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科技創新發展策略2035
科技產業資訊室 (iKnow) - 朱子建 發佈於 2016年7月15日
圖、俄羅斯科技創新發展策略2035
二十世紀下半葉的科技快速發展結果,將世界上的國家分為三大類:技術領導國、工業貢獻國和資源貢獻國。
其中,佔絕少數的技術領導國主要特色在於能確保快速經濟發展,並透過對自產和進口的資源以及本身科研實力的有效運用,來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這些國家有著明確的科技發展和創新政策,將目標放在維持自己在技術上的領先地位,並輔以所需的自然資源。
佔絕大多數的工業和資源貢獻國,則缺乏明確的學術政策(並在制度上有改革的必要),產業上多仰賴技術的進口來從事基本初級的代工和組裝。而學術研究經費來自國家而非貿易活動;貿易活動主要以營利為目的,不能促進社會整體的福祉和發展。
俄羅斯目前被歸類為資源貢獻國,在1990年代的政治轉型過程中,它喪失了大部分高學術研究含量的產業,政府對研發活動的金援也大幅減少,導致現在以石油天然氣出口為主的經濟型態,並在許多技術、設備、民生消費產品上需要透過外國進口。儘管它擁有地理、人力和自然資源上的巨大優勢,卻因缺乏有效利用及政策,而大幅拉開與世界技術領導國之間距離。
因此,俄國在2014~2015年開始推動國家科技發展倡議(National Technology Initiative, NTI)計畫,由國家支持發展具前景的高科技領域,以追趕與技術領導國家之間的技術差距,規劃至2035年成為世界經濟主力國家。
過去,俄羅斯推動科技政策由各個領域分別獨立訂立,因此缺乏優先性及相互整合。現在,2035俄羅斯科技發展策略制定,首要任務就是建立一個統一規範發展優先項目系統(Unified system of development priorities)。這套系統對於成功實現整個創新的環節(基礎研究 – 學術研究和實驗 – 試產 – 量產 – 實現創新)屬必要的條件。這套系統中確立國家戰略發展的優先要務,並擬定實現這些戰略要務所需的社經和科研發展優先項目,最後規範確保政府運作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幾個關鍵方向,包括國防安全、衛生、食糧、資訊技術、新型材料和能源。這套系統除了確認政府提供支援的方向之外,還能向國內產業傳達特定訊息,鼓勵參與特定議題加速問題解決。
國家科技發展倡議(NTI)包括以下幾個主要任務:
進口替代:
即目前俄羅斯政府積極推動的政策,計畫名稱 «進口替代 2020»( Import substitution 2020),該計畫是針對民生活動和國家安全最基本要求的產品項目,建立可以確保本國技術獨立性的產業。
再工業化:
其對應計畫名稱«技術平等 2030»( Technological parity-2030),作為繼進口替代之後的下一階段任務,主旨是建立一套有效的學術產業合作系統,來開發應用最新基礎研究成果上的最新型產品,藉以開拓全球高科技市場並改善«進口替代 2020» “只能趕上,不能超越”的缺點。
確保科技的安全性和協調性:
主要檢視除技術發展的正面效果外,存在於人民素質和教育方面的配合問題,如何確保這些現代化系統和高科技產品在使用上的安全性。實際作法包括檢討或改善政府資助的創新計劃的審查程序、執行效率和風險評估、對採購的創新產品的要求、在科技產品對自然環境造成的影響與國內立法和國際法標準之間的協調等。
發展公家和私人企業合作夥伴關係:
藉此集中資源到關鍵發展方向上。
發展學術含量高的生產和貿易活動:
鼓勵企業在不考慮政府重視程度的前提之下,開發新的市場和技術等。俄國長久以來阻礙創新的根本問題,主要在於制度和歷史傳統。如美國學者Loren Graham在第二十屆聖彼得堡經濟論壇上提到,俄國政府習於將社會政治系統和科技發展分開,事實上,這兩者應該是相輔相成的。換句話說,執政者追求科技上的現代化與創新,但卻又為了鞏固政權,而不允許在政治和社會制度上發生對應的改變,如限制本國企業和外資的合作、頒布限制人民自由的法案、打壓反對黨等。俄國學者如俄羅斯科學院院長Vladimir Fortov也提到了制度方面造成的問題,如官僚主義對創新活動造成負面影響、俄羅斯的學術研究活動大部分由政府支持,而非由企業本身資助,這點既無法提升企業本身的競爭力,也無法鼓勵其投資在研發活動。在解決一系列相關問題的同時,俄國有必要參考自己的國情,找出適合的創新制度,而不是盲目參照其他國家。
25項關鍵性技術方向
至於,到2035年之前,俄羅斯科技發展設定那些技術方向?俄羅斯總統2011年7月7月簽署的第899號命令中列的關鍵性科技項目,整體上包括軍事、航太、交通運輸、電子、生物、材料科學、信息、能源(生產與使用)、電腦(計算機)、自然環境控管、自然資源開發和醫學領域的技術。主要有25項關鍵性科技項目:
- 先進武器、軍事和特殊載具基礎和關鍵性軍事工程技術
- 電能動力機組的基礎科技
- 生物工程技術。
- 生物催化,生物合成和生物傳感器技術。
- 生物醫學和獸醫技術。
- 基因組,蛋白質組和後基因組技術。
- 生物細胞技術。
- 納米材料的電腦建模技術,納米裝置和納米技術。
- 納米材料和裝置的診斷技術。
- 納米和生物信息與認知技術。
- 納米裝置及微系統技術。
- 結構性納米材料的接收和處理技術。
- 功能性納米材料的接收和處理技術。
- 核電技術、核燃料循環技術、放射性廢物和核廢料的安全管理技術。
- 連接寬頻多媒體服務的技術。
- 信息系統、控制系統和導航系統相關的技術。
- 新型能源及再生能源技術,包括核融合技術。
- 高性能電腦系統的軟體和硬體技術
- 自然環境狀態監測和預報技術,自然污染防治技術。
- 礦藏搜索、勘探和開採技術。
- 減少社會重大傳染病造成傷害的技術
- 高速交通工具、新型交通工具所配備智能化操控系統的研發技術
- 新一代火箭和運輸載具的研發技術
- 電子元件基和節能發光裝置的研發技術
- 交通運輸以及能源分配及使用節能系統的研發技術
整體來說,從俄羅斯經驗學習可知,促進科技發展和創新的動力來源應終究回歸產業本身,除了政策之外,施政者有必要考慮到社會、文化等配套層面,注重技術方面的創新是否帶來建設性的效果,這樣才能轉化成一種產業發展的普遍型態,而不是作為因應特定政策或目的的活動。(1500字;圖1)
參考資料:
- Сергей Глазьев, Стратегия Научно-технологического развития России на долгосрочный период: Концепция. Информационно-аналитический центр «Наука» РАН. 2016.03.10.
- What stops Russia from becoming an innovation-driven economy? 2016. 06.18 at http://www.russia-direct.org/debates/what-stops-russia-becoming-innovation-driven-economy
本站相關文章:
- 2007-2014年俄羅斯中小企業創新活動
- 金管會公布「金融科技發展策略白皮書」
- 斯科爾科沃創新中心 打造『俄羅斯矽谷』
- 前蘇聯/俄羅斯的智財發展與隱憂
- 林揆:強化預算執行效率 導入民間資金 協助臺灣經濟轉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