後續之專利授權金,估計每賣出一支蘋果 iPhone ,大約付給諾基亞授權金將近 4 歐元。而 ZDnet 預估蘋果每賣出一支 iPhone ,大約需付諾基亞授權金約 8 歐元 /11.5 美金,這金額頗符合業界計算標準,也就是 2008 年諾基亞和高通雙方簽訂一份長達 15 年的協議,諾基亞向高通公司支付預付款並持續支付專利費。

對於諾基亞目前營收獲利與財務不佳來說,這一次性費用與後續授權金也是很重要的收入來源。據市調統計,蘋果每季約售出 1800 萬支 iPhone ,若以每支 8 歐元計,諾基亞每年可向蘋果取得權利金約 5.8 億歐元現金進帳。除蘋果之外,還有誰是下一個目標?各手機廠商還是務實些,再檢視一下本身的專利吧!


 法院不慎洩密:蘋果授權觸控技術給Nokia與IBM

Nokia 與 Apple 專利大和解時,達成部分專利交叉授權協議,外界一直無法得知蘋果授權哪些專利給Nokia。

終於,在2011年12月2日美國法官不慎意外披露了有關的細節。這是在 蘋果告三星案[4:2011cv01846], 蘋果提出對三星禁制令時,美國法院駁回蘋果的判決書,其中不慎洩漏,蘋果將觸控設備的一項關鍵專利授權給了諾基亞和IBM,專利涉及在觸摸設備上滑動文檔與圖片。

因為,蘋果內部報告評估三星手機及平板機對蘋果的衝擊,認為現有蘋果客戶不會移轉到三星產品,反而三星智慧型手機對Android市場產生侵蝕作用。

對於禁售令反駁,三星提出的一個理由是全球觸控式智慧手機需求巨大,蘋果一家難以滿足市場需求,但是蘋果提出證明已將觸控技術授權給諾基亞和IBM。


 
歡迎來粉絲團按讚!
--------------------------------------------------------------------------------------------------------------------------------------------
【聲明】
1.科技產業資訊室刊載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訊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2.著作權所有,非經本網站書面授權同意不得將本文以任何形式修改、複製、儲存、傳播或轉載,本中心保留一切法律追訴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