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地融入人類生活之中」,一直是電腦科技產業致力不斷思考的課題。隨著技術不斷的突破,這樣的願景已再也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而逐漸成為了人們現實生活的一部分。
從最原始專用於工業運算的工業電腦,到結合視聽娛樂的桌上型電腦,再發展為輕薄可攜式的筆記型電腦、平板電腦,電腦一步步成為了現代人生活中最不可或缺的消費性產品。而在2007年蘋果公司(Apple Inc.)石破天驚推出iPhone之後,人們才發覺,原來電腦竟還可以如此深切地貼近人類生活,「直接放入口袋中」、「隨時拿出來玩」。從那時開始,電腦產業被徹底顛覆,「電腦」一詞也被重新定義,不再是「桌上擺著的那個黑盒子」了。
今年以來,關於蘋果即將推出iWatch的傳言一直甚囂塵上,再加上Google Glass即將面市,引發了市場上關於智慧型穿戴式裝置將取代手機的論調及臆測。市場研究機構ABI Research預估至2018年止,穿戴式裝置出貨量將達4.85億個,而Google、蘋果、三星、索尼、樂金等科技大廠嗅到這股商機,已悄悄地在穿戴式裝置領域上進行技術及市場上的佈局。人們高度期待,穿戴式科技即將如個人電腦與智慧型手機徹底改變了人類生活一樣,為人們帶來全新的體驗!
蘋果董事會成員也是賈伯斯的親密好友Bill Campbell於一次活動中透露出,蘋果下一階段將在「穿戴式電腦」上拔得頭籌。而在蘋果慣常的低調隱密作風之下,蘋果迷、科技迷們更是心癢難搔開始憑空想像iWatch可能的樣貌。曾在蘋果工作的人機互動設計任職的 Bruce Tognazzini 和他的讀者,在其論壇上討論了iWatch所應該擁有的規格和功能,包括:
- 無線充電。
- 運用Siri成為生活助理。
- 利用生物特徵進行使用者識別。
- 失竊警示。
- 電子錢包。
- 手機接聽。
- 健康管理。
- 遙控器功能。
- 地圖資料收集功能。
- 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簡稱AR)。
上面的想像功能拼湊起來,彷彿讓人看到一件足以讓人像初見iPhone時驚豔的產品,不由得對iWatch產生更熱切的期待,以及更加豐富的想像。然而,過多的想像,如果超越了實際,往往會導致最後的幻滅。因此,本文在此不再以想像的方式來揣測iWatch,而直接用最實際的方式,也就是利用蘋果公司所申請的目前已披露的相關專利,來解析Apple iWatch可能具有哪些功能:
表一、Apple iWatch專利
專利 |
專利標題 |
技術特徵 |
US 8,296,383 |
Electronic devices with voice command and contextual data processing capabilities |
導入「整體上下文」語音辨識的功能 |
US 8,368,654 |
Integrated touch sensor and solar assembly |
整合觸控及接收太陽能等多重功效 |
US 8,362,751 |
Harnessing power through electromagnetic induction utilizing printed coils |
透過電磁感應產生電源 |
US 20130010405 |
Flexible display devices |
可撓曲的顯示螢幕 |
US 20130044215 |
Bi-stable spring with flexible display |
可撓性基材 |
1.US 8,296,383:這件專利的名稱為「Electronic devices with voice command and contextual data processing capabilities」(具有語音命令和上下文數據處理能力之電子裝置),申請日是2012年5月24日,而獲准公告日為2012年10月23日。這件專利文中曾提到該可攜式裝置可為手錶,其主要內容界定了一種可攜式電子裝置,在接收語音命令並執行語音命令的同時,儲存語音命令的上下文,再將整體語句傳輸至一遠端運算設備上,進行語音命令的語音辨識以及上下文的解析,回傳至可攜式裝置開啟相關的功能。
具體應用可為,例如:使用者在向朋友展示地圖時,可隨時按下按鈕(或其他觸發方式)然後口語化說出「我喜歡附近的美式餐廳」。iWatch即將整體上下文傳輸至一運算伺服器,解析出「我喜歡」、「附近」、「美式餐廳」等關鍵語,運算伺服器運算後指示可攜式裝置啟動相對應的功能如:檢查「我的最愛」書籤、開啟定位功能、尋找定位點周遭的美式餐廳…等。
因此推斷,iWatch上應會導入「整體上下文」語音辨識的功能,應也就是Siri的「進化版」。
