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op

科技、民主與社會研究中心(DSET) 2024年度論壇-「科技地緣政治下的台灣」

瀏覽次數:951| 歡迎推文: facebook twitter wechat Linked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 發表於 2024年6月26日
facebook twitter wechat twitter

圖、科學、民主與社會研究中心(DSET)  2024年度論壇-「科技地緣政治下的台灣」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民主與社會研究中心(DSET)」今(25)舉辦「科技地緣政治下的台灣」年度論壇,以「半導體」、「AI暨資安」以及「科技、社會與國家安全」三大研究主題,除發表DSET成立一年以來的研究成果,更邀集國內外重量級產、官、學界專家,探討台灣該如何應對變遷頻仍的地緣政治環境,以及在這樣的全球趨勢下,如何掌握自身利基,並因應挑戰。

DSET年度盛會「科技地緣政治下的台灣」研討會今於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及企業管理教育中心登場。DSET召集人陳東升表示,本中心希望在新興科技、國家安全與地緣政治等政策上,為政府提出具體建議,目前,DSET已經將許多研究文章、報告公開上網,並建立與國內外智庫的實質合作,包括交流互訪、工作坊,以及撰寫研究報告,將台灣觀點帶給國際社群及政府。


楊光磊:台灣面臨地緣政治2.0風險 應培育跨領域人才
年會專題演講邀請到台積電研發處前處長、同時亦為DSET顧問的楊光磊教授,他以「地緣政治下的台灣半導體產業發展」為題,細數半導體產業在世界與台灣的緣起到茁壯,以及經過多年人才培育與產業發展後,台灣晶圓代工業成為全球半導體不可或缺的一環。

不過,楊教授同時指出,台灣對外仍面臨美中「地緣政治2.0」的風險,尤其美國正在降低亞洲製造的風險,台灣應積極與美方合作,例如美國擅長創意研發、台灣負責製造。他也強調,應避免「衝突式的兩敗俱傷」,中國與台灣政治上雖然越來越遠,但仍不可忽視其市場。至於對內挑戰上,則有少子化、環保及人才市場偏頗的挑戰需要積極面對,應該多元發展產業,以及培育跨國、跨領域及跨世代的人才。


DSET戰力再升級 聘任吳政忠、李喜明擔任顧問
本次年會上,陳東升召集人宣布,聘任前國科會主委吳政忠、前參謀總長李喜明擔任DSET顧問,希望借助兩人過去的背景,讓本中心關注的面向更深更廣。吳政忠是台大土木系畢業,現任台灣大學名譽教授,過去曾任工業技術研究院董事長、行政院科技會報副召集人、科技部部長、國家實驗研究院董事長、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主任委員、行政院政務委員等;李喜明畢業於海軍官校66年班、美國海軍戰爭學院,現任美國華府智庫「2049計畫研究所」客座研究員、國防院戰略諮委、清大台北政經學院和安中心執行長、政大社科院亞太博士學程兼任教授,曾任參謀總長、國防部副部長等。著有《臺灣的勝算:以小制大的不對稱戰略,全臺灣人都應了解的整體防衛構想》。

專家:台灣半導體持續領先8至10年 應與夥伴建立戰略論述
本場年會以「半導體」、「AI暨資安」以及「科技、社會與國家安全」三大主題進行研討。首場「科技地緣政治下的台灣半導體產業與經濟安全」由DSET召集人、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系陳東升教授主持、DSET張智程研究員進行報告,並由楊光磊教授、SEMI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全球行銷長暨台灣區總裁曹世綸、工業技術研究院產科國際所研究總監楊瑞臨集中華經濟研究院台灣東南亞國家研究中心主任徐遵慈共同與談。

首場次就台灣半導體發展策略、面對他國政府補貼政策競爭及美中晶片戰爭等挑戰進行深刻探討。張智程指出,2018以後,各國將經濟安全融入國防、外交與經貿政策,台灣面對全球興起的大規模補貼戰爭,應該要在市場發展的基礎下保護自身科技,讓廠商不要衝動流出商業利益,避免科技技術外流,才能讓台灣在國際間保持一個最可靠、最值得信賴的對象。楊光磊也認同表示,補貼將是持續性的,「是最糟糕的投資」。楊瑞臨表示,台灣半導體應能持續領先8至10年,後續則需和國際合作,將安全機制納入半導體生態。曹世綸與徐遵慈則不約而同強調,面對地緣政治及產業鍊重組,台灣應該建立國際性的論述,期待DSET等智庫可以協助政府思考戰略。

緊接著在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吳介民研究員的引言下,本次年會請來美國商務部產業安全局前資深審查官Mi-Yong Kim教授,就出口管制如何在維持科技領先扮演角色進行分享及討論。她表示,維持關鍵科技的領先地位是美國的國家安全政策,而在政策工具中,最關鍵的就是出口管制,例如美國的晶片法。她也注意到除了美國以外,各國都開始跟進出口管制政策,因此,她建議台灣學習美國經驗,針對盟友與非盟友採取不同審查方式,且「不只中國是競爭者,每個國家都是」。


