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op

未來最有市場發展前景的十大通信技術

瀏覽次數:1865| 歡迎推文: facebook twitter wechat Linked

科技產業資訊室 (iKnow) 發表於 2004年5月5日
facebook twitter wechat twitter

作者:《通訊世界》編輯部 ,文章來源:通訊世界 【100期特刊】( 2003-3-24)

  通信技術的發展已經脫離純技術驅動的模式,正在走向技術與業務相結合、互動的新模式,從世界範圍內,預計在未來十年,從市場應用和業務需求的角度看,最大和最深刻的變化將是從語音業務向數據業務的戰略性轉變,這種轉變將深刻影響通信技術的走向。  

  從技術角度看,網絡應用將加速向IP匯聚,電信網和互聯網將趨於融合,X.25、FDDI、幀中繼、ATM和SDH/SONET將淡出市場;交換技術將由電路交換技術到分組交換轉變,軟交換技術將成為這個轉變的關鍵;傳送技術將從點對點通信到光聯網轉變,光交換與WDM等技術共同使網絡向全光網方向邁進;接入技術的寬帶化、IP化和無線化將是接入網領域未來十年的發展大勢,xDSL、以太網和PON等寬帶接入技術將得到發展,Wi-Fi、UWB和Wireless Mesh等無線接入技術也將大量應用,而HomeRF和ISDN將淡出市場;在無線通信領域,在寬帶業務需求不斷增長的情況下,無線傳輸作為個人通信的重要手段,矛盾尤其突出,移動通信系統向3G乃至4G邁進將成為必然,同時下一代無線通信的發展催生了很多新興的技術,如軟件無線電、智能天線等等,此外也將使一些諸如自由空間光系統這樣的老技術煥發新生,順應這種趨勢,2G移動通信系統和WAP這樣的原有技術將逐漸退出市場。

應該指出,通信技術的上述發展趨勢並非短期就能實現,需要經歷一個較長的過程,技術的爭奪在接入網和傳送網尤其激烈,有無應用前景除了技術是否先進之外,還要考慮成本、用戶習慣、已投資多少等等很多情況。另外,限於篇幅,像OFDM、WDM、RPR、虛擬鍵盤、智能天線、Ad hoc等等很多同樣具有先進性和市場性的技術未能收錄。

1. 納米技術

  納米是長度單位,為10-9米,納米技術是研究結構尺寸在1至100納米範圍內材料的性質和應用。德國科學家首次在納米尺度上實現光能轉換,這為今後設計微器件找到了一種潛在的能源。美國科學家研製出原子級納米「晶體管」,在此基礎上實現廉價批量生產,無疑將給信息技術帶來一次新的革命。

  建立在微米/納米技術基礎上的微電子機械系統(MEMS)技術目前正在得到普遍重視,在無線終端領域,對微型化、高性能和低成本的追求使大家普遍期待能將各種功能單元集成在一個單一芯片上,即實現SOC(System On a Chip),而通信工程中大量射頻技術的採用使諸如諧振器,濾波器、耦合器等片外分離單元大量存在,MEMS技術不僅可以克服這些障礙,而且表現出比傳統的通信元件具有更優越的內在性能。日前,IBM公司採用MEMS技術已經開發出了能夠用在手機等無線裝置上的微型嵌入式頻率調諧器和其他設備。

  市場研究公司In-Stat/MDR預計,無線MEMS在今後兩年將強勁回升。In-Stat預測,在2002年到2006年間,全球範圍的無線MEMS(主要是RF MEMS元器件以及無線MEMS傳感器)的銷售收入將增長37.2%,根據上述預測,2006年射頻MEMS(交換/中繼器,過濾器,傳感器)的銷售額將達到2億美元。

  可調光學元件的一個重要技術趨勢也是應用MEMS技術。In-Stat/MDR預測,在光學網絡中應用MEMS的銷售額將由2001年的3310萬美元增至2006年的18億美元,MEMS技術可使開發就地配置的光器件成為可能,用於光網絡的MEMS動態元件包括可調的激光器和濾波器、動態增益均衡器、可變光衰減器以及光交叉連接器等。此外,MEMS技術已經在光交換應用中進入現場試驗階段,基於MEMS的光交換機已經能夠傳遞實際的業務數據流,全光MEMS光交換機也正在步入商用階段,繼朗訊科技公司的「LamdaRouter」光MEMS交換機之後,美國Calient Networks公司的光交叉連接裝置也採用了光MEMS交換機。