2.US 8,368,654:這件專利的名稱為「Integrated touch sensor and solar assembly」(整合式觸控感測器及太陽能組件),申請日是2008年9月30日,而獲准公告日為2013年2月5日。這件專利內容主要界定了一種觸控板與太陽能板的整合式模組,具體技術特徵在於,在傳統的觸控模組的夾層之間,嵌入太陽能板模組以利用太陽能獲取電能。另外,還加上一個切換電路,可供使用者操作以在「觸控模式」與「太陽能模式」之間做切換。
若運用在iWatch上的話,則可能是在可撓性觸控顯示裝置上,疊合設置太陽能板。在觸控功能未啟用時,使用者可將其切換為太陽能模式,對手錶進行充電。這樣一來,讓手錶表面的操作區域可具有觸控及接收太陽能等多重功效。
3.US 8,362,751:這件專利的名稱為「Harnessing power through electromagnetic induction utilizing printed coils」(利用印刷線圈通過電磁感應產生電源),申請日是2012年6月4日,而獲准公告日為2013年1月29日。這件專利內容主要界定了一種利用電磁感應方式來產生電的方法,具體而言,將一個或多個磁性物體放置在印刷有感應線圈的電路板上,令磁性物體可相對於電路板自由運動。當磁性物體移動時,感應線圈即因磁通量變化而產生感應電流。值得一提的是,說明書中並指出,本發明可透過使用者行走或者跑步時的晃動,來致使磁性物體移動而產生電流,達到供電的效果。
由上推想,不排除iWatch上會設置一個內部有磁性物體及感應線圈的小裝置。當使用者跑步或手部晃動時,這小裝置可以產生感應電流對手錶本身進行充電。
4.US 20130010405:這件專利公開案的名稱為「Flexible display devices」(可撓性顯示裝置),申請日是2011年7月6日,而公開日為2013年1月10日,本案目前尚未獲准。這件專利內容主要界定了一種如下圖所示的可撓性顯示裝置,其具有樞接的兩殼體,在該兩殼體上設有一可撓曲的顯示螢幕。使用者可像是翻書一樣地進行翻掀,使該顯示裝置呈現出不同的態樣。
本文中雖然沒有提及關於手錶態樣,但從這篇專利中可以探知蘋果公司對於可撓性顯示螢幕的相關利用,以及將可撓性顯示螢幕運用在iWatch上的極高可行性。
5.US 20130044215:這件專利公開案的名稱為「Bi-stable spring with flexible display」(具可撓性顯示裝置之雙向穩定彈性體),申請日是2011年8月17日,而公開日為2013年2月21日,本案目前尚未獲准。這件專利內容揭示了一種「可穿戴的配件裝置」,而經過研究後,認為這件可能是對於iWatch產品曝光程度最高、最具相關性的一件專利。
在這件專利中,該「可穿戴的配件裝置」基本包括了可呈彎曲或平直狀態的可撓性基材、設置於該可撓性基材上的可撓性顯示螢幕,及連接於可撓性顯示螢幕以提供撥放數位資訊的電子模組。
除此之外,我們從專利說明書中還發現了許多另外非常特別的技術特徵,包括:
- 可撓性基材(錶帶)端部具有感測裝置,在圈套於使用者手腕時,可依據結合點的位置來判斷圈套的徑長(相容於使用者腕部的粗細),從而決定可撓性顯示螢幕上影像撥放的位置。(此技術特徵可避免手錶圈套在不同粗細的肢體時,所顯示影像的相對位置不一致之情況)
- 可撓性基材上具有適配於使用者腕部關節突出的機構配置。(此技術特徵可讓使用者佩戴起來更為舒適)
- 動力電源收集裝置(下圖標號502),其可將使用者手部擺動的動能轉換成電能,以對iWatch本身的電池進行充電。(推測此技術特徵所利用的原理應該就是8,362,751專利中所揭示的電磁感應方式)
- 天線結構(下圖標號506),主要用於與可攜式電子裝置(應該是iPhone、iPad、iMac等裝置)進行連線,連線的手段可利用藍芽、WiFi或其他合適的通訊協定等。(此可用於實現iPhone與iWatch在使用上無縫接合的理想)
- 連接器(下圖標號508),其可用與外部電子裝置(例如電腦)以接頭相互連接,從而進行充電、韌體更新、或者硬體重置。(亦允許直接拉出USB連接線的實施態樣)
- 電池(下圖標號504),關於iWatch電池是不是像iPhone、iPad的電池一樣為內嵌式(Built-in)? 目前還未獲得相關公開訊息,然而從此篇專利中所描述的內容得知,未來iWatch的電池若是內嵌式的話,則必須搭配使用太陽能板以延長其電力時效;若無太陽能板,則電池將採可拆式的,以方便使用者更換電池。(筆者認為,就蘋果過去產品慣性來看,應該是採內嵌式的機會比較大)
以上所介紹的專利,是筆者初步看到較具有參考性的幾篇。雖然尚無法全盤掌握iWatch的產品風貌,但也應足以讓人摸索出大致的輪廓。究竟,蘋果公司還有甚麼出人意表的創新? iWatch是否真為蘋果執行長庫克口中所謂的「很棒的東西」? 未來是否像當初的iPhone一樣,帶來席捲全球的狂熱風潮?這一切,都得靜待iWatch問世,才見分曉。(2950字;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