科學判斷資訊操弄 法制建立時亦應保障既有權利
第二場「AI時代的民主韌性」由DSET杜文苓主任主持,並由本中心研究員黃凱紳、林哲瑋及周睦怡副主任進行提報,並加入DEVCORE執行長翁浩正、台灣人工智慧學校秘書長侯宜秀、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助理教授蔡蕙如及Access Now的瓦科跨領域與談。本場次探討如何辨別AI操弄的資訊,並以今年總統大選期間影響選舉實例進行分析及提出防禦及回應方案。

黃凱紳說,對於識別資訊操弄的爭議應該如何解決,是研究中最重要的主題,雖然民主社會有言論自由,也有政治分歧,但「資訊操弄的判斷是科學的」,應該用科學技術來解決高度政治敏感性的議題。林哲瑋舉本次大選出現的「柯文哲音檔、賴清德春風專案線民、美國眾議員偽造影音、蔡英文秘史」等4個案例,觀察出多半係以生成式AI偽造,判斷未來將有更多類似手法,增加辨識難易度。周睦怡則指出,政府、民間及平台業者已經開始針對資訊操弄展開反擊與回應,然而,生成式AI容易讓民眾失去防備心,社群平台自律也有限,應該加強媒體識讀,以及建立社群平台的課責法規。

蔡蕙如指出,現在的台灣媒體已經難以作為假資訊的守門者(gatekeeper)角色,加上傳播鏈已經改變,民眾在各式平台接觸訊息,造成媒體角色減弱。侯宜秀則說,認知作戰的難處在於「是一個不會結束的戰爭」,因此,應該要加強媒體識讀的群體抵抗力,但她也提醒,在法制建立上,仍應保障既有的言論自由及民主制度,「不能倒掉洗澡水時同時倒掉嬰兒」,原有的法律仍應有適用的空間。


新興科技帶來挑戰與際遇 台灣可掌握轉型契機
最後一場次「跨時代的多元新興科技:軍民科技、淨零、與量子科技的新未來」由DSET連賢明副主任主持,本場次軍民科技組由賴俊魁研究員提報、國防安全研究院執行長陳明祺與談,討論台灣科技如何形塑非紅供應鏈。賴俊魁說,台灣以「一計畫(晶創計畫)、二模式(經緯模式、中光電模式)、三去紅(去除紅色供應鏈、重整無人機試飛紅區、降低飛手人才培育及短缺赤字)」的策略發展無人機,未來可透過晶片、電子羅盤等既有利基發展。但他也提到中國專利申請佈局、台灣人才培育困境等挑戰。陳明祺則認為,國防部可透過創投創造作戰需求,並逐步創造產業生態系、剔除紅色供應鏈。

淨零科技組由劉奇峯研究員報告、台灣經濟研究院研究一所陳彥豪所長與談,探討在中國電動車、光電與關鍵礦物等挑戰下,台灣如何進行由內而外的轉型。劉奇峯說,中國在綠能發展的制度非常靈活、勇於實驗,且以新能源推動綠色一代一路,「遠比我們想像中受歡迎」,包括印度、斯里蘭卡和寮國。台灣應該結合AI與半導體優勢,對能源和淨零有新的思考。陳彥豪則由另一個面向切入,認為科技最終需要進入社會,而淨零雖然是挑戰,但更是機會,永續的核心就是「負責任地使用」,他建議企業接軌國際倡議推動組織參與淨零轉型,發展專屬綠色商品,以掌握轉型商機。

量子科技組則由范菁文研究員主報、中研院物理所研究技師嚴漢偉、EntangleTech執行長張仁瑀與談,探討如何藉由新興科技提升台灣綜合國力。范菁文說,量子科技尚未產業化,台灣應該積極銜加強人才培育,改善目前半導體領域人才集中情況、並透過貿易市場發展量子科技產業,進一步擴展民主安全。張仁瑀說,希望透過師培教育,讓高中老師激發學生對量子科技興趣,培育、並留住出台灣第一批的量子人才。嚴漢偉則表示,除了量子科技外,新興科技的核心能力應由「應用、創新、知識」三個面相來建立,依據國家不同的需求發展,進而成為人類與地球的永續發展,解決大家的問題。(3060字;圖1)



相關文章:
1. 今年以來我國產業所面臨的經營環境變化與發展消長
2. 113年5月外銷訂單統計
3. 113年5月核准僑外投資、陸資來臺投資、國外投資、對中國大陸投資統計
4. 113 年被動元件業產值可望重返成長軌道
5. 113年第1季製造業投資及營運概況調查報告
6. 專業技術服務業營業額112年迭創歷史新高
 

 
歡迎來粉絲團按讚!
--------------------------------------------------------------------------------------------------------------------------------------------
【聲明】
1.科技產業資訊室刊載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訊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2.著作權所有,非經本網站書面授權同意不得將本文以任何形式修改、複製、儲存、傳播或轉載,本中心保留一切法律追訴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