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op

AI機器人時代 推全民基本收入制

瀏覽次數:5983| 歡迎推文: facebook twitter wechat Linked

科技產業資訊室 (iKnow) - 朱子建、張小玫 發佈於 2017年4月27日
facebook twitter wechat twitter

圖、AI機器人時代 邁入全民基本收入制度

自動化與人工智能衝擊就業市場,成為近年來社會經濟爭論的議題。根據麻省理工經濟學家Daron Acemoglu和 Pascual Restrepo於2017年所撰 «機器人與工作:來自美國勞動力市場的證據» ("Robots and Jobs: Evidence from US Labor Markets")報告,以美國勞力市場為分析對象,證明機器人有系統地摧毀人們的工作機會。該研究報告分析數據顯示,1990到2007年間引入機器人的製造業領域的就業狀況和薪資有顯著衰退,以千人來說,每增加一個機器人即減少0.34%的就業率,也就是讓5.6個勞工失業。2015到2025年間,隨著機器人數量大幅增加,整體失業率將會攀升約0.94~1.76個百分點,薪資成長則會減少1.3~2.6%。

該研究報告主張機器人技術的發展與其他科技(如電腦科技)有所差異,許多科技發展除了取代部分勞工也創造新的、其他的工作機會,並強化既有勞工的工作技能,但機器人並不具備這類附加價值,特別是無法創造工作機會。

然而許多支持自動化的學者持相反意見,首先自動化實際上壓低了商品價格,讓市場和相關服務的需求增加,間接創造工作機會與拉高薪資水平。另一觀點認為,機器人做的都是粗重、骯髒及人們不想從事的工作,對失業率影響有限。另外也有學者強調,就歷史經驗看來,科技發展不免減少工作機會或促成經濟轉型,但不會導致大幅失業。導致職缺消失的因素很多,譬如該服務需求消失(電梯操作員)或相關技術過時(電話接線員),將工作機會減少完全歸咎於機器人或自動化是不客觀的。

歐美勞力市場受自動化影響最深
國際機器人學聯盟的資料顯示,目前全球共有150~175萬個工業用機器人,主要應用於:汽車製造業(比重為最多的39%)、電子製造業(19%)、冶金與化學(各占9%)。到2025年這個數字將增加到現在的四倍。全球目前以歐盟勞力市場的機器人化程度最高,伴隨高失業率和政治動盪,成為近年歐盟爆發內部危機的主要因素。以參加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國家而言,自動化影響最深的國家為德國和奧地利。

在美國,機器人和自動化亦直接導致了工作機會的減少。根據勞工統計局(BLS)的數據顯示,1994~ 2000年工業領域的職缺數量持續成長,但2000~2010年間卻劇減了500萬個,其中13%為受到美國擴大對外貿易影響(許多商品改為對外採購而不再生產),其他則肇因於部份工業領域的自動化與資訊技術發展,其中主要是面臨生存危機的美國汽車製造和電子製造業。根據Forrester去年的報告,2025年前諸如自動化、人工智能和機器人學習技術的發展將讓既有的工作機會再減少16%。

考慮到外界對美國工業的投資將主要集中於機器人和自動化上,川普的經濟口號”製造業回流”實際上不但無法解決這個問題,還會使它更加嚴重。川普任命的財政部長Steve Mnuchin更直指,人工智能奪走人們工作機會的現象不存在(“不在我們的雷達屏幕上”)。

相較於歐美國家,俄羅斯勞力市場受到的影響尚稱溫和,主要為老牌國產汽車製造業AvtoVAZ、以及其根據地位於薩馬拉州(Samara)的陶里亞蒂市(Tolyatti)居民。
 
各國評估實施全民基本收入(Universal Basic Income, UBI)制度

由政府發放「基本收入」,到底是不是「終結貧窮」的萬靈丹?,也有不少國家正在試水溫。首先是政府和企業合作調整勞動市場,提供被機器人取代的勞工的轉訓與轉職,特別是教育程度較低,缺乏專業技能的對象。

其次是改革教育體系,讓下一代學習接受符合時代需求的技能。除了專業知識積累外,還須重視創造與抽象思考。

許多歐美國家目前正評估實施所謂的全民基本收入(Universal Basic Income, UBI)制度。該制度本質上為不設審查任何條件與資格(收入、工作或財產等),由政府、團體組織定期定額發給所屬全體成員基本生活條件之金錢,同時將UBI列入社會福利制度。例如:
  • 瑞士每月2500瑞朗的提案在去年公投被否決,
  • 芬蘭準備今年(2017)試行,隨機挑選 2,000位民眾每月發放560歐元基本收入,
  • 德國的群眾募資計畫每月1,000歐元的費用、
  • 美國阿拉斯加州居民每年出售石油所得之900美元、
  • 肯亞(每月30美元)。 
加拿大安大略省2017年4月底選定3城鎮,將隨機挑選4000位居民進行為期3年的「基本收入制」實驗,每人每年發放基本收入最高1萬7000加幣(約新台幣38萬元),每年經費5000萬加幣。參與實驗的單身人士,每人每年最高可收到1萬6989加幣的基本收入;每對夫婦最高可收到2萬4029加幣。前提是,參與者所收到的基本收入實際金額,必須先減掉平日工作所得的一半。能否助脫貧受矚目。


結語
機器接掌工作的同時,新工作的周轉則要考慮時間與成功率,藉著發放無條件基本收入,政府可讓失業國民參與資源分配、享受自動化減少勞動需求的成果。整體而言,基本收入被認為是在機器取代人力後,能讓全體人民平均享受生產成果的最佳措施。(1196字;圖1)
 
 
參考資料
1. Robots are killing jobs after all, apparently: One droid equals 5.6 workers. 
2. Mnuchin: Losing human jobs to AI "not even on our radar screen".
3. Чью зарплату отберут роботы: «Технологическая безработица» угрожает США меньше, чем Европе.
4. Технологии убивают рабочие места, но только технологии могут эти места сохранить.
 



本站相關文章:
  1. 全球認知系統/人工智慧費用支出成長率55%
  2. 2017年中國將成為全球第一大工業機器人市場
  3. 麥肯錫:機器人是取代製造而非工作
  4. 無所不能的機器人產業崛起
  5. IBM人工智慧「Watson」將進軍韓國市場  

 
歡迎來粉絲團按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