徵收機器人稅,合理嗎?
科技產業資訊室 (iKnow) - 張小玫、項子庭 發佈於 2017年9月8日
圖、各國於2025年採用先進工業機器人可節省之成本比例
根據波士頓顧問公司發佈的報告顯示,未來10年之內,由於許多廠商持續研發更便宜且更容易使用的機器人,因此對於世界各地的工廠中,將很容易加速取代人力,使得製造業在人力成本上的支出得以壓低16%。
去年(2016)二月,歐洲議會否決了對機器人徵稅,但採取初步措施以規範機器人的發展與部署。該法案同時也旨在確立包含自駕車等機器人的行為責任歸屬。歐洲的理事機構在否決徵收工人培訓專用稅,同時以壓倒性的票數通過了另一項關於機器人規範的決議。
微軟(Microsoft)共同創辦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在接受Quartz.com採訪時表示,他認為政府應該要對企業的機器人使用進行徵收稅金。這將會暫且放慢自動化風潮的擴展速度,也能以此資金資助其他工作進行,例如老人照護工作、兒童福利工作等。他說明對機器人課稅的合理性:若工人薪資為五萬美元,還需要支付所得稅、社福稅和其他各種聯邦政府、州政府、地方政府所課徵的稅。若該員工被解雇,雇主同時還需要負責該員工的資遣費及其他賠償金。然而,當生產工具是機器人時,業主並不會繳納上述的這些稅收。
國際機器人協會(The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Robotics,IFR) 認為自動化和機器人將會透過提高生產率來創造新的工作,且認為機器人稅反而將對競爭力和就業產生負面影響。IFR認為,先進工業國家中,機器人的密度與就業之間存在著一定程度的相關性。
德國的貿易集團認為:「機器人稅並不會涉及:貿易、供應鏈全球化、人口統計、和受雇環境變化等議題,但是卻對工作權及薪資結構發展佔有重要的影響因素。」
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MIT)和波士頓大學(Boston University)在今年三月份發表的一份報告,呼籲引起人們關注機器人將取代人力工作議題,研究發現在1990至2007年間,自動化對工作就業及薪資產生了嚴重的負面影響。同時,每一個新機器人能取代六名工人,若將提高生產率也列入計算時,實際減少的僱員數就又多出三名。
PwC會計事務所(PricewaterhouseCoopers)認為,美國工人是首當其衝的受影響者,近38%的目前工作將在未來15年內被機器人和人工智能(AI)所取代。同時,英國有30%、日本21%,他們的就業機會同樣受到機器人引進的威脅。
IFR估計,在2015年至2018年間,世界各地的工廠將安裝約130萬台新型工業機器人。尤其,亞洲將在中國的貢獻之下持續擴大增長。
2016年5月在機器人工業協會(Robotics Industry Association)電子報編輯Tanya Anandan表示:「這是一場對抗工資成本上升、勞動力老化及更高產能品質要求的全球性競爭。對於許多製造商而言,他們面臨著必須破釜沉舟的處境。」
然而有趣的是,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去年發現,大多數美國人都預測在五十年內,機器人和電腦將做大部分人目前的工作,但很少有受訪者認為此將對自己的工作產生重大影響。
IFR認為,雖然自動化或機器人技術對生產製造產生正向的影響,但政府所該扮演的角色卻尚未確定。其實,政府可能需要去評估所帶來的衝擊,包括:衡量社會成本在沒有合理資本基礎的狀況下,因結構性因素而產生的大量成本。也許,提高生產力的投資,創造出更多的就業機會,並提高勞工的工作技能。建議,政府對自動化的管理及徵稅方面得非常謹慎,共同的任務是找到並訓練工人來操作或維修機器人。(1055字;圖1)
參考資料:
Taxing robots to slow worker displacement. The Vidette and Sound Publishing, 2017/8/31.
2025年工業機器人比起人工還能節省16%成本。科技產業資訊室(iKnow),2015/2/23。
本站相關文章:
1.2025年工業機器人比起人工還能節省16%成本
2.培植機器人產業新秀 工業局促八大廠商加碼贊助
3. 中國大陸《中國機器人產業規劃》:10大標誌性產品
4.中國大陸科技部2017年智能機器人重點專項申報指南
5.中國大陸『十三五規劃』對台灣企業之影響:(四) 兩岸工業用機器人產業政策之觀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