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2007年10月26日今周刊-讓郭台銘頭痛的中國敵人──比亞迪)一場激烈的價格大戰開打,全球最大手機代工廠富士康(Foxconn International Holdings Limited)槓上了中國電池大廠比亞迪(BYD)。六月十二日,富士康向香港高等法院遞出訴狀,要求禁止香港上市公司比亞迪使用富士康相關的機密資料,並沒收比亞迪藉由該機密資料獲取的利潤,還要賠償富士康人民幣六五○萬元。
表一、《中國企業家》雜誌針對比亞迪報導(專利相關) |
項目 |
內容 |
1 |
比亞迪公司去年有1200個專利(每年申報的專利),華為大概有3000多個,是華為的1/3,但在全國的專利排名第7位。不僅重視保護自己的專利,也研究如何攻破對手的專利壁壘。”王傳福對專利技術的重視一如當年的富士康。 |
2 |
而在比亞迪的發展過程中,它的每一個勁敵幾乎都曾向它發起一場專利戰,新力、三洋無不如此。不論官司是發生在本土還是異國,比亞迪每次都是正面迎戰,從不迴避,並以勝利告終。這大概也是王傳福並不把富士康的起訴很當一回事的原因。 |
3 |
王傳福認為,一家技術型企業的崛起必然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繼承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因此合法地規避已有專利,突破西方企業的專利封鎖是極為關鍵的一步。 |
4 |
王傳福說,“一款新產品的開發,60%來自公開文獻,30%來自現成樣品,自身的研究實際上只有5%左右。我們大量使用非專利的技術,把專利技術剔除掉,非專利技術的組合就是我們的創新。專利需要尊重,但可以迴避。” |
5 |
在比亞迪內部,有一個多達上百人的智慧產權部,它的一個重要職責就是對比亞迪的各個產品事業部進行監督,隨時提出哪些技術是別人的專利,必須規避。這一百多人中,有五十多人專門面向汽車產品。 |
6 |
“我們每年要拆很多車,如果想用一種技術,先看有沒有專利,有就調整、規避掉,沒有就拿來用。”廉玉波說,“我們甚至做好了打官司的準備,而且100%不會讓對手贏。” |
7 |
在汽車產業,坦率說我不會從頭去畫一部車,我們一定要站在世界比較領先的平台上去做。比如F3,我們參照了一些國外公司的優秀品牌,我們使用它的非專利技術,把專利技術剔除掉。汽車是一個傳統產品,發展了100多年,大的專利已經沒有了,過期了,剩下的專利就是外觀,我們把頭一換、尾一換就沒有誰的專利了。 |
8 |
在比亞迪很難做到智慧產權的個人化。我們的系統很大,工作不是一個人能完成的。比如電池,它是一個複雜的系統,不像IT、網路的東西可以很容易地形成概念。電池的研發只是在某一個架構設計上,這個架構單獨拿出來毫無意義,但到了一定階段要去總結。我們有一個智慧產權部,他們會提醒工程師,技術累積到一定程度要總結、包裝,申請專利。我們在中國企業裡的專利排名是第七,華為是第一。 |
Source: 《中國企業家》[2], 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 STPI, 2008/01. |
表二、《環球企業家》雜誌針對比亞迪報導(專利相關) |
項目 |
內容 |
1 |
事實上,廉玉波和他的團隊並非進行真正的封閉式研發,除了上述的國際化視野,比亞迪在具體操作手段上,找到了一條“捷徑”──廣泛借鑒非專利技術和參考成熟技術。 |
2 |
在擁有百余年歷史的汽車業,越是成熟的產品,專利保護期越有可能已經過期。而對類似懸掛、制動等方面的某些技術是行業發展的自然積累,並不具備所謂的知識產權。在借鑒的時候,比亞迪傾向于以成熟結構的產品為原型,並找到非專利技術進行升級。 |
3 |
不過,這並不意味著這家民營汽車公司允許研究人員直接抄襲那些擁有知識產權的專利技術。在研究院每一個研發車型項目組中,都會配駐幾位知識產權法律專員來規避知識產權問題。通過比亞迪豐富的專利技術資料庫,這些法律顧問對一項技術是否已被專利注冊瞭如指掌,並了解通過某種技術修改可以規避相關的知識產權糾紛。這也就是為什麼那款被外界認為模仿豐田花冠的F3在賣出了15萬輛之後,仍沒有引發任何知識產權訴訟的重要原因之一。“不論是外觀還是內部,我們都做好了法律方面的準備,有相應的分析。”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知識產權及法律部經理黃章輝告訴《環球企業家》。 |
4 |
正是在類似數據庫加掃描儀式的專利管理體系下,比亞迪中級轎車F6和硬頂敞篷跑車F8也即將上市銷售。2007年11月的廣州車展上,比亞迪又發布了售價僅為3-4萬元的微型轎車F1。與此同時,比亞迪也開始進行研發專利的自我積累。 |
5 |
事實上,每款比亞迪車型都會擁有一個專利群。2006年,比亞迪汽車外觀設計方面申請的專利達到約200項,其中不僅涉及整車外觀方面,還包括前車燈等重要局部外觀,至此,專利累計申請達1100多項,2007年的專利申請數量增長約為30%。而在2007年,申請專利和維護專利權的費用預計會比2006年的1000萬元人民幣上升1倍。 |
6 |
