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op

2022年首季各家法說同步釋出半導體業淡季不淡的訊號

瀏覽次數:1622| 歡迎推文: facebook twitter wechat Linked

科技產業資訊室 (iKnow) - 劉佩真 發表於 2022年2月7日
facebook twitter wechat twitter

圖、2022年首季各家法說同步釋出半導體業淡季不淡的訊號

雖然外資分析師不斷示警,半導體派對將結束,也就是認為晶片製造大廠相繼擴產,2018年產能過剩的情景再度於2022年重現,並對當前半導體情勢感到不安;但由於短期內新冠疫情變種病毒株不斷演化,加劇全球感染人數,也導致國際供應鏈陸海空運輸受到阻礙,況且短期內半導體廠新增供給釋出的情況仍相對有限,反觀需求端依舊具備支撐力道,況且對生產鏈來說,重複下單及存貨控管雖可能存在,但應是局部及暫時性的情況,影響廠商接單動能有限,故半導體業景氣能見度仍不低,此從美國商務部示警晶片荒看到下半年,且全球半導體設備大廠ASML預估2022年營收將增長兩成,以及和碩童子賢董事長認為半導體缺料恐延續1~3年,加上全球最具影響力的半導體廠—台積電於首季法說會中釋出強而有力的短中長期營運展望,以及其他指標性國內積體電路設計、記憶體、半導體封測廠的財務預測數據,均可佐證2022年首季半導體業有機會呈現淡季不淡,全年成長趨勢不變。
 
國內晶圓雙雄不論是單季營運或是全年展望、資本支出各項數據均展現高度氣勢
台積電為2022年第一季法說的首發業者,各項數據展望卻超乎市場預期,不論是短中長線,均展現台積電高度的競爭力,反映受益於晶圓代工先進製程、成熟製程供需緊俏,全年更將基於疫情加速市場數位轉型、5G、高效能運算產業大趨勢、車用晶片內含矽含量不斷拉高,使得業績增長力道將再高於全球晶圓代工市場平均兩成的水準,同時高於競爭對手Intel、Samsung資本支出的400~440億美元之規模,更代表台積電對於擴產、擴廠後的接單有相當的把握。
至於二線晶圓代工業者代表廠商—聯電、力積電,營運展望也不遑多讓,其中聯電不但2022年第一季合併營收將有機會再創新高,且全年資本支出將由2021年的18億美元上修至2022年的30億美元外,Samsung LSI、聯發科、瑞昱、聯詠、瑞譜-KY等客戶持續下單並包下產能,也使得全線滿載投片的情況將延續至年底,反映成熟製程節點需求仍顯強勁,加上半導體產業結構性轉變,聯電長期成長趨勢將獲得支撐,並將持續提高28奈米製程的全球市佔率;另一方面,力積電也宣布旗下70~80%產能已被客戶簽約預定,全年晶圓代工報價仍有5~10%的調漲空間。
 
積體電路設計業者2022年首季及整年營運仍不看淡
國內三大積體電路設計業者—聯發科、聯詠、瑞昱繼2021年總獲利達到1,600億元,創下史上新高之後,2022年各家晶片廠商認為仍將是合併營收穩健成長與健康獲利的一年;以聯發科而言,有鑑於2022年全球5G SoC出貨量將達到5.8~5.9億套,聯發科仍具備吸取商機的強大功力,畢竟公司從旗艦晶片到中低階手機晶片可謂是相當完整,加上有台積電晶圓代工產能的助攻,亦有中國科技供應鏈去美國化的大環境支持,故預估聯發科在5G晶片市佔率將有機會突破三成,進而帶動公司於全球手機晶片市場的佔有率。
 
半導體封測指標性廠商2022年第一季接單續旺格局確立
除了力成認為2022年首季客戶訂單不斷湧入,業績仍顯暢旺外,國內半導體封測龍頭廠商—日月光投控也對於2022年首季營運不看淡,全年則是維持樂觀展望,其中合併營收將逐季成長並續創新高,甚至部分客戶間的長期服務協議已延伸至2023年,主要是受惠於5G、人工智慧(AI)、物聯網(IoT)、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AS)等晶片需求強勁,可降低部分消費性電子終端產品市場需求放緩影響。(1230字;圖1)
 

參考資料:
外資也瘋狂!台積電法說驚艷 ADR創高。工商時報,2022/1/14
成熟製程後續供需 兩大廠聯電、力積電仍看旺。經濟日報,2022/1/25


相關文章:
1. Forbes:只靠半導體製造的復甦並不能確保美國安全與繁榮
2. 半導體市場2022年預估成長8.8% 但仍存在不確定風險
3. 中國即使在尖端製程落後三至四代 可從關鍵第三代半導體拉長戰線作戰
4. 台灣IC設計各族群展現多元化實力 競爭力嶄露頭角
5. 日本推動半導體發展藍圖 籲與美合作 擺脫依賴台灣及中國
6. 環球晶收購Siltronic破局 宣布1000億轉為擴產資金

 
歡迎來粉絲團按讚!
--------------------------------------------------------------------------------------------------------------------------------------------
【聲明】
1.科技產業資訊室刊載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訊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2.著作權所有,非經本網站書面授權同意不得將本文以任何形式修改、複製、儲存、傳播或轉載,本中心保留一切法律追訴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