  更重要的是,MEMS技術僅僅是納米技術應用的一部分和初級階段,真正的納米技術遠比MEMS更令人激動,包括Intel、Motorola、台積電、聯電等一些芯片廠商都在積極研發納米技術,90納米芯片投產已為時不遠。可以預料在未來十年,納米技術對於通信行業必將帶來極其深遠的影響。

2. Wi-Fi

  在過去的一年,沒有任何一項技術能像Wi-Fi如此熱門了,Wi-Fi是Wireless Fidelity(無線保真)的縮寫,曾被視為是科技業餘愛好者的玩具,1999年底,IEEE將一系列先進的通信標準合併,形成了被稱為Wi-Fi的802.11b標準,該標準允許數據可以利用公用的2.4GHz頻段以11Mbps的速率傳輸,開發無線局域網的初衷就是使用戶能夠在短途實現和互聯網的無線連接,為了提高數據傳輸速率,IEEE 802.11a和802.11g已經產生,它們採用先進的OFDM(正交頻分復用)技術進行調製,速率可高達54Mbps。

  據Cahners In-Stat Group的調查預測,Wi-Fi網絡適配卡的銷售額將在2005年達到創紀錄的52億美元,PC機製造商IBM和DELL已把Wi-Fi網卡作為其機器的標準配置,所有蘋果機也都裝備了這種裝置。與此同時,在電信業普遍不景氣的情況下,很多電信運營商正在將Wi-Fi作為可能的盈利增長點大力發展,如德國電信旗下的 T-mobile 控制了1400多家星巴克咖啡店的熱點Wi-Fi業務,AT&T也在投巨資部署Wi-Fi業務,日前還與IBM和Intel創立了Cometa網絡公司來拓展Wi-Fi,以中國網通啟動CNC Connected寬帶商務網絡為首的中國電信運營商們也不落人後,大舉進軍全國高檔商務樓宇。

  Wi-Fi的被詬病的覆蓋距離、安全性和干擾等問題也正在得到解決,早期802.11b基站在室內只能達到約100米的有效範圍,最近的設備已經可以將此範圍擴展到300米~2000米,更大範圍的試驗正在進行中。2002年底,推進無線LAN普及的業界團體Wi-Fi聯盟推出了新的Wi-Fi Protected Access(WPA)安全技術,新的更安全、更抗干擾的802.11i標準也在醞釀之中。此外,業界普遍存在的對Wi-Fi既有的三種標準的爭論也在隨著雙模或多模產品方案的問世而逐漸平息。

  利用Wi-Fi提供IP話音服務的研究也在進行之中,並在2001年進行了第一次呼叫,同年,芬蘭通信部長Olli-Pekka Heinonen在赫爾辛基用一個帶有麥克風的筆記本電腦通過芬蘭Jippii公司的WLAN網絡打了一個語音電話,語音效果遠遠超過普通的GSM,甚至已有專家預測Wi-Fi將取代3G移動通信。同時,Wi-Fi的基站和終端的價格在不斷下降之中,Wi-Fi良好的漫遊能力也是其一大優勢,雖然包括盈利模式等在內的電信級WLAN部署應用問題還在研究之中,但可以相信Wi-Fi的未來前景無量,尤其在連接企業的Wi-Fi市場、連接住宅和住宅內部的Wi-Fi市場和公共熱點Wi-Fi市場上更是如此。

3. UWB技術

  UWB是Ultra Wide Band的縮寫,即超寬帶技術,是一種使用數Hz到數GHz的超帶寬、通過微弱的脈衝信號進行通信的無線技術,長期以來一直是美國軍方使用的作戰技術用以雷達通信等方面,但是由於其具有的三大明顯優點(高達數百Mbps的數據速率、僅為現有無線技術1/100的耗電量和極低的成本),將其民用的呼聲一直很高,2002年2月,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FCC)正式准許UWB技術用以商業用途,日本也設立了UWB工作小組討論其產業化問題,該項技術開始引起業界廣泛關注。

  由於UWB技術耗電量極低且能進行高速數據通信,因此該技術用以短距離無線網絡連接前景廣闊,雖然由於其高帶寬所可能對觀測宇宙的電波電文台和GPS等造成干擾,但是FCC對UWB產品功率的限制解除了人們的顧慮。

