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2025年量子科技年競爭加劇--中美兩國在量子科技上使用截然不同的創新模式
即使輝達在CES 2025年唱衰量子電腦,但聯合國仍宣布2025年為「國際量子科學技術年(International Year of Quantum Science and Technology)」。預計全年將舉辦一系列活動,以紀念和認識量子理論對技術和社會的重大影響,同時也為人類更好地從量子科技的進步中受益指明道路。
在全球量子技術領域,美國和中國正以獨特的戰略展開正面交鋒,這突顯了兩國在實現量子霸權方面的巨大差異。兩國都處於這項技術追求的最前沿,但他們的創新途徑卻截然不同,為量子科技的未來描繪了一幅複雜的圖景。
美國是利用谷歌、IBM和微軟等科技巨頭的投資,以及由創投推動的新創公司,以達到創造力突破的界線。這些組織大力投資量子研究和開發,推動競爭環境的發展,利用成熟的專業知識和創投支持的新創公司的新見解。在這種去中心化模型中,量子運算取得了顯著的進展,其特點是量子位元開發和糾錯技術的進步,這是實際量子應用的關鍵要素。
相反,中國的戰略是集中協調的,政府和國家實體大力指導研究和投資。像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這樣的機構在這個國家驅動的生態系統中發揮關鍵作用。儘管阿里巴巴和百度等私人企業參與其中,但他們的貢獻通常與政府目標一致,創造了一個有凝聚力但集中的創新環境。
因為這一種差異,使得美國在量子運算硬體方面蓬勃發展,擁有更高的量子位元容量和漸進式糾錯技術。例如:2024年12月,谷歌推出了一款能夠修正許多常見量子運算錯誤的晶片,這被認為是推動這些裝置走向實用量子運算的關鍵一步。
而中國卻在量子通訊方面表現出色,使得中國在安全衛星網路方面取得的成就突出。值得注意的是,中國供應鏈創新的最新發展(例如稀釋冷凍的進步)顯示中國正在減少對西方零組件的依賴。
不同的方法反映了更廣泛的哲學差異。美國模式強調競爭和多樣性,但它可能面臨與各種措施之間的協調和標準化相關的挑戰。而中國的集中控制可以加速取得成果,但也可能由於嚴格的戰略調整而扼殺創新的風險。畢竟,中國國家支持的企業可能缺乏動力去超越政府規定的目標進行創新,並且資源集中在政策制定者認為可行的有限方法上。如果所選的方法失敗,這種策略可能會導致死胡同。
隨著這兩個科技巨頭繼續追求,這種高風險競爭的動態將塑造量子科技的未來。如今為了限制中國的技術進步,美國在半導體、AI、量子運算等領域設置壁壘,量子運算的限制尤其嚴格。
總部位於華盛頓的智庫資訊科技與創新基金會(ITIF)的一項調查顯示,中國的集中資助可能比美國的分散方式更具優勢,因為美國的優先事項相互競爭可能會阻礙進展。
總之,中美對於量子科技的追求和競爭,可能會影響技術進步速度,更影響人類未來在量子格局的平衡。(1082字;圖1)
參考資料:
State vs. Market: The Pros And Cons of China And U.S.' s Quantum Innovation Models. Quantum Insider. 2025/01/02.
Quantum Clash: U.S. vs China! Who Will Win the Tech Race? Jomfruland. 2025/01/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