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op

兩岸「共通標準」合作,產業發展開拓新局

關鍵字:兩岸合作共通標準
瀏覽次數:775| 歡迎推文: facebook twitter wechat Linked

科技產業資訊室 (iKnow) 發佈於 2009年12月15日
facebook twitter wechat twitter

資料來源:標準檢驗局
發佈日期:2009/12/14

經濟部標準檢驗局說明,第四次江陳會談將簽署「兩岸標準計量檢驗認證合作」協議中有關「共通標準」合作部分,近程有利於我國產業拓展中國市場,遠程則是要藉助兩岸優勢互補,在國際市場新興戰場佔據優勢地位。

標準檢驗局補充,依據WTO/TBT(技術性貿易障礙)協定之精神,凡屬已有國際標準者,會員國之國家標準即應採納國際標準為基本內容。我國為WTO會員國,自然會依循相關規定行事。此外,依據《標準法》第4條規定,國家標準採自願性方式實施,除非標準經相關法規(如商品檢驗法)引用後方才具備「強制性」。兩岸「共通標準」主要係針對尚未形成國際標準之新興技術領域進行合作,只要技術領先,相關標準自然能引領國際標準發展趨勢,協助產業開拓商機,這是跟時間的競賽,關乎國際新興市場未來版圖分配,機會稍縱即逝,這也是政府積極推動兩岸合作制定共通標準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標準檢驗局進一步指出,兩岸間產品往來因雙方檢驗程序有落差,導致廠商為將產品銷往中國大陸,必須重複檢驗,在金錢或時間成本耗費上均形成嚴重負擔,而「兩岸標準計量檢驗認證合作」即是希望能協助解決上述這些經濟事務技術層面的問題。其中在檢驗標準(強制性)部分,標準檢驗局強調,針對已經有國際標準的項目,兩岸雙方自然得依循國際標準為作業依據,而針對沒有國際標準的項目,才是兩岸須進行協商的部分,而部分媒體指稱此將形成所謂「一中市場」係言過於實。

媒體報導兩岸「共通標準」合作,可能導致我國企業逐漸喪失所謂標準門檻,標準檢驗局重申,未來進行兩岸共通標準合作一定會邀請相關企業團體參與討論,因此其關鍵技術專利權是否納入標準,將由企業考量其競爭策略而定,並非由政府主導。

經濟部次長林聖忠於12月8日在陸委會舉辦的說明會中也已經強調,兩岸合作推動「共通標準」,端看雙方產業經貿實力及研發能力,並無大國小國的問題,也沒有排除歐美日。因此,兩岸協議應更具國際觀,大陸市場只是一個開端,我們應放眼國際,為布局全球積極整備。


 
歡迎來粉絲團按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