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總2020白皮書 「防疫、紓困、救經濟」、關切九大議題
科技產業資訊室 (iKnow) - May 發佈於 2020年8月27日
圖、工總2020白皮書 「防疫、紓困、救經濟」、關切九大議題
在中美貿易戰、疫情雙重夾擊之下,工業總會於2020年8月25日發表「2020年工總白皮書」以「防疫、紓困、救經濟」為主題。該白皮書指出,台灣將面臨三項隱憂:
一是,疫情有可能成為新常態,進而形成新衝擊;
二是,疫情帶來了「新保護主義」的新障礙;
三是,兩岸日漸極端的對立情勢中,台灣的自由貿易協定覆蓋率又偏低,不利於長期經濟發展,更成為是產業長遠發展的致命傷。
因此,工總2020年白皮書根據當前情勢,歸納出產業界關切跨領域的九大議題:
一、建立完善的防疫體系
新冠病毒傳染極有可能成為新常態,政府應該持續完善現有防疫體系,建立常態化的防疫機制,同時強化防疫產業鏈,確保我國保有安全生活環境。又由於台灣確診及臨床案例與經驗不多,必須與國際在防疫議題上保持合作,在疫苗研發上取得具體成果。同時,政府也應超前部署,盤點各項戰略物資供需及能量,建立國家戰略物資儲備機制,並與全球各地建立醫療衛生戰略夥伴關係。
二、產業紓困應兼具短中長期政策目標
面對嚴重疫情,政府的紓困目標,提出規模達到我國GDP5.5%,共新台幣1兆500億元的紓困方案。惟當前疫情未解、景氣仍低迷,先前各國或全球經濟成長預測已數度向下調修。所以,建議紓困計劃規模宜滾動檢討,以維持企業經營、防止失業、提振消費與經濟為紓困核心。
但是紓困從1.0到3.0,資源「化整為零」,弱化政府紓困力道與時效性;由於傳統產業、機械業等訂單大量減少,行政院計畫推出適用於製造業的紓困3.0計畫,應儘速實施,並將資源用在刀口上,協助受創嚴重產業度過難關。同時紓困措施應從短、長期分別著手,短期在協助產業度過眼前難關,長期在協助產業轉型,因應未來產業趨勢。
三、強化產業競爭優勢
自美中貿易戰以來,呈現營收成長率連續兩年下滑,儘管半導體、資通訊產品出口屢有佳績,但傳統產業包括塑化、鋼鐵、機械產業受影響最大,無論是出口或是公司獲利,都呈現衰退情況。因此建議︰
﹙一﹚政府應協助我國各產業推動整併,一來因應未來供應鏈縮短,小量生產的模式,二則補強台灣在價值鏈兩端缺少的創新研發與市場品牌,以融入國際供應鏈。
﹙二﹚政府應增加科技預算,強化新興科技連結未來產業發展路徑。
﹙三﹚政府應利用疫情加速推動產業AI及數位轉型與組織再造,以因應突來之變局。
﹙四﹚台灣產業集中在資通訊產業,政府必須輔導建立新產業,避免資通訊產業波動造成經濟波動的風險;尤其,台灣的中小企業有許多隱形的冠軍,應扶持更多的新創,創造更多的冠軍,讓台灣經濟永續發展。
四、振興地方產業
全球供應鏈正加速重組,回母國投資成為各國產業首要選項。行政院於2019年也推動投資台灣三大方案,成功促成近年最大規模的台商回台投資。政府應將此次台商回流視為台灣產業轉型升級與均衡六都發展、促進地方繁榮的良好契機。
再者,台灣資源有限,已不適合大規模生產或是勞力密集產業。因此,建議政府勿以投資金額為目標,應針對未來策略發展產業,集中資源尋求明確目標後進行招商,並以促進地方產業聚落發展,完善整體供應鏈為考量。尤其,政府應導引這波台商回台潮與地方聚落優勢結合,打造新興產業供應鏈,均衡各地產業發展。
五、優化人力資源結構
