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op
本站首頁
本室簡介
服務內容
電子報
訂單查詢
網站地圖
目前的時間...
站內搜尋
產業政策
產業新聞
市場報導
策略評析
專利情報
關鍵圖表
首頁
產業政策
繼美國和歐盟之後,英國10億英鎊的半導體產業計畫,注重專業知識非製造
關鍵字:
半導體產業
(
Semiconductor Industry
);
英國
(
UK
);
半導體製造
(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
知識財產權
(
intellectual property
);
化合物半導體
(
compound semiconductor
);
瀏覽次數:
6932
| 歡迎推文:
科技產業資訊室 - 友子 發佈於 2023年5月23日
圖、繼美國和歐盟之後,英國10億英鎊的半導體產業計畫,注重專業知識非製造
英國政府已宣布對英國國內半導體產業進行高達10億英鎊(約12.4億美元)的投資,相比於美國投入的520億美元,以及歐盟的430億歐元(約459億美元),這一數字的確很少,使得英國在野的工黨指責政府在其公告中缺乏企圖心,而一家英國新創公司表示,10億英鎊的數字的確低於一個基本半導體工廠的成本。
從英國政府的思維來看,這一次的國家半導體戰略將側重於該國在半導體技術方面的現有優勢。其主要專注於從汽車、智慧型手機和廚房設備到發電站等電子裝置中的半導體「大腦」或微晶片。其計劃中長達十年的投資將針對設計、研發等領域。
簡單來說,英國政府不想與美國、歐盟和中國展開補貼半導體產業大賽,其新戰略將努力集中在研究和設計等英國長期優勢的領域,其他重點領域將是由不同元素製成的化合物半導體。所以最初將在2023年至2025年期間投資高達2億英鎊,然後在未來十年內其承諾擴大到高達10億英鎊。而且這筆資金將用於改善獲取人才的管道,以及支持改善獲取特殊的設備,包含:雛型創建、新工具開發和商業運作。
總部位於劍橋的新創公司Paragraf自稱是世界上唯一一家能夠製造石墨烯以大規模生產半導體的公司,其認為這一計畫完全沒有考慮到在英國設立基本晶片工廠。換句話說,其不像美國和歐盟想把半導體製造帶回到本土,以防止未來半導體供應鏈短缺造成的衝擊。
對於英國來說,建造自己的大型製造工廠是沒有意義的。相反,英國可以專注於半導體產業的其他部分,例如:知識財產權以及非矽晶片的設計和生產,擁有專業知識是英國於半導體產業鏈中所要攻取的定位。
英國想要透過提高英國在世界領先的半導體技術的能力,發展其經濟,創造新的就業機會,並保持在新技術突破的最前端。至於防止未來供應短缺造成的破壞,英國希望發布新指南,告知企業供應衝擊的風險,同時英國將尋求加強與國際夥伴的合作,以提高全球晶片供應鏈的彈性。
例如:在廣島協議的一部分中,英國和日本將啟動「半導體夥伴關係」,彼此互相承諾展開雄心勃勃的研究合作並制定防止晶片短缺的計劃。
總之,英國政府希望類似Arm的無晶圓公司概念能夠在英國崛起,從半導體最上游掌握全球技術核心關鍵才是重中之重。(861個字;圖1)
參考資料:
Britain launches $1.2 billion semiconductor plan after U.S. and EU splurge on chips. CNBC, 2023/05/18
.
UK’s £1bn strategy for semiconductor industry lacks ambition, say critics. Guardian, 2023/05/18
.
相關文章:
1.
美國白宮推出關鍵和新興技術國家標準戰略
2.
歐盟發布太空安全與防禦戰略,確保更強大、更有彈性的歐盟
3.
印度正式展開6G發展,預計2030年推出6G通訊服務
4.
英國及歐盟人工智慧監管大不相同:英國採取指導原則,歐盟以立法確立安全
5.
美國NSF投入1.4億美元於人工智慧基礎研究,以應對AI未來相關的機會和風險
6.
歐洲晶片法案出爐,勢必將吸引先進製程廠商進駐
歡迎來粉絲團按讚!
--------------------------------------------------------------------------------------------------------------------------------------------
延伸閱讀
‧美國總統川普:從5月1日起「重啟美國」
(
2020/04/28
)
‧法國公布國家新核戰略 融資600億建六座新核反應爐
(
2022/02/14
)
‧習近平「共同富裕」「三次分配」提倡棄軟從硬「製造業不能丟」
(
2021/09/03
)
‧歐洲晶片聯盟募集300億歐元 目標建2奈米晶圓廠
(
2021/02/25
)
‧政院通過「氣候變遷因應法」、自2024年開徵碳費
(
2022/04/25
)
‧歐盟、美國、中國和日本紛紛競逐氫經濟
(
2020/10/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