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op

谷歌的Android Pay正式在美國使用

瀏覽次數:1322| 歡迎推文: facebook twitter wechat Linked

科技產業資訊室 (iKnow) - Kyle 發表於 2015年9月14日
facebook twitter wechat twitter
谷歌於2015年9月10日正式於美國市場推出行動支付服務Android Pay,消費者可以在美國超過100萬個地點透過Android智慧型手機內之Android Pay進行付款

基本上,Android Pay服務適用於支援近場通訊(NFC)技術、且能夠運行Android KitKat 4.4以上版本系統的Android行動裝置。此外,Android Pay支援美國4家主要信用卡商,包含美國運通、VISA、萬事達MasterCard與Discover,並且支援多家美國主要銀行—包含美國銀行、US Bank、PNC、USAA 以及Navy Federal Credit Union等所發行的信用卡及簽帳卡,預計未來幾年花旗銀行、富國銀行(Wells Fargo)、Capital One也將加入Android Pay的陣營。

現有谷歌錢包應用程式的用戶,可以透過更新Android Pay方式獲得相關應用,至於新用戶則必須過幾天之後,在Google Play商店中下載Android Pay應用程式,才算是完成具備行動支付的能力。

在支付據點方面,因為Apple Pay與Android Pay的技術大致相同,都是採用近場通訊感應,所以大部份已經支援感應付款的實體商店,也都加入支援Android Pay行列,例如:梅西百貨、Bloomingdales,以及零售商Staples、Whole Foods、Walgreen、Rite Aid,甚至麥當勞、Subway等速食商店,電視遊戲和娛樂軟體零售業巨頭GameStop,以及玩具零售大廠玩具反斗城等。

當然要達到行動支付,安全保護是必須完成的一部分。由於Android Pay獲得產業標準tokenization卡片安全服務的支援。所以當商店在發送交易資料時,tokenization服務就能夠使用編碼數字代替使用者信用卡資訊,降低線上盜竊的風險。這也完成了預防的動作。不過,蘋果的Apple Pay由於擁有Touch ID的指紋辨識能力,這也是Android Pay在資訊安全上落後Apple Pay的唯一關鍵。

由於,谷歌當初是以購併方式,從AT&T、T-Mobile美國以及Verizon等手下買到此合資公司,所以Android Pay未來將預裝在AT&T、T-Mobile美國以及Verizon通訊旗下所支援NFC的新Android智慧型手機之上。

自從蘋果宣布推出Apple Pay以來,已經過去12個月了。從最早期的統計資料發現,Apple Pay剛開始真的非常受到歡迎,目前似乎也遇到瓶頸,未來蘋果希望iPhone 6S與iPhone 6S Plus推出之後,能夠再一次擴張人數。目前預估Apple Pay在美國,能在2015年底之前獲得150萬家商店的支持。 根據市場研究機構IDC研究,預計到2017年時,行動支付市場的規模將達到1兆美元。Apple Pay與Android Pay未來之爭的時刻開始了!(764字)

圖一、初期支援Android Pay之美國主要商店 
eetelecomm_mobile_11563_20150914.gif
Source : Google,2015年9月


參考資料:
  1. Chris Welch(2015), Google's Android Pay is launching today, 2015/09/10. at http://www.theverge.com/2015/9/10/9298795/android-pay-available-today
  2. NATHAN OLIVAREZ(2015), Android Pay Goes Live, Google Wallet Becomes Cash Swap App, 2015/09/10. at http://blogs.wsj.com/personal-technology/2015/09/10/android-pay-goes-live-google-wallet-becomes-cash-swap-app/


 
歡迎來粉絲團按讚!
--------------------------------------------------------------------------------------------------------------------------------------------
【聲明】
1.科技產業資訊室刊載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訊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2.著作權所有,非經本網站書面授權同意不得將本文以任何形式修改、複製、儲存、傳播或轉載,本中心保留一切法律追訴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