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經建會 部門計劃處
發布日期:2010/4/13
二氧化碳等氣體的溫室效應,促使地球暖化,造成全球氣候變遷,乾旱、暴雨、大風雪、熱浪和強烈颶風、颱風等極端天候頻傳。如何減緩地球暖化速度,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成為全球的重大議題。
二氧化碳地質封存示意圖
經濟發展需要能源的供應,能源價格又影響產業的競爭力,因此在再生能源成本仍然居高不下的情況下,相對便宜的化石能源短期內仍將扮演重要的角色。然而化石能源燃燒產生的二氧化碳,卻又是地球暖化、氣候變異的元兇。在倡導節能減碳,減緩全球氣候變遷的趨勢下,國際貿易對產品碳足跡的標示與要求將日趨嚴格,為避免二氧化碳排放議題影響產品出口,必須積極尋求經濟、可行的減碳方法。
所謂「碳捕捉和封存」( 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 CCS )指的是針對二氧化碳排放源(如發電廠、石化廠、鋼鐵廠等)所產生的二氧化碳,加以捕捉、運送後注入地下水層、舊油氣田等地下構造,藉由地層之封閉與吸附,予以長期封存(如附圖),以解決二氧化碳排放的問題。碳捕捉與封存技術,國外已發展多年,累積了大量研究成果,也有商業運轉案例(如北海 Sleipner 油氣田、加拿大 Weyburn 油田、阿爾及利亞 In Salah 天然氣田等),證明二氧化碳的地質封存,可行性頗高。
近年來世界各國大量投入碳捕捉與封存的研究,有很多以地質封存為目標之大型研究或試驗計畫正在進行,預期 2015 年至 2020 年間將會是商業運轉的時機。日本更有私部門響應政府加強投入 CCS 技術研發的號召,由 24 家大排放源和工程公司,成立了一家 CCS 技術研發公司,投入 CCS 可行性評估及技術研發工作,預計從 2020 年開始商業化運轉,每年可以封存 1 億噸二氧化碳。
台灣陸上地質構造及海域鹽水層的二氧化碳儲存潛力,據估計分別有 28 億噸及 90~680 億噸,具備發展 CCS 的地質條件。經濟部、國科會、環保署也都非常重視,投入許多資源從事研發與小規模試驗。當然,要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釜底抽薪的方法,還是發展再生能源以及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但在再生能源技術不斷提升並取代化石能源之前,二氧化碳捕捉與封存技術,提供了一個暫時減緩二氧化碳排放的可行方向,也可列為我們推動節能減碳的可行選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