人才是台灣維繫產業優勢的重大關鍵,政府應營造良好育才與引才環境,為人力資源結構注入活水。政府近年推動「新經濟移民法」、「外國專業人才延攬及僱用法」,確實對於吸引專業人才,建立人才交流平台帶來正面的效益,需要持之以恆推動。
不過,疫情導致企業緊縮支出,人力需求減少,失業率飆升與青年就業更為不易,需要政府在紓困同時,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另外基層勞動力不足的問題,政府也應評估拓增移工來源國、透過調整移工引進比例、在台工作年限等方式解決。
六、檢討國家能源配比
因應台商回流,政府仍需持續改善投資環境,特別是務實檢討能源轉型政策,因為經濟發展需要電,這不僅是能源問題,也是國安問題。為避免台灣面臨限電的危機,建議政府重新規劃燃煤、燃氣、核能及再生能源等最適能源發電結構配比,讓台灣穩定供電無虞。
再生能源發展條例規定用電大戶必須負擔10%的再生能源義務,但透過法令強制要求用電大戶負擔巨額綠電投資作法不盡妥適,宜有配套措施;徵收碳費應考量企業減少碳排放所增加的成本,避免雙重課徵的情況發生。由於疫情對於製造業產生重大衝擊,此刻不宜立法強制徵收碳費。
七、妥善因應供應鏈變化
美中貿易科技戰帶來供應鏈重組,因疫情蔓延更增加複雜度。尤其,全球經濟體系、產業鏈出現兩極對立,美中兩陣營也逐漸脫鉤。在某些情況或民生內需產業,台灣可以不必選邊站;但在涉及國家戰略產業或關鍵技術,例如半導體產業,台灣可能無法左右逢源,而必須面對困難選擇。
值得注意的是,東協國家藉由區域經濟整合加速生產鏈整合,吸引自中國外移的產業,形成較為分散式的產業聚落,一方面與歐美市場連結,同時和中國的生產聚落相連結,讓東亞的產業鏈更加完整。在推動新南向之際,我國對外貿易政策成效,以及國際局勢劇烈變化下,政府應從供應鏈安全角度,重新檢視各主要產業海內外生產、投資與供應鏈現況,完善台灣產業鏈多元化及完整性。
八、強化對外連結
疫情過後,全球各國對立將更趨嚴重,台灣需謹慎因應,並善加運用亞太樞紐地位,成為全球可信賴的夥伴以及歐美進入東亞、東南亞地區的橋樑。
我國推動新南向政策以來,對提升雙邊貿易金額並不明顯,根本原因在於我出口東協國家關稅負擔,無法與中日韓等國產品競爭。由於美中對立常態化,RCEP將加速中國大陸與東協、日韓等國供應鏈整合及相互投資,我國產業恐加速外移且弱化當地台商與台灣之連結,致使台灣在亞太地區投資環境競爭力下降。
若沒有加入區域經濟協定,對於吸引台商、外資來台極為不利;各國皆簽署自由貿易協定鞏固供應鏈,我國也不能缺席。目前台灣貿易協定覆蓋率僅只9.69%,政府應更積極推動對外經貿協定洽簽,讓回台廠商之企業能有公平競爭環境。
九、推動台灣為創新樞紐
推動台灣為亞太產業鏈創新樞紐、高階研發中心為願景目標,並提出以扶植國家戰略型產業為出發點的招商規劃,透過六大核心產業政策進行更緊密的連結,以期在新興產業生態系上創造新的優勢。總之,我國應把握此次全球供應鏈重組契機,以打造台灣成為創新製造、高值服務研發、專利與營運中心為目標。(1925字;圖1)
參考資料:
2020年工業總會白皮書新聞稿。工業總會服務網,2020/8/25。
相關文章:
1. 行政院:紓困3.0 追加2,100億特別預算、加碼企業貸款
2. COVID-19疫情下,逆勢成長的製造業產品
3. 南韓推出Korea New Deal為疫後經濟作準備、為10大行業法規鬆綁
4. 全民基本收入制度可能是英國經濟復甦的關鍵
5. 歐盟復甦計畫:通過7500億歐元預算、聚焦歐洲綠色新政及數位轉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