  Intel在2002年2月召開的開發商會議上公開演示了傳輸速度高達100Mbps的UWB技術,美國Time Domain、Multispectral等公司也在進行UWB無線設備的開發和生產,並且已經達到了即將開始提供UWB芯片組工業樣品的階段。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新加坡的Cellonics公司創造了一種建立在生物細胞和非線性動態系統(NDS)之上的調製技術,而這種新技術非常適合UWB技術,在UWB中,Cellonics技術可用於改善UWB接收器設計中現行的相關器/非相關器方案。在2002年的漢諾威CeBIT展會上,Cellonics公司展示了一種以11.4 Mbps的速率在5米的距離上傳輸CD質量音樂、功耗為50 mW的無線UWB音頻設備,其簡單性令人驚訝。可以預料Cellonics技術簡單、廉價和低功耗的特點以及運營商級的性能將加速UWB應用的推廣。

  應該指出,UWB和同為熱門的Wi-Fi可能不會進行直接競爭,UWB更多的是應用於10米左右距離的室內。在家庭無線網絡,UWB良好的流媒體應用恰好彌補了Wi-Fi的不足,兩者更可能是相得益彰,共同發展。

  事實上,把UWB看作藍牙技術的替代者可能更為適合,Time Domain和Multispectral Solutions等公司已經向IEEE802.15委員會提出了UWB規格,而IEEE802.15就是已經標準化了的藍牙技術,或許UWB將作為「藍牙2」出現在用戶面前。無論如何,UWB通信技術作為未來劃時代的通信技術在未來十年必將得到快速發展和市場認同。

4. PON技術

  PON(無源光網絡)作為一種新興的覆蓋最後一公里的寬帶接入光纖技術,其在光分支點不需要節點設備,只需安裝一個簡單的光分支器即可,因此具有節省光纜資源、帶寬資源共享、節省機房投資、設備安全性高、建網速度快、綜合建網成本低等優點。

  PON的低成本已經使其成為FTTx的最理想的寬帶接入方式,其主要定位於T1(1.5Mb/s)和OC3(155Mb/s)之間的帶寬提供,而這一區域不與其他技術發生衝突。Agere Systems公司PON產品線經理Liu Dong說:「PON架構是目前最經濟和最有發展潛力的成熟技術,只要能開發出一種良好定義的網絡媒體接入協議和集成10G以太網的一些優點(如按需分配帶寬),PON將是一種非常優秀的寬帶接入解決方案,並最終將舖設到每條街、每條路和每棟大樓」,據Esystems公司預測,到2005年,上下行數據傳輸速率分別為155/622Mbps的PON光學網絡單元(ONU)的付運量將達到130萬台。

  PON包括ATM-PON(APON,即基於ATM的無源光網絡)和Ethernet-PON(EPON,基於以太網的無源光網絡)兩種,APON在傳輸質量和維護成本上有很大優勢,其發展目前已經比較成熟,國內的烽火通信、華為等廠商都有實用化的APON產品。2000年11月,為了彌補APON標準缺乏視頻能力、不充分的帶寬、過於複雜、造價過高等因素,同時以太網開始進入城域網和廣域網領域,為了實現各網的無縫連接,人們考慮將以太網和PON相結合,EPON應運而生。

  事實上,APON和EPON具有很多PON的共同優點,APON和EPON之爭本質上是核心網中的ATM和IP之爭在接入網中的繼續。對於傳統的電信公司、綜合的電信運營商來說,採用的很可能是APON;而在CATV領域,以及對於以數據為中心的新生的電信公司和運營商來說,可能會傾向於採用EPON。

  但也有專家對PON持悲觀看法,大唐電信光通信分公司一位專家指出,曾經轟轟烈烈基於ATM技術的APON因為ATM技術和光網泡沫的原因而沒有真正應用,而後來的EPON由於採用單一的基於以太網的幀結構,處理話音時可能會產生QoS問題,「EPON稅」也使EPON的總體效率極低,另外EPON是製造商驅使的技術,很多方面沒有徵求運營商的意見,因此其能否廣泛應用值得懷疑。

  令人欣慰的是,PON也在不斷發展完善之中,2002年9月,高舉PON大旗的FSAN集團提出了一種具有高達2.4Gb/s速率、能以原有格式和極高的效率(90%以上)傳送多種業務(TDM和數據)的GPON(Gigabit PON)。因此,GPON是一種按照消費者的準確需求設計、由運營商驅動的解決方案,GPON堪稱是當今世界上最為先進的PON系統。雖然GPON還有待ITU-T的正式批准和產品批量應用證實,但無論如何,作為解決「最後一公里」瓶頸的理想技術,作為成本最低且功能最全面的接入方法,PON技術必將在未來十年成為電信企業的首選。

