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op
本站首頁
本室簡介
服務內容
電子報
訂單查詢
網站地圖
目前的時間...
站內搜尋
產業政策
產業新聞
市場報導
策略評析
專利情報
關鍵圖表
首頁
產業政策
面對世界變局,重塑供應鏈的五大關鍵因素
關鍵字:
供應鏈
;
短鏈
;
ESG
;
循環
;
當地生產
;
供應鏈管理中心
;
自動化
;
瀏覽次數:
2281
| 歡迎推文:
科技產業資訊室 - 林昱均 發佈於 2023年4月20日
圖﹑面對世界變局,重塑供應鏈的五大關鍵因素
在過去的幾十年裡,全球線性供應鏈為主流,企業無不追求低成本國家的高效及大規模生產、及時庫存。然而國際貿易政策變化和全球稅收改革、疫情造成的大規模破壞、俄烏戰爭、中美緊張局勢加劇、航運延誤以及環境、社會和治理 (ESG) 壓力,造成供應鏈短鏈或斷鏈,進而影響企業整個商業模式,從策略、行銷和設計,採購、製造、包裝、儲存和運輸。國際會計師事務所安永提出五大關鍵因素提供企業調整供應鏈之參考。其五大關鍵因素如下:
(一) 合理的產品組合
無論製造地點在哪,當製造和銷售不再有利可圖或無法持續生產產品,例如廉價的一次性塑料製品和快時尚產品、使用大量原材料(如水)的產品、破壞生物多樣性的產品等。製造商應該確認這些產品是否能夠承受ESG相關要求、碳稅和消費者對ESG需求的壓力,並合理化其產品組合。
(二) 有彈性的循環營運模式
將循環和永續性融入產品的設計、採購、製造和運輸中,除了產品長久耐用以外,也能夠不斷維修及升級產品,多餘元件則可以回收利用,創造另類收入,而企業需要重新檢視物料清單(生產產品所需的元件),包括原材料、半成品或原料,並對元件進行標準化、減少用於生產和包裝的材料來簡化採購,此舉可以減少供應商和元件利用,從而降低供應鏈中斷的風險。
(三) 轉向當地生產模式和重新檢視供應鏈管理中心
過往大規模離岸外包時代已過去,現在明顯轉向更接近最終客戶的當地生產模式,以確保更快地響應不斷變化的消費者需求,同時避免關稅、削減物流成本和減少碳足跡。而過往設立的供應鏈管理中心則受到日常流程的數位化、人才短缺、勞動力成本增加、國際稅收改革和保護主義等影響,企業需重新檢視供應鏈管理中心是否仍然適宜、符合所需。
(四) 自動化和決策支持提高供應鏈可見性和控制
傳統供應鏈的不透明性持續阻礙管理者提高敏捷性和反應能力、平衡供需以及監控和改善ESG績效的能力。隨著供應鏈生態系統變得越來越複雜,企業需要正確的自動化和決策支持來獲得可見性和控制——以提高決策質量和速度。
(五) 建立在價值而非成本基礎上的合作關係
由於供應鏈將不再是線性的,涉及更複雜、更交錯的在地(onshore)、友岸(friendshore)和遠岸(farshore)參與者網路,採購決策將更多是基於彈性,而不僅僅是極小化成本。儘管製造商應該瞄準多元化的供應商以分散地域和地緣政治風險,但也需要足夠的業務深度來發展可信賴的合作關係。
綜上所述,在巨大的供應鏈重置中,企業需要從線性重新配置為分段,從主要的離岸到多源(multi-sourcing)重新平衡,並通過形成長期穩定的合作夥伴關係來提高企業韌性。為此,企業應多加注重其供應鏈細分、產品組合和生命週期管理、ESG和循環性、數據分析和風險方面的關鍵能力,使供應鏈更具成本效益、彈性和永續發展。(1069個字;圖1)
參考資料:
How the great supply chain reset is unfolding. Ernst & Young Global Limited, 2023/02/22
.
Supply Chain Reset: A Different Reality Demands a Different Approach. Bain & Company, 2022/05/31
.
相關文章
1. 日本正形塑AI國家戰略,以增進國家產業的競爭優勢
2. 美國商務部研擬AI責任規則政策,以建立負責任與可信任的AI發展
3. 英國提出「科學技術框架」與投注3.7億英鎊,欲建立「超級科技強權」
4. IDC Korea公佈2023年亞太區資訊長十大預測
5. AIM Photonics獲得2750萬美元資助以增強基礎設施及研發能力
6. IDC發布未來6年亞太地區十大永續發展預測
歡迎來粉絲團按讚!
--------------------------------------------------------------------------------------------------------------------------------------------
延伸閱讀
‧美國總統川普:從5月1日起「重啟美國」
(
2020/04/28
)
‧法國公布國家新核戰略 融資600億建六座新核反應爐
(
2022/02/14
)
‧習近平「共同富裕」「三次分配」提倡棄軟從硬「製造業不能丟」
(
2021/09/03
)
‧歐洲晶片聯盟募集300億歐元 目標建2奈米晶圓廠
(
2021/02/25
)
‧政院通過「氣候變遷因應法」、自2024年開徵碳費
(
2022/04/25
)
‧歐盟、美國、中國和日本紛紛競逐氫經濟
(
2020/10/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