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中華民國經濟部 工業局
發佈日期:2007/09/13
盱衡全球皆已意識到氣候變遷議題將為人類生存帶來嚴峻考驗,尤以溫室氣體排放管制的衝擊最為廣泛與深遠。在面對京都議定書生效,以及國際間積極推動節能與溫室氣體減量之趨勢下,為維持國家整體競爭力,我國工業部門積極推動產業自願性減量,並研訂溫室氣體排放管理機制及規範產業重大投資採行最佳可行技術(BAT),以無悔策略,持續提升能源效率,期以循序漸進方式使產業發展合乎國際環保趨勢,及早因應產業結構調整所可能帶來之衝擊。
最佳可行技術(Best Available Techniques, BAT)係於歐盟整合性污染預防與控制(Integrated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PPC)指令中,能預防或削減整體環境衝擊之最佳先進製程、設備與操作方法,以為設廠規劃或製程改善時之參考,亦是歐盟會員國擬定國家排放限值時之主要依據。
依據立法院審議中之溫室氣體減量法草案,我國於總量管制實施後,針對公告一定規模新設或變更排放源之事業,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得保留部分排放量予以核配,且命其採用最佳可行技術(BAT)。有鑑於此,經濟部已積極蒐集並建立有關溫室氣體排放之最佳可行技術(BAT)及標竿值資料,以作為相關政策研擬或重大投資案審查之參考。
最佳可行技術之研訂端視所選定製程之複雜程度而定,然無論從國際間資料蒐集或技術可行性之選擇上,均需耗費相當之人力與資源,故亟需導入國際經驗來協助完成。由於目前在國際間以歐盟BAT研訂流程較為完備且成熟,故可據此配合國內現況加以修正,建立我國溫室氣體排放最佳可行技術之研訂機制。
歐盟在BAT研訂方面主要由歐盟整合性污染預防與控制局(EIPPCB)及技術工作小組(TWG)負責,TWG為臨時性任務編組,係由歐盟會員國及其提名之專家、歐洲自由貿易協會(EFTA)國家、工業及環保相關之NGOs組織等所組成,負責提供BAT相關資訊予EIPPCB,同時針對EIPPCB彙整草擬之最佳可行技術參考文件(BREF)進行審查,提供修正意見。TWG審查通過之BREF草案再由EIPPCB正式提送歐盟環境總理事會(DG)確認。而在BREF草案中即說明與BAT相關之排放削減或環境友善技術等相關規範。
爰此,經濟部參考歐盟研訂BAT方式,已初步規劃工業製程溫室氣體排放最佳可行技術之研訂機制,未來將秉持循序漸進原則,逐年建立本土化之最佳可行技術參考文件(BREF)與標竿值資料,以漸次要求能源密集產業逐年降低CO2排放,對於新投資案,亦要求其在開發時,提出減量計畫與目標,並藉由採行最佳可行技術(BAT)、加速設備汰舊換新及提升能源效率等方式,落實工業部門溫室氣體實質減量。
承辦單位:工業局永續發展組
聯 絡 人:潘建成技士
聯絡電話:2754-1255轉27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