5. 軟交換技術

  下一代電信網絡(NGN)一直是業界的熱點話題,大家普遍認為下一代網絡是業務驅動型網絡,由於基於IP的基礎設施支持業務與網絡承載的分離,作為在IP基礎設施上提供電信業務的關鍵,軟交換技術將在下一代網絡中起著核心的作用。

  信息產業部電信傳輸研究所副所長趙慧玲女士說:「軟交換實際上是一種控制設備,它誕生於這樣一種思路:把傳統交換機按功能肢解,控制功能由軟交換完成、承載功能由媒體網關完成、信令部分功能由信令網關完成。」由於軟交換只涉及呼叫發起和接收的節點,簡化了信令的結構和控制的複雜性,具有對網絡業務、接入技術和智能業務的開放性,新興運營商將其作為進入話音市場的技術手段,而傳統的電路交換網運營商也可通過它完成向分組化網絡的過渡,所以大家對它的前景一致看好。

  到目前為止,運營商對於軟交換技術投資是為了節省成本。將來,運營商對於軟交換技術投資是為了新的收入增長點。據Yankee
Group預測,2007年軟交換軟件設備市場容量將達到2億美元,到了2008年則是3億美元,在應用市場的預測方面,用戶可以通過IP網絡撥打長途電話以減少費用。真正五類交換機上功能的提供相對四類交換機較少。在2006年,整個市場對五類交換機功能的提供會增加很多,佔到四分之一。當然,面對四類交換機的市場份額還會有40%以上。基本上可以看出,軟交換市場會逐漸朝著取代四類和五類交換機的方向發展。

  中國電信在國內最早開始對軟交換技術進行試驗,而中國電信的現任CTO韋樂平從1998年就開始跟蹤研究軟交換技術,2002年3月,中國電信斥資近1億元在北京、上海、廣州和深圳四地建設軟交換試驗網,而在中國網通的軟交換試驗網上,IP800等新業務也正在檢測和試驗中。國內運營商已經認識到通過軟交換實現電信網絡的業務層融合,從而可以為運營商帶來更大利潤,據OVUM公司估計,在8年內,一個不投資在軟交換上的運營商的利潤將比投資在軟交換上的運營商少80%以上。

  雖然軟交換還處於發展完善過程中,但是作為發展方向已經得到業界的認可,可以說軟交換的革命即將到來。

6. MPLS技術

  在數據網絡領域,IP網絡技術正在演進,作為原有寬帶通信網和新技術的ATM則由於技術難度大、路由靈活性較低及效率不高等面臨很大挑戰,如何使ATM技術融入IP,如何將路由和交換相結合,從而在滿足新業務需求的同時,又維護現有的投資,IP與ATM結合的技術MPLS(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ing,多協議標籤交換技術)吸引了業界的目光。

  MPLS是繼IP技術以來的下一代廣域網傳輸技術。是一種充分利用數據標籤引導數據包在開放的通信網絡上高速、高效傳輸的新技術。它是在一個無連接的網絡中引入連接模式從而減少了網絡複雜性,並且兼容現有各種主流網絡技術,能大大降低網絡成本。Tellabs公司資深技術顧問丁浩博士指出:「傳統的IP技術或者數據技術,其對網絡的運用的效率不是非常的高,從而造成了在運營商網絡中資源的浪費。MPLS技術的出現,幫助運營商大大提高其數據網絡的服務質量」。目前,像AT&T、Level 3和UUNET等全球電信運營商都在部署和營銷其MPLS網絡。

  MPLS對運營商具有很大潛在好處的一項應用就是對VPN(虛擬專網)服務的支持。MPLS VPN的突出優勢是建設成本低,同時還能滿足用戶對信息傳輸安全性、實時性、寬頻帶、方便性的需要,據研究,MPLS VPN代替租用專線能使遠程站點的連接費用降低20%到47%,在遠程投入的情況下,能降低60%至80%的成本。這是MPLS未來發展的巨大動力。

  而由MPLS衍生而來的GMPLS(通用多協議標記交換)技術可能更為重要。思科系統(中國)網絡技術公司副總裁吳世楷指出,「GMPLS將IP與光傳輸技術有效結合起來,使得IP不僅可以控制ATM和Router而且可以控制光傳輸,從而可以使管理者能更方便的進行二三層統一管理與業務的提供」。2002年10月,MPLS論壇進行了GMPLS的首次公開多廠商互操作性演示,雖然GMPLS技術目前還不夠完善,但是無庸置疑它作為未來智能化網絡的關鍵技術代表著未來網絡的發展趨向。

