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中華民國經濟部投資業務處
發佈日期:2006/07/21
經濟部產業發展諮詢委員會中小企業審議會,於18日開會審議「中小企業對經濟體系的貢獻評估」專案報告,會議由中小企業處處長賴杉桂、台北大學商學院院長方文昌及中小企業協會理事長林文彬共同主持,與會委員包含政府機關代表、專家學者代表及工商企業界代表等,該次會議建議,針對中小企業在經濟體系所扮演的角色愈來愈重要,政府應從提高附加價值、增加就業機會、拓展國外市場、降低中小企業發展障礙等幾個方面思考如何協助中小企業。另外,政府也應由過去提供企業獎勵或補助的角色,轉而以建構健全的環境為主軸,使中小企業在求快、求變、創新、挑戰的多變環境中,擁有公平競爭的機會。
產諮會這份研究表示,中小企業家數由1982年的701,839家持續成長至2005年的1,226,095家,而中小企業家數占全部企業家數比重也一直維持在96.49至98.67之間,2005年中小企業銷售額已達10兆元,有近三成的銷售額是由中小企業所提供的。若從就業人數來看,國內就業市場每年約有77至80的就業機會是源自於中小企業。
產諮會指出,中小企業除了在家數、銷售額及就業人數占有重要地位之外,中小企業更在創造附加價值、促進經濟成長、創造就業機會、充實財政收入、平衡區域發展、帶動企業家精神、健全分工網絡等方面,對台灣經濟體系有很大的貢獻。其中中小企業占全體企業生產毛額(附加價值)比重有4成以上的貢獻,高於銷售額的比重,顯示中小企業更擅於創造附加價值。中小企業出口比重雖然有逐年下降趨勢,1998年至2005年中小企業出口與全體商品出口在的相關性達0.6845,GDP的相關性也高達0.7320,帶動生產總額的效果高達2.5倍,尤以製造業對上下游產業所帶動的關聯效果最大。
據產諮會研究,在1987年至2005年,中小企業就業人數淨增加近138萬人,其中以中小型商業、社會服務及個人服務業為最多,而中小企業就業機會提供的增加速度與大企業相近,可見對創造就業機會貢獻之一斑。在稅收方面,約有1/4的稅收來自中小企業,且中小企業每一元銷售額所繳交的稅額約為大企業的2倍,相對稅率高於大企業。各縣市中小企業有效帶動當地經濟發展,達到平衡城鄉發展的結果。
再就台灣每年新設企業約占整體企業10,且幾乎都是中小企業(2005年為99.74),由此可見台灣中小企業擁有很強烈的創業家精神。就培育新創事業的搖籃——創育中心來看,其投資可創造近3倍的經濟效益,平均每個育成中心所創造的就業機會達43人,因此具有小兵立大功的效果。再就分工網絡來看,不管大企業或中小企業的中間投入來自中小企業的比率都在提升中,說明中小企業在供應鍊中的重要性逐漸增加。
產諮會表示,在經濟自由化趨勢與產業國際化潮流下,我國中小企業也面臨大環境的變革,包括東南亞及中國大陸等新興國家興起、全球環保意識的覺醒,促使國際環保規章盛行、東協等區域經貿整合蔚為潮流等挑戰。未來中小企業如何在此一發展浪潮下生存、成長、壯大,應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思考:知識力與創新力成為競爭優勢、速度及差異化是贏的策略、人文與科技並重,產業與環境共榮、打造國際品牌。
針對中小企業在經濟體系所扮演的角色愈來愈重要,產諮會提案政府在政策的制定上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思考:提高附加價值、增加就業機會、拓展國外市場、降低中小企業發展障礙。另外,政府也應由過去提供企業獎勵或補助的角色,轉而以建構健全的環境為主軸,使中小企業在求快、求變、創新、挑戰的多變環境中,擁有公平競爭的機會。
聯絡人:政策規劃組 陳忠智科長 電話(02)2366-2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