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op

太陽能產業正從歐美轉向亞洲

瀏覽次數:2115| 歡迎推文: facebook twitter wechat Linked

科技產業資訊室 (iKnow) - Kyle 發表於 2012年4月9日
facebook twitter wechat twitter
 

由於中國大陸採取低價策略的競爭,以及德國政府決定取消對太陽能產業的政策補貼,使得德國太陽能電池產業從前瞻性產業轉成為夕陽工業。因為接二連三宣告倒閉公司正在凌遲德國與美國的太陽能產業。


2008年Q-Cells的股價還要150歐元,可是現在卻只有0.16歐元,也就是說市值曾經高達80億歐元的公司,目前估計只剩下3,500萬歐元市值的德國太陽能電池廠Q-Cells,提出破產聲請。

擁有美國南加州沙漠1000MW布萊斯(Blythe)太陽能計劃的開發權的Solar Trust of America公司宣佈已向美國當局申請破產保護。

接二連三的歐美太陽能公司申請破產,這說明了來自亞洲的低價競爭所造成之價格壓力和市場供過於求的影響,已經讓歐美的綠能產業面臨前所未有的風暴。

2011年7月,奧地利太陽能電池製造商Blue Chip Energy向Eisenstadt當地法院申請破產,並從申請破產當日起停止生產。2011年8月,美國Evergreen Solar與Spectra Watt因無法抵禦低價與低迷景氣,陸續申請破產;2011年9月,美國企業Solyndra正式申請了破產保護,之後,德國柏林的Solon,巴伐利亞邦埃蘭根的Solar Millennium,以及Freiburg都相繼宣告破產。

此外,未申請破產的公司,也透過裁員,減產等方式因應太陽能不景氣的情況。包含:全球第四大半導體矽圓製造商兼最大的太陽能服務提供商之一的MEMC,從2011年第四季開始採取全球性裁員、降低產能及降低成本的方法因應。2012年初,First Solar宣佈從3月1日起,位於德國奧德河畔的法蘭克福製造廠將減產50%。2012年春季,英國石油公司旗下的太陽能公司BP Solar更停止生產太陽能產品。

簡單來說,這一波太陽能歐美廠商的破產或者緊縮是從2011年年中開始發酵。這說明了,太陽能電池的生產技術門檻不高之下,並不適合在歐美等地設立製造工廠,因為在工資水準不低的歐美國家,根本無法面臨價格競爭的衝擊。

反之,亞洲各國太陽能優惠政策不僅沒有削減甚至有所增加。此外,亞洲各國的太陽能電池安裝量也逐步大幅增加,啟動了亞洲太陽能公司的獲利。無論是中國大陸、台灣、甚至日本都受惠。所以太陽能產業正逐漸往亞洲市場轉移!(793字)

圖一、德國Q-Cells公司之股價

energy_12_002.gif

Source : Greentech Media,2011年4月


 
歡迎來粉絲團按讚!
--------------------------------------------------------------------------------------------------------------------------------------------
【聲明】
1.科技產業資訊室刊載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訊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2.著作權所有,非經本網站書面授權同意不得將本文以任何形式修改、複製、儲存、傳播或轉載,本中心保留一切法律追訴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