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企海外併購 意在智慧財產權
中國大陸國家知識產權局 發表於 2016年3月3日
據中國大陸國家知識產權局於(2016)年2月17日引述自知識產權報記者趙建國的報導指出,新年伊始,中國企業的海外併購亮點頻現:1月,青島海爾斥資350億元收購美國通用家電;深圳女裝品牌歌力思以2.4億元收購美國潮牌Ed Hardy大部分股權;2月,中國化工集團公司(下稱中國化工)宣佈收購瑞士農化和種子公司先正達,收購金額為2800億元,創下中國企業海外併購至今為止最大金額交易紀錄。
仔細揣摩這些揮師海外併購的企業,無一不是看重了對方的核心專利、品牌等知識產權,部分企業負責人表示,之所以斥巨資併購,最看重的就是通過併購提升知識產權的實力,借此加速自身「走出去」的步伐。「如今,中國企業已經有了良好的知識產權意識,這也推動海外併購進入了健康發展的快車道。」中國科學院大學法律與知識產權系主任李順德表示。
圖一、中企海外併購 注重智慧財產權
瞄準知識產權
「在當今創新為王的時代,企業的發展必須依賴知識產權。通過海外併購方式獲得對方的專利、商標等知識產權和市場營銷渠道,是一條快速發展的路徑。」中國化工有關負責人表示。實際上,在中國化工12年的發展歷史上,有6次規模較大的海外併購,其中收購全球第二大蛋氨酸生產企業法國安迪蘇公司的經歷頗具代表性。2005年,憑藉對法國安迪蘇公司的收購,中國化工獲得了相關生產技術的專利,迅速縮短了與世界先進技術之間的差距。
而這次收購的瑞士先正達,同樣擁有可觀的知識產權儲備。據瞭解,其專利擁有量超過1000件,農作物植物新品種600餘件,是當今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農業化工和種子公司。「當今的海外收購是實力的比拚,並不是只有財力就可以辦到,自身的知識產權同樣重要。」中國化工有關負責人介紹,收購海外企業要經過對方國家和相關國家有關部門的審批,其中一個重要的審批項目就是收購方的知識產權情況。中國化工目前已經擁有近1萬件專利,其中發明專利6000餘件,在全球150個國家和地區擁有生產、研發基地,在全部14萬名員工中有9萬多人在海外,是中國最大的化工企業,在世界500強中列265位,2015年銷售收入3000億元。可以說,中國化工自身的科技創新和知識產權基礎,為其海外併購提供了保障。
「知識產權實力強強相加,企業的市場競爭能力會更強。」青島海爾總裁張瑞敏在談到收購美國通用家電時表示,知識產權就是企業發展的命脈。青島海爾自身即是一個知識產權優勢企業,其不僅擁有1萬餘件專利,而且在熱水器防電牆技術、海爾洗衣機雙動力技術等技術上均是國際首創,並是多項家電國際標準的制定者。美國通用家電是全球領先的家電企業,青島海爾對其的收購不僅意味著使青島海爾的專利數量進一步增加,而且將使雙方的品牌在國際市場擁有更強的競爭力。
「回顧近年來中國企業成功的海外併購,可以發現這樣一個特點,即通過獲得專利等知識產權,企業既節約了研發時間,又迅速縮小了與國際領先企業之間的技術差距,快速增強了自身的競爭實力。」李順德認為。
加速彎道超車
調查顯示,近年來,中國企業的海外併購數量逐年增多。2015年,中國內地企業海外併購交易數量增長40%,達到382例,金額增長21%,達到674億美元。獲得高新技術專利、品牌等知識產權,以及成熟的市場渠道是中國企業海外併購的首要動力。
「中國企業海外併購,在獲得知識產權後,不能止步不前。在科技進步日新月異和國際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形勢下,只有借助併購活動的良好基礎,不斷強化自身的研發能力,才能立於不敗之地。」誠如李順德所言,近年來也有個別中國企業在海外併購後,由於創新減速等原因導致經營失利,最終使被收購的企業成為「包袱」的案例。
正是由於認識到這樣的情況,許多中國企業在完成海外收購後在創新方面加倍努力,借助「買」來的優勢壯大自身,實現了企業的健康發展。吉利集團2009年收購瑞典沃爾沃後,獲得了大量的專利等知識產權,隨後吉利集團持之以恆,不斷創新,以更新的專利完善沃爾沃的技術,目前在世界範圍銷售的S40、V50、C70、C30等系列車型都建立在新技術之上——吉利的不斷創新使沃爾沃這個百年高端品牌越來越響亮。而北汽公司花費2億美元與瑞典薩博汽車公司達成相關知識產權的收購後,不斷創新,以專利完善了薩博9-5、9-3等三個整車平台和兩個系列的渦輪增壓發動機、變速箱技術,還將這些技術用於製造自主品牌車型,使企業獲得了新的發展。
「海外併購是好事,只有在借助併購的優勢、不斷加強知識產權工作基礎上,才能壯大企業自身實力,將企業做大做強,實現『走出去』和彎道超車。」李順德坦言。
--------------------------------------------------------------------------------------------------------------------------------------------
【聲明】
1.科技產業資訊室刊載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訊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2.著作權所有,非經本網站書面授權同意不得將本文以任何形式修改、複製、儲存、傳播或轉載,本中心保留一切法律追訴權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