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op

美國PTAB運用裁量權拒絕立案IPR審查案件統計分析

瀏覽次數:2228| 歡迎推文: facebook twitter wechat Linked

科技產業資訊室 (iKnow) - Bond 發表於 2021年1月12日
facebook twitter wechat twitter
根據Unified Patents網站統計分析,美國專利商標局專利審理暨訴願委員會(PTAB)運用裁量權拒絕立案審查的多方複審(Inter-Parte Review)申請案件數,2020年與2019年相比,由162件增加到228件,增加幅度約40%;使得PTAB委員會依據專利法314(a)條,運用裁量權而拒絕的多方複審申請案件數量達到年度歷史新高。

針對此228件多方複審申請案,PTAB委員會完全未考慮專利技術實質問題就加以拒絕立案審理,其中絕大多數拒絕理由係依據:(1)與訴訟審判日期相關的 "NHK-Fintiv規則",或是(2)針對較早立案的多方複審案審查中的相同專利,未能滿足提出新的平行多方複審申請要件(parallel petition requirements)。於2020年中,如此的程序拒絕決定(procedural non-merits denials)約佔所有1201件立案審查決定(institution decisions)中的20%,同時佔比也接近所有520件拒絕立案審查決定中的50%;而於2019年中,類似的程序拒絕決定僅佔所有立案審查決定僅12.5%。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因應當前的美國新冠肺炎疫情,雖然許多聯邦地方法院訴訟的審判日期普遍均不斷地向後推遲,或甚至被暫時取消而尚未排定新的審理時程,但PTAB委員會仍更加普遍地根據審判日期來作為程序性拒絕的基礎;甚至連PTAB委員會援引作為拒絕立案審理決定基礎的NHK Spring拒絕審理決定,該案對應的聯邦地方法院訴訟的審判也尚未進行。 

從下列圖表中可以看出,因為2019年的多方複審申請案件數下降,使得2020年的立案審查決定總數也對應地下降;而這些總數228件程序拒絕決定,約佔2020年總數520件拒絕審查決定的43%以上。

圖1、多方複審申請與立案統計
資料來源:Unified Patents, 2021
 
進一步分析這228件程序拒絕決定,顯示非實質的程序拒絕決定案件數仍延續從2018年到2019年的大幅成長趨勢;專利審理暨訴願委員會於2020年中,依據專利法314(a)條為基礎來拒絕審查多方複審申請案件數量幾乎是2019年拒絕審查數量的兩倍,由84件成長到167件;且此拒絕審查的167件案件數量約佔所有228件程序拒絕決定的73%。

圖2、程序拒絕決定統計
資料來源:Unified Patents, 2021

從下列圖表中可以看出,回顧過去五年資料,統計所有PTAB委員作出的多方複審申請案拒絕審查決定中,其中有11%是依據專利法314(a)作出的拒絕決定,比上一季度增加了1.5%。同時,依據專利法325(d)作出的拒絕決定數量佔比則與上個季度持平,仍維持為5.4%。

圖3、依據專利法314(a)作出拒絕決定
資料來源:Unified Patents, 2021

圖4、依據專利法325(d)作出拒絕決定
資料來源:Unified Patents, 2021

相較於2019年,依據(1)與訴訟審判日期相關的 "NHK-Fintiv規則" 作為拒絕決定的案件數量增加13倍,由原來6件增加到85件;依據(2)針對較早立案的多方複審案審查中的相同專利,未能滿足提出新的平行多方複審申請要件為理由而加以拒絕的案件數量增加60%,由原來35件增加到56件。

圖5、依據專利法314(a)作出拒絕決定之類型
資料來源:Unified Patents, 2021

結語

如本網站先前報導美國科技大廠共同提訟,質疑美國專利商標局依據 "NHK-Fintiv規則" 拒絕對訴訟中專利立案進行多方複審係違法處分結語,向美國專利商標局PTAB委員會提出多方複審申請,是現階段各國科技大廠面臨非實施專利實體(NPE)追索專利權利金時的最佳反制程序;若美國專利商標局持續擴大運用裁量權,依據與專利範圍實質無關的程序問題來拒絕對訴訟中的專利立案進行多方複審,則各國科技大廠被告於對抗NPE時的地位將更加不利,如此迫使美國科技大廠提出上列訴訟,企圖來扭轉美國專利商標局PTAB委員會的多方複審立案審查實務。(4870字;圖5)


參考資料:
1. PTAB Discretionary Denials Up 60%+ in 2020: Fueled Entirely by 314(a) Denials , Unified Patent, Jan. 5, 2021.


美國專利局PTAB委員會做出上述程序拒絕審查決定的法源依據為35 USC 314(a) 與 325(d),故將相關條文摘要翻譯於下:
註解1:35 U.S. Code § 314 - Institution of inter partes review
(a) Threshold.—
The Director may not authorize an inter partes review to be instituted unless the Director determines that the information presented in the petition filed under section 311 and any response filed under section 313 shows that there is a reasonable likelihood that the petitioner would prevail with respect to at least 1 of the claims challenged in the petition.
 
美國專利法35 USC 314條 - 多方複審立案程序
(a) 門檻標準—
311條提交的請願書中和根據第313條提交的任何答辯書狀中所呈現的資訊,顯示針對請願書所質疑的至少1項專利範圍,有合理可能性請願人將勝訴,否則局長可不授權立案進行多方複審。 
 
註解2:35 U.S. Code § 325 - Relation to other proceedings or actions
(d) Multiple Proceedings.—
Notwithstanding sections 135(a), 251, and 252, and chapter 30, during the pendency of any post-grant review under this chapter, if another proceeding or matter involving the patent is before the Office, the Director may determine the manner in which the post-grant review or other proceeding or matter may proceed, including providing for the stay, transfer, consolidation, or termination of any such matter or proceeding. In determining whether to institute or order a proceeding under this chapter, chapter 30, or chapter 31, the Director may take into account whether, and reject the petition or request because, the same or substantially the same prior art or arguments previously were presented to the Office.
 
美國專利法 35 USC 325 條 - 與其他法律程序或訴訟關係
(d) 多項程序
儘管有第135(a),251和252條以及第30章的規定,在根據本章進行專利授權後審查的審查期間,若有其他程序或事項涉及專利局正在進行審理中的專利,則局長可決定採取何種方式來進行專利授權後審查或其他程序或事項,包括暫停審理,移轉,合併或終止任何此類事項或程序。當根據本章、第30章或第31章,決定是否立案或命令進行法定程序時,局長可考慮,美國專利商標局先前是否已經受理過相同或實質相同的先前技術證據或論點,進而決定是否拒絕請願或請求。


相關文章:
1. 美國科技大廠共同提訟,質疑美國專利商標局依據 ”NHK-Fintiv規則”拒絕對訴訟中專利立案進行多方複審係違法處分
2. 美國專利訴訟外之新選項—多方複審程序(IPR)介紹暨實務分析
3. 關於第三方複審程序(Inter Partes Review, IPR)的一些瑣事
4. 『蟑螂剋星』 是否為 『真實利益關係人』,而能單獨提起專利多方複審?
5. PTAB申請IPR持續呈現下滑,2019Q2同期減10%

 
歡迎來粉絲團按讚!
--------------------------------------------------------------------------------------------------------------------------------------------
【聲明】
1.科技產業資訊室刊載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訊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2.著作權所有,非經本網站書面授權同意不得將本文以任何形式修改、複製、儲存、傳播或轉載,本中心保留一切法律追訴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