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經濟部貿易局
發佈日期:2007/01/03
近年來中國大陸經濟快速崛起,除於2005年躍升成為僅次於美、日、德之第4大經濟體,僅次於美、德之第3大貿易體外,並於2006年10月外匯存底突破1兆美元,達1兆96億美元,為全球外匯存底最多國家。在中國大陸經濟成長亮麗的表現背後,外商投資企業的貢獻甚大。
過去幾年中國大陸一直是開發中國家最大的外資吸資國,在外資源源不斷的投入下,帶動中國大陸經濟高度成長。國際貿易局整理中國大陸商務部剛發布的「2006年中國外商投資報告」發現,截至2005年底,仍正常營運的外商投資企業約28萬家,雖僅占中國大陸全國註冊企業總數的3.16%,惟吸納就業人員約2,500萬人,占中國大陸全國城鎮就業人口的比重超過10%,此對解決中國大陸過剩的勞動力甚有助益。此外,2005年正常營運的外商投資企業固定資產投資約8,326億元人民幣,雖僅占中國大陸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9.4%,然該年創造的工業增加值達1,8977億元人民幣,占中國大陸全國工業增加值28.6%,繳交稅額為6,391億元人民幣,占中國大陸全國稅收收入總額的20.7%,顯示外商投資企業之營運績效優於中國大陸本土企業。
外商投資企業在中國大陸的對外貿易更是居於主導地位,2005年外商投資企業出口總額為4,442億美元,占中國大陸全國出口總額62.62%,其中外商投資企業機電和高新技術產品的出口額占中國大陸相應產品出口總額的比重分別高達74.33%及87.96%,手機出口量所占比重更高達95%;外商投資企業創造貿易順差額為567億美元,占中國大陸貿易順差總額之55.65%。另根據中國大陸商務部統計,2005年中國大陸前200大出口企業,外資投資企業占88家,其中台商即達37家,主要為鴻海、廣達、華碩、仁寶、宏碁、明基及英業達等企業在中國大陸投資之公司,顯示台商在此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
2005年中國大陸實際使用外資額為724.1億美元,雖較上年仍有19.42%之成長幅度,惟就產業別來看,利用外資最大業別製造業之實際使用外資額為424.5億美元,已較上年衰退1.31%,顯示近來中國大陸相繼提出多項規範外資措施,包括逐步取消外資稅收優惠,提升高耗能、高污染產業投資門檻等,加以人民幣升值及中國大陸對外貿易摩擦日增,導致在中國大陸從事製造業經營成本大為增加且存在不確定性,外商投資企業對中國大陸投資已持觀望態度。由於台商對中國大陸投資亦以製造業為主,故對中國大陸實際投資額亦較上年衰退2.2%。
雖然如此,受到中國大陸執行入會承諾,2005年金融服務業對外開放進程加快,銀行、證券保險業實際使用外資額較上年大幅成長279%,為中國大陸實際使用外資總額仍能維持成長之主因。該金融服務業新批准設立的合資企業雖僅計18家,實際使用外資額即為120.8億美元,相較同期製造業領域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達28,328家,實際使用外資額為424.5億美元而言,金融服務業之新設立企業規模頗大,惟未來是否能如外商投資製造業扮演中國大陸主導地位並帶動其新一波經濟成長尚有待觀察。
近幾年維爾京群島、開曼群島和西薩摩亞等自由港對中國大陸投資額快速增加,已成為中國大陸第2大外資來源。惟截至2005年底為止,該3自由港的實際資金來源有八成係源自香港及我國,分別為48.8及33.7%,其餘則源自北美(5.9%)、中國大陸本地(4.2%)及東盟(2.8%)等地。若加計經此3個自由港對中國大陸投資部分,2005年我國對中國大陸實際投資額為63.44億美元,為中國大陸第3大外資來源,僅次於香港之239.7億美元及日本之65.4億美元;就累計值來看,截至2005年底,我國對中國大陸實際投資累計額為621.2億美元,為中國大陸第2大外資來源,僅次於香港之2,889.5億美元。
國際貿易局指出,外商赴中國大陸投資帶動我對中國大陸出口成長,該局引用中國大陸外資統計表示,2005年外商投資企業自我國進口額為586.6億美元,占同期我對中國大陸出口總額78.6%,成長18.8%,此即2005年我對中國大陸出口747億美元中,近八成係作為外商投資企業生產使用,其餘160億美元則係作為中國大陸本地企業或供當地消費品使用,且僅成長4.1%。雖然如此,由於外商投資企業的帶動下,中國大陸已成為全球原物料及零組件的主要吸納市場,但其商品在國際主要市場佔有率節節上升,並已由過去成衣服飾等傳統產品提升為資訊電子等技術層次較高的產品,影響所及,已相當程度排擠我國及其他國家的商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