7. FSO技術

  具有「虛擬光纖」美譽的FSO技術以激光為載體,用點對點或點對多點的方式在空氣中實現連接,FSO技術不是一項新技術,30多年前就被美國軍方以及美國太空總署用在偏遠的地方提供高速連接, FSO技術具有與光纖技術相同的帶寬傳輸能力,使用相似的光學發射器和接收器,甚至還可以在自由空間實現波分復用(WDM)技術。

  FSO作為一種寬帶接入方式,可以傳輸數據、語音和影像等內容。目前市場上的產品最高支持2.5Gbps的傳輸速率,最大傳輸距離為4000m。不過FSO技術在理論上沒有帶寬上限,160Gbps的設備正在研製當中。FSO具有高帶寬、低誤碼率、安裝快速、使用方便、伸縮性好、安全性高等特點,但是也受諸如受惡劣天氣(霧、散射和風雪等)等的影響。

  FSO技術以前更多是作為一種寬帶接入的補充方式出現,其用以城市密集區的短距離連接方面有很大的優勢(其施工方便、工期短、價格低廉),因此,在有難以逾越的布線障礙物或對建網速度要求快的情況下,FSO可在建築物之間成為替代光纖的一種網絡連接方案。

  對於那些沒有光纖連接的中小企業,用FSO進行通信也很不錯。FSO技術還可用於建築物比較分散的企業局域網子網之間的連接,尤其是在一些不宜布線的場所,如古建築、具有危險性的工廠及車間等。據不同的國際機構預測,FSO市場在2005年將達到8.65億~20億美元。

  而FSO最新的應用不斷拓展,如對於銀行、證券、政府機關等需要穩定服務的商業應用來說,FSO產品可以作為預防服務中斷的光纖備份設備。由於FSO產品安裝快速簡易,因此可在展覽會、短期租用的建築、野外的臨時工作場所或地震等突發事件的現場作為一種臨時的通信連接。

  3G移動通信的升溫更使FSO行業欣喜不已,因為FSO可用於蜂窩式基站的建設,由於3G需要密集的基站佈置,而FSO可以比微波更能實現新建基站和已有基站間的互連。「蜂窩互連挽救了行業,」FSO新興公司Holoplex的創辦人莫輝博士如是說。

8. 軟件無線電技術

  1992年,美國國家遠程系統會議上首次提出軟件無線電(Software Radio)概念,其基本原理是將DSP芯片或通用CPU芯片作為無線通信的基本硬件平台,將盡可能多的無線通信功能用軟件實現。由於系統的升級基於軟件,代價小,同時不同系統容易兼容和互聯,因此軟件無線電已被看成是無線通信領域繼固定到移動、模擬到數字之後的第三次革命。

  ITU制定的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3G)的空中接口沒有達成統一的標準,歐洲的WCDMA、美國的CDMA2000和我國提出的TD-SCDMA的分別應用可能給移動用戶的全球漫遊和未來個人通信帶來限制,而軟件無線電最有希望解決這些問題。在一個完全可以編程的硬件平台上,注入不同的軟件就形成不同標準的移動用戶終端和基站,從而保證各種移動設備之間的無縫集成。其中我國提出的TD-SCDMA就融合了軟件無線電技術。

  軟件無線電技術還可以利用不同軟件適應不同的標準,調節軟件設置來改變信道接入方式或調製方式,從而可以設計出適應多頻/多模移動終端,以接入不同的網絡,同時還能滿足不同接續時間的要求,市場上已經有類似產品出現,如美國已經製成可在全頻段工作的SPEAKeasy無線通信機,日本NEC公司和Anritsu公司合作開發的能適應多種調製方式的全能接收機也已問世。

  此外,軟件無線電的自適應頻譜管理還有望大幅度提高無線頻譜的綜合利用效率,而且對於運營商而言,開發更具活力、更低成本的新業務將變得更為方便。

  目前,軟件無線電技術在無線電通信領域的重要性日益受到重視,世界各國都在積極深入研究和實驗,我國也已將其納入國家863高科技發展計劃。雖然其寬帶天線和射頻模塊、寬帶A/D變換、高速DSP器件等技術難題還在研究之中,但無庸置疑,軟件無線電將成為移動通信的主流技術,為移動通信帶來一場深刻的變革。

