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op
本站首頁
本室簡介
服務內容
電子報
訂單查詢
網站地圖
目前的時間...
站內搜尋
產業政策
產業新聞
市場報導
策略評析
專利情報
關鍵圖表
首頁
產業政策
印度全力扶助發展新創企業生態體系,生成式AI成為焦點
關鍵字:
機器學習
(
Machine Learning
);
人工智慧
(
AI
);
新創公司
(
Startup
);
印度
(
India
);
生成式AI
(
Generative AI
);
瀏覽次數:
1929
| 歡迎推文:
科技產業資訊室 - 友子 發佈於 2023年7月27日
圖、印度全力扶助發展新創企業生態體系,生成式AI成為焦點
印度想成為新興國家的強國,並準備顛覆下一波新創(Startups)和創新浪潮。未來更希望透過美國的力量,配合印度人才,讓在地新創企業能夠崛起。
在創投投資激增、政府舉措和創新文化的推動下,印度的新創生態系統取得了顯著成長。Bengaluru、德里國家首都區和孟買等城市已成為新創企業的溫床,吸引著許多企業家。如今印度的新創企業數量一直在穩步成長,從科技、電子商務、金融科技和醫療保健等多個產業中切入中。
近年來,印度的數位化轉型堪稱革命性的。隨著政府推動數位化、數位印度等舉措以及數位支付系統的廣泛採用,印度已經躍入數位時代。這場數位革命為AI、機器學習、區塊鏈和物聯網等顛覆性技術創新奠定了基礎。印度新創公司正在利用這些技術來創建創新解決方案,並應對從農業和醫療保健到教育和金融等各個領域的關鍵挑戰。
印度擁有龐大的科技軟體人才和熟練的專業人員。此外,從海外回到印度的僑民更是帶來了全球專業知識和網路,促進了合作和知識共享。
印度政府已經認識到新創和創新,對於推動經濟成長和創造就業機會的重要性。 近年來,印度實施了各種支持新初創企業的舉措和政策,包括印度新創企業活動、稅收優惠、寬鬆的監管框架和融資計劃。這些措施不僅鼓勵了新創企業的成立,還為其成長和可擴展性提供了培育環境。
由於中國加強IT監管,想要取代中國的印度成為許多投資者的下一個選擇。其實,印度也有多家預估市值超過10億美元的獨角獸企業,展示了印度企業的潛力和生存能力。
可是新興企業的融資環境正在惡化。前幾年低利率環境已經不存在,加息路線即使已經要到了一段落,但是根據判斷未來半年之內,維持在高利率的態勢似乎不會改變,這迫使來自美國等海外國家的投資資流入印度的速度開始減緩中。
印度國家軟體和服務公司協會(NASSCOM)等的統計顯示,2021年新增的印度獨角獸企業為42家,是2020年的3.5倍。但2022年僅增加23家,只有2021年的一半左右。這就是資金減緩的證據。不過,印度現在也正全力發展AI,根據NASSCOM數據,生成式AI新創公司從2021年至2023年成長兩倍,更何況2023年才過一半,就已經有超過60家生成式AI新創企業。
總之,印度正處於新創和創新開創性時代的風口浪尖。憑藉蓬勃發展的創業生態系統、龐大的市場、技術進步、熟練的勞動力、支持性的政府政策和全球認可,印度完全有能力顛覆下一波創業浪潮。(926個字;圖1)
參考資料:
How is India set to disrupt the next wave of entrepreneurship innovation? The Times of India, 2023/07/24
.
Indian Startups & Gen AI, The Times of India, 2023/07/19
.
相關文章:
1.
美國斥資650億美元提升美國寬頻網路建設並推進數位平權
2.
G7強化經濟韌性與經濟安全以打擊經濟脅迫
3.
英國推出《國防航空淨零戰略》以達到2050淨零碳排目標
4.
國科會第6次委員會議通過113年政府科技預算先期規劃及高齡科技產業行動計畫
5.
歐盟執委會同意博通以610億美元收購VMware,但附帶條件
6.
歐洲風險投資和科技公司簽署公開信,警告歐盟法律對人工智慧過度監管
歡迎來粉絲團按讚!
--------------------------------------------------------------------------------------------------------------------------------------------
延伸閱讀
‧美國總統川普:從5月1日起「重啟美國」
(
2020/04/28
)
‧法國公布國家新核戰略 融資600億建六座新核反應爐
(
2022/02/14
)
‧習近平「共同富裕」「三次分配」提倡棄軟從硬「製造業不能丟」
(
2021/09/03
)
‧歐洲晶片聯盟募集300億歐元 目標建2奈米晶圓廠
(
2021/02/25
)
‧政院通過「氣候變遷因應法」、自2024年開徵碳費
(
2022/04/25
)
‧歐盟、美國、中國和日本紛紛競逐氫經濟
(
2020/10/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