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op

無人駕駛車依舊存在著車禍的風險

瀏覽次數:3677| 歡迎推文: facebook twitter wechat Linked

科技產業資訊室 (iKnow) - Kyle 發表於 2016年3月7日
facebook twitter wechat twitter
谷歌一直對外宣稱無人駕駛汽車能夠讓車禍發生率將至最低,甚至不會再發生車禍,但是谷歌於2016年2月14日在加州山景城想超越一輛巴士,但是這巴士的駕駛行為與谷歌自動駕駛車的判斷不同的情況下,被巴士撞至左後方,這也破例的讓谷歌承認其無人駕駛的確有錯。

一直以來,谷歌由於測試旗下自動駕駛汽車系統多年,因此對於自己系統信心十足,且認為這無人駕駛系統幾近完美。甚至先前與谷歌無人駕駛汽車擦撞的17起相關車禍中,谷歌都不認為其自動駕駛汽車並無過失責任。

圖一、谷歌之無人駕駛汽車

Source : Reuters,2016年2月

雖然谷歌無人駕駛汽車擦撞巴士事件並發生任何無人員傷亡,可是無人駕駛系統不夠成熟,依舊是事實。根據谷歌調查,原先要右轉的無人駕駛休旅車,由於路上障礙物的緣故,因此向左稍微避開。也由於這項判斷,導致後方開往市區的巴士,在判斷不及的情況下撞上休旅車的左後方。

基本上,在真實道路上的確有很多種路況會發生,這會讓無人駕駛汽車在沒有經驗的情況下出現差錯。當然一般駕駛人在這種多變路況也都會不小心誤判情勢。所以唯一的改變的就是在無人駕駛汽車上路之前,努力調整並預測所有可能會發生的道路行車路況。

谷歌甚至判斷,無人駕駛汽車測試人員可能認為市區巴士會禮讓無人駕駛汽車先行,而市區巴士司機則認為無人駕駛汽車會禮讓市區巴士。因為根據谷歌說法無人駕駛汽車如果沒有向前開,那麼市區巴士是不可能撞上無人駕駛汽車,所以谷歌認為無人駕駛汽車必須要負擔部份肇事責任。

以目前看來,谷歌無人駕駛汽車的行駛速度是每小時2英哩的超低速,而市區巴士行駛速度則為每小時15英哩。這讓碰撞後的谷歌無人駕駛汽車左後方保險桿產生些許損傷,但是市區巴士的損傷可能就比較嚴重些。

可是為了要避免這類肇事事故再次發生,谷歌勢必要更新無人駕駛軟體的內容。其實,剛開始之時,無人駕駛汽車測試地點都以簡易的快速道路或高速道路為主,因而總測試距離已經超過100萬英哩。

可是隨著谷歌無人駕駛汽車要在市區或都會區內行駛,必須逐步修正無人駕駛汽車的認知,就如同在市區巴士等大型交通運輸工具讓路的機率較低,所以更改之後,未來較能夠避免發生相同車禍之情況。即使如此,每一個地區的守法程度不同,無人駕駛要真正上路仍有一段路要走。

美國政府準備立法 車裝防撞系統

美國政府將開始草擬法規,要求新車必須配備防相撞的預警系統,要求未來汽車和小貨車,必須裝上新設備,讓汽車在發生潛在對撞的危機前,可以互相向迎面而來的對方車輛發出預警,希望每年能有上千人逃過因相撞而死亡的交通意外。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在研究報告中評估,這項互相預警可能相撞的技術,能每年預防59.2萬起因汽車左轉和在十字路口相撞的意外發生,從而救回1,083條人命。

美國通用汽車已率先表示要在兩年之內,在若干車款中裝上這種所謂V2V的科技,能在不需人為干預狀況下防止車輛對撞。密西根大學也表示,包括通用、福特、豐田與日產等車廠目前正與該校合作。(707字)

參考資料:
  1. Google says it bears 'some responsibility' after self-driving car hit bus. Reuters, 2016/02/29. at http://www.reuters.com/article/us-google-selfdrivingcar-idUSKCN0W22DG
  2. The Trollable Self-Driving Car. Slate, 2016/03/01. at http://www.slate.com/articles/technology/future_tense/2016/03/google_self_driving_cars_lack_a_human_s_intuition_for_what_other_drivers.html

本站相關文章:
  1. 谷歌與福特合作打造無人駕駛車
  2. 美國政府投資40億美元加速無人駕駛車發展
  3. 自動駕駛汽車的普及可能帶來的影響
  4. Volvo與微軟將合作擴增實境與無人駕駛車
  5. 全球首輛領照上路之自動駕駛車--Inspiration貨車

 
歡迎來粉絲團按讚!
--------------------------------------------------------------------------------------------------------------------------------------------
【聲明】
1.科技產業資訊室刊載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訊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2.著作權所有,非經本網站書面授權同意不得將本文以任何形式修改、複製、儲存、傳播或轉載,本中心保留一切法律追訴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