9. 光交換技術

  光交換是指對光纖傳送的光信號直接進行交換。長期以來,高速全光網的夢想一直受到交換問題的困擾。因為傳統的交換技術需要將數據轉換成電信號進行交換,然後再轉換為光信號傳輸。雖然傳統的交換技術與光技術結合,在帶寬和速度上有十分積極的意義,但是其中的光電轉換設備體積過於龐大且費用昂貴。光交換不存在這些問題,而光纖傳輸技術與光交換技術的融合更能相得益彰,因此光交換技術必然是通信網交換技術未來的發展方向。

  隨著通信網絡逐漸向全光平台發展,網絡的優化、路由、保護和自愈功能在光通信領域中越來越重要。光交換技術能夠保證網絡的可靠性和提供靈活的信號路由平台,光交換技術可以克服純電子交換的容量瓶頸,還可以大量節省建網和網絡升級成本,例如若採用全光網技術,將使網絡的運行費用節省70%,設備費用節省90%,此外,光交換還可以大大提高網絡的重構靈活性和生存性,以及加快網絡恢復的時間。

  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兼總工程師毛謙指出:「光交換代表著人們對光通信技術發展的一種希望。雖然其對器件和控制技術的依賴性較強,但在未來10年將有很大的進步和發展」。

  作為全光網絡系統的重要支撐技術,世界各國都在著手研究開發全光網絡產品,據CIR市場報告預測,到2005年,美國光交換技術將創造11億美元的市場機會。目前市場上出現的光交換機大多數是基於光電和光機械的,隨著光交換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成熟,基於熱學、液晶、聲學、微機電技術的光交換機將會逐步被研究和開發出來,其中將以納米技術為基礎的MEMS應用於光交換產品的開發更是加速了光交換技術的發展。

  應該指出,光交換技術並不會拋棄目前比較成熟的電交換技術,而是與之有機的結合,充分發揮電子技術與光子技術的各自優點,可以相信,光電融合的發展將愈來愈使光交換在交換領域佔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

10. Wireless Mesh

  WLAN在接入領域的發展有目共睹,但是由於其基站覆蓋範圍的限制使得用其建設公眾寬帶網成本很大,而近來發展的Wireless Mesh(無線網狀網格)技術有望給無線寬帶領域帶來重大變革。

  在使用Wireless Mesh技術建設的網絡中,網絡中的每個節點都具備路由的功能,每個節點只和鄰近節點進行通信,因此是一種自組織和自管理的網絡。實際上,Wireless Mesh網絡更像是Internet本身的一種無線版本,分包數據從一個路由到另一個路由進行傳遞直至到達其目的地,這些特點使Wireless Mesh網絡與傳統的蜂窩通信網絡和固定通信網絡有著顯著區別。

  這種技術比起傳統的點對多點來具有諸如節能、自動配置和易擴容等很多優勢,很多公司開始將Wireless mesh技術用以寬帶網絡接入,並且相關的無線路由器等產品也已開始商用。如諾基亞公司推出的無線路由器可以安裝在屋頂上,從而形成沒有基地站的網絡,其產品目前已經獲得超過50家運營商青睞,他們將借此建立以訂戶為基礎的高速無線網絡。

  美國的SkyPilot公司將智能天線技術應用於Wireless Mesh網絡,可以使頻譜再利用,從而大大提高了頻譜的利用效率。美國MeshNetworks公司也已經開發出了相關的無線硬件和智能路由軟件,其構建的Wireless Mesh網絡支持諸如手機和筆記本等移動裝置,這些裝置可以自由加入或退出網絡,當兩個或更多裝置退出網絡範圍時,還可以組成自己的微網。

  實際上,Wireless Mesh可以看作是Ad hoc技術的簡化版本,Ad hoc網絡仍然處於研究階段,而Wireless mesh網絡已經獲得了初步應用,比如在日本的Nankoku市已經使用Wireless Mesh連接了13個小學、4個中學和18個市政建築。未來,Wireless Mesh在軍事、救災和無線組網等領域的應用更是無可限量。另外,Wireless Mesh、智能天線和UWB技術的融合更是將深刻影響無線寬帶接入的未來。

 

作者:《通訊世界》編輯部 ,文章來源:通訊世界 【100期特刊】( 2003-3-24)


 
歡迎來粉絲團按讚!
--------------------------------------------------------------------------------------------------------------------------------------------
【聲明】
1.科技產業資訊室刊載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訊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2.著作權所有,非經本網站書面授權同意不得將本文以任何形式修改、複製、儲存、傳播或轉載,本中心保留一切法律追訴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