通過這樣的一個矩陣式管理框架,比亞迪可以實現在各個研發級別收集整理相關文檔,並能夠迅速統計、收集相關知識產權的檢查和申報。要知道,比亞迪的每個部門都會有相關知識產權申報數量的任務規定。 |
7 |
在研發新能源技術時,曾經,比亞迪有過自以為創新但後來卻發現已被注冊專利的遭遇。因此,該公司的專利監控神經必須異常靈敏。例如,在混合動力機械傳動技術方面,豐田使用了一個小小的具有專利技術的星形齒輪,這令比亞迪大費周章尋找替代方法。現在,在電動車、混合動力方面,比亞迪在歐美、日韓等國際市場累計申請700多項專利,逐步完善起步階段。 |
8 |
以比亞迪數年的行業履歷,要成為全球第一的宣言,堪稱野心勃勃(這家公司的英文名稱BYD即“打造你的夢想”的英文縮寫)。但至少,比亞迪汽車研究院試圖對此作出最到位的詮釋:敏銳的專利意識,環環相扣的研發體系以及鑽研型的團隊氛圍。 |
Source: 《環球企業家》[3], 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 STPI, 2008/01. |
表三、比亞迪全球專利佈局 |
專利地區 |
專利數 |
US Granted |
3 |
US Applications |
34 |
European Granted |
0 |
European Applications |
34 |
WIPO PCT |
60 |
INPADOC |
550 |
Source: http://www.delphion.com, 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 STPI, 2008/01. | |
|
表四、比亞迪中國專利佈局(申請日) |
年度 |
專利數 |
1999 |
3 |
2000 |
10 |
2001 |
16 |
2002 |
21 |
2003 |
102 |
2004 |
368 |
2005 |
789 |
2006 |
640 (1021*)** |
2007 |
2(1430***) |
*中國知識產權局公告:http://www.sipo.gov.cn/sipo/gk/ndbg/2006NB/200706/t20070629_176670.htm
**2006年鴻海精密中華民國申請量為1830件。
***據《環球企業家》報導,2007年比亞迪專利申請量成長30%。
Source: 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 STPI, 2008/01. | |
評析:
這個被譽為郭台銘最頭痛的敵人,中國比亞迪(http://www.byd.com.cn)與其年僅42歲(1966年生)董事長王傳福,值得台灣電子代工廠商仔細研究與觀察。因為一覺醒來,貓變老虎戲碼已經上演。此外,從比亞迪專利申請數量更可以看出,過去5年比亞迪專利申請數量成長50倍,單就2006年一年專利申請數量超過1100件,直逼鴻海精密的1800件。
除《今周刊》一文對於比亞迪報導外[1],建議讀者進一步閱讀《中國企業家》[2]與《環球企業家》[3]對於比亞迪與王傳福介紹,與先前【中國比亞迪公司專利初步調查】一文對於比亞迪之專利調查。
表一與表二分別為《中國企業家》與《環球企業家》文章中,對於比亞迪研發與專利佈局討論。從兩文資訊可以看出,比亞迪研發體系與專利佈局已形成規模,並且切中核心。重點彙整如下:
- 將專利研究與專利佈局拉到企業經營決策層級,董事長王傳福技術起家,重視專利與專利佈局。
- 不畏專利戰,除積極研究攻破對手專利壁壘外,亦廣泛進行本身核心技術專利佈局。
- 專利佈局概念由上到下,貫穿不同層級研究單位,每單位均被賦予年度專利申請數量。
- 廣泛應用無專利之公開文獻,站在別人肩膀上持續創新。持續運用迴避設計,建立自主專利技術。
- 專利相關人員約100人,其中有一半屬於汽車領域。公司具備縝密專利監控神經體系協助研發人員進行技術發展。
- 敏銳的專利意識,環環相扣的研發體系以及鑽研型的團隊氛圍是比亞迪技術與專利佈局最佳詮釋。
表三與表四分別為比亞迪全球與中國專利佈局,由表可見比亞迪專利佈局以中國為主,其他國家佈局比例尚低(美國、歐洲與韓國)。此外,從2006年開始,比亞迪每年專利申請件數超過1000件,並以年增率30%成長。關於比亞迪專利情報分析需求,請參考【專利情報服務】之「客製化專利分析報告」說明。(1012字;表4)
參考資料:
- http://magazine.sina.com.tw/businesstoday/566/2007-10-26/013441712.shtml
- http://tech.sina.com.cn/it/2007-11-30/19181885522.shtml
- http://magazine.sina.com.tw/gemag/000/2008-01-10/041610275.shtml
--------------------------------------------------------------------------------------------